简介

什么是五心烦热?

   五心烦热是指两手心、足心发热及自觉心胸烦热,而体温有的升高。有的并不升高的一种虚烦发热症状。《素问逆调论》有“阴气少而阳气盛,故热而烦满”及“阴虚生内热”的论述,将烦与热同时并见的症状归之于阴虚。若肾虚湿热下注,两脚心热伴足胫发热疼痛者,不属本节讨论范围。

]]>

治疗

  【证治方药】

  (一)阴虚

  1,临床表现:心胸烦热,手足心热,午后尤甚,喜冷恶热。可伴潮热盗汗,两颧潮红,腰膝酸较,咳嗽气短,失眠烦躁。舌质红少苔或无苔,脉细数。

  2,病因病机:阴虚生内热,内热炽盛耗伤阴液,手、足心和心胸在里属阴,故烦热难忍。多见于肺劳等虚损病中。

  3,治法:滋阴清热。

  4,方剂:大补阴丸(《丹溪心法》)合清骨散(《证治准绳》)加减。

  药物:生熟地各15g,丹应10g,地骨皮10~15g。炙鳖甲15g(先煎),炙龟甲15g(先煎),知母15g,黄柏6g。白薇10~15g。

  方义:龟甲,鳖甲、生熟地滋阴,知母、黄柏、丹皮凉血泻火,白薇、地骨皮清退虚熟。

  加减:阴虚口干、咳嗽气短,加麦冬、沙参、五味子养阴补肺:潮热者加黄连、青蒿、秦艽退热:腰膝酸软,肾阴虚甚者加山萸肉、玄参滋阴补肾。

  5,变通法:若见五心烦热,头面烘热,午后潮热,以肾阴虚火所致者,可用六味地黄汤(《小儿药证直诀》)加地骨皮、白薇、鳖甲滋肾阴、清虚热。

  (二)血虚

  1,临床表现:心胸烦热。手足心热,稍劳则甚。可伴头晕目脏,时有烘热,面色无华。四肢酸楚,心悸怔忡,失眠健忘,不耐劳累。舌质淡,脉虚细无力。

  2、病因病机:脾虚不能生血,肝虚无以藏血,阴血虚甚而阳气浮越于外,故五心烦热。多见于慢性失血症中。

  3,治法:养血清热。

  4,方剂:补肝汤(《医宗金鉴≥)加减。

  药物:生熟地各15g,当归10g,赤白芍各15g,川芎6g,枣仁10~15g,木瓜10g,丹皮10g,地骨皮15g。

  方义:熟地、当归、白芍、川芎为四物汤。是养血和血之主方。枣仁、木瓜补肝舒筋,生地、赤芍、丹皮、地骨皮凉赢清热。

  加减:口干咽燥者加麦冬、沙参、石斛养阴,四肢酸楚加鸡血藤、首乌补血。气虚而易疲乏者,则加黄芪、党参益气以生血。

  5,变通法:血虚热盛,心胸烦热甚者,可用四物汤(《局方》)合黄连解毒汤(《外合秘要》),一以养血,一以清热,是标本并举者。

  (三)火郁不达

  1,临床表现:心胸烦热。急躁懊恼,莫名所苦,手足心热,四肢亦热。头汗出而身无汗,口苦,大便秘结,小便黄。舌红少津,脉沉弦而数。

  2,病因病机:外邪未解,过用寒凉:内伤生冷,阳气不布。火郁于内,不得宣达,气机不利。

  3,治法:升阳散火。

  4,方剂:升阳散火汤(《脾胃论》)加减。

  药物:升麻6~10g,葛根l0g,白芍10g,防风10g,柴胡l0g,羌活10g,甘草5g。

  方义:升麻、葛根、柴胡、防风、羌活均辛散发越之品,可升阳泄越,透达内热,是“火郁发之”者。用白芍、甘草缓急和营,以佐诸阳药,

  加减:烦热口苦、热甚者,少佐黄连、黄芩、山栀清热:热甚阴伤,口干咽燥则加沙参、麦冬养阴:若脾气不足,加党参、白术益气健脾。

  5,变通法:用火郁溺(《兰室秘藏》),药用升麻、葛根、柴胡、防风、白芍、甘草,亦火郁宣发之剂。如外感邪留、火郁不达。咽痛口苦,五心烦热,便秘尿赤,可用升降散(《寒温条辨》)加减,药如姜黄、大黄、蝉衣、僵蚕、防风、升麻均研末,酒、蜜和匀冲服,可宣通三焦、发越阳气。

  (四)阳明余热

  1,临床表现:外感发热退后,胸中烦热,呕恶纳呆,汗出,口干烦渴,时手足心热,小便黄少,舌红苔薄黄而干,脉虚数。

  2,病因病机:外感阳明热盛,热未退而邪未清,胃热盛而气阴伤,致生本证。

  3,治法:清泻阳明,养阴益胃。

  4,方剂:竹叶石膏汤(《伤寒论》)加减。

  药物:竹叶10g,生石膏30g(先煎),麦门冬15~30g,党参10~15g,法半夏10g,生甘草10g,粳米一小撮。

  方义:竹叶清心除烦,石膏清胃泻火,麦冬益胃养阴,党参益气补脾,半夏、甘草、粳米调中和胃。

  加减:小便黄少,尿时灼热,可加生地、木通,即合导赤散(《小儿药证直诀》)以加强养阴清利之作用。若心中偻恼不安,可加山栀、豆豉,即合栀子豉汤(《伤寒论》)以除虚烦。

  5,变通法:可用白虎汤(《伤寒论》)合麦门冬汤(《金匮要略》)加减。

  【评述】

  五心烦热属阴血虚亏者多,是阴虚内热的主要临床表现之一,故以滋阴清热为主治大法。但亦有例外者,如火郁不达、阳明余热,即需升阳散火、清胃养阴,故亟需审因辨治,不可一慨以阴虚论治。又,临床上有仅手足心热而心胸不烦者,有心胸烦热而手足不热者,总以证候为主,不可刻舟求剑、腔柱鼓瑟。又,《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篇》:“虚劳里急,悸,衄、腹中痛,四肢酸痛,手足烦热,咽干口燥,小建中汤主之。”用甘温之药治虚劳烦热,亦是临证备要之法。

]]>

病因

  可由内伤、外感病症所致,内伤主要是阴血虚亏,多见于虚劳病中:外感则多因热病后期,余邪来清所致。

  《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第六):“虚劳里急,悸衄,腹中痛,四肢酸痛,手足烦热。咽干口燥。小建中汤主之。”

  《圣济总录)卷第四十二:“论目心烦热之病,手少阴经有余所致也,其不足则亦能令入虚烦。”

]]>

诊断

  常见证候

  阴虚五心烦热:五心烦热,午后热甚,常欲手握冷物,卧时手脚喜伸被外。盗汗,遗精,颧红,腰膝痠软,口燥咽干,舌质般红,光剥少苔,脉沉细数。

  血虚五心烦热,午后自觉两手两足心热。小有烦劳则加重。神症身怠,食少懒言,心悸,头目眩晕,舌质淡,脉细弱或细涩。

  邪伏阴分五心烦热,手足心热,心烦,眠差。有低热。暮热早凉,热退无汗,能食形瘦,舌质红少苔,脉弦细略数。

  火郁五心烦热:五心烦热。胸闷,情志不舒,急躁易怒,头胀,口苦,尿赤,妇女则经行不畅,舌红,苔黄,脉沉数。

  鉴别分析

  阴虚五心烦热:五脏阴虚皆可出现五心烦热,尤以肺脾肾三脏阴虚多见。其中,肺阴虚每由“肺痨”久治不愈,肺阴耗伤所致,症见骨蒸潮热,盗汗,咳嗽气短,甚则咯血,舌红,脉细数。治宜滋阴养血,清热,除蒸,方用秦艽鳖甲散。肝阴虚则由劳倦过度,或肝病久治不愈,耗血伤阴,肝阴既虚,肝胆之火偏旺,症见手脚心热,心胸烦热,口渴不饮,眠少,身软疲乏,舌红少苔,脉弦细数。治宜滋阴养血清热,方用清骨散加味。肾阴虚可由它脏阴虚累及,即所谓“穷必及肾”,或因房事不节,纵欲过度。肾精亏损则肾阴亦虚。症见五心烦热,耳鸣。遗精,盗汗。腰为肾府,肾虚故腰膝痠软,脉沉细数。治宜滋养肾精,清热除燕。方用左归丸加地骨皮、白薇等。临床上,肺、肝、肾三脏阴虚往往同时并见,互相影响,总宜养阴清热除烦。用清骨散随证加减。

  血虚五心烦热:常由肝脾两虚形成。脾为后天之本,散五各之精气,化生气血,肝为藏血之脏,肝脾受损,生血、藏血失职,遂至血虚。外不能营皮毛,故面色、肤色苍白:血虚肝热,故五心烦热:血虚上不能养头目,故头晕烘热:心血失充,故心悸,舌质淡,脉细弱:肝为“罢极之本”,肝虚不胜疲劳,故稍有烦劳则引起低热。治宜调肝理脾。方用补肝汤加地骨皮等。

  邪伏阴分五心烦热:多由外感失治、误治,余邪留伏营阴所致,鉴别要点在于夜热早凉,热退无汗,能食而形瘦。入夜营气抗邪达于阳分则热:清晨病邪复归阴分而不能外解,故热退无汗。余邪久留,营阴耗损不能充养肌肤,故形体消瘦。(温病条辨)说:“夜行阴分而热,日行阳分而凉,邪气深伏阴分可知,热退而无汗,邪不出表,而仍归阴分,更可知矣。”治宜滋阴透邪,方用青蒿鳖甲汤。

  火郁五心烦热:多固枢机不利,阴郁不达,或外邪未解,过用寒凉,冰伏其邪,或过食冷物,抑遏胃阳,不得泄越,症见心胸及手足心烦热,四肢亦热,尿赤,烦躁易怒,舌红苔黄,脉弦数。治宜清肝散火解郁,方用火郁汤加减。若胃阳被冷物所郁,阳气不得敷布,郁而生热,症见五心烦热,四肢倦怠。烦闷无汗。治宜升阳散火。方用升阳散火汤。

  火郁五心烦热属实证,不同于阴虚、血虚之内伤发热。临床上只要掌握五心烦热兼见四肢发热、头胀、口苦、尿赤等肝郁火热之证即可与之鉴别。手足心、心胸在人体属里、属阴,阴虚则热生于内,故表现五心发热:内热郁遏,不得外泄,故觉心烦。临床上虽手心、足心以热同时并见多者,但亦不乏仅有手心热而足心热不甚,或足心热甚而手心不甚觉热。治疗大法总以滋阴清热除烦为主。不可一见烦热,率用苦寒之品,妄加清泄。

]]>

推荐科室

  • 暂无推荐科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