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什么是婴幼儿腹泻?

  婴幼儿腹泻病是一组由多病原多因素引起的以大便次数增多和大便性状改变为特点的消化道综合征。腹泻病是多病因、多因素引起的一组疾病,是儿童时期发病率最高的疾病之一,是世界性公共卫生问题,全球大约每年至少10亿人次发生腹泻,根据世界卫生组织调查,每天大约10 000死于腹泻。

治疗

  婴幼儿腹泻的治疗

  急性腹泻主要是纠正脱水,脱水大多可通过口服补液疗法纠正,重度脱水需静脉补液。迁延性和慢性腹泻主要是纠正营养不良状态。常见的药物有:蒙脱石,乳酶生,回春生(丽珠肠乐),妈咪爱,培菲康等,抗生素适用于侵袭性细菌感染的患儿(约30%)。

  婴幼儿腹泻吃什么药

  婴儿腹泻不建议过分依赖药物治疗,可适当服用一些生物制剂如乳酶生,回春生,妈咪爱,培菲康等调整肠道菌群。但更重要的是饮食和补水。首先要注意饮食的调整,暂停辅食或减少次数与辅食量,补充充足的水分。止泻药的使用,应在专科医生指导下应用。

  婴幼儿腹泻的详细治疗:

  急性腹泻治疗:

  腹泻病的治疗原则为预防脱水,纠正脱水,继续饮食,合理用药。

  1.脱水的防治

  脱水的预防和纠正在腹泻治疗中占极重要的地位,世界卫生组织(WHO)推荐的口服补液盐(ORS)进行口服补液疗法具有有效、简便、价廉、安全等优点,已成为主要的补液途径,是腹泻治疗的一个重要进展。口服补液治疗是基于小肠的Na+-葡萄糖耦联转运机制。小肠微绒毛上皮细胞刷状缘上存在Na+-葡萄糖的共同载体,婴幼儿腹泻的治疗只有同时结合Na+和葡萄糖才能转运,即使急性腹泻时,这种转运功能仍相当完整。动物实验结果表明,ORS溶液中Na+和葡萄糖比例适当,有利于Na+和水的吸收。ORS中含有钾和碳酸氢盐,可补充腹泻时钾的丢失和纠正酸中毒。

  (1)预防脱水:腹泻导致体内大量的水与电解质丢失.因此.患儿一开始腹泻,婴幼儿腹泻的治疗就应该给口服足够的液体并继续给小儿喂养,尤其是要幼儿母乳喂养,以防脱水。选用以下方法:①ORS:本液体为2/3张溶液,用于预防脱水时加等量或半量水稀释以降低张力。每次腹泻后,2岁以下服50~100ml,2~10岁服100~200ml,大于10岁的能喝多少就给多少。也可按40~60ml/kg,腹泻开始即服用。②米汤加盐溶液:米汤500ml+细盐1.75g或炒米粉25g+细盐1.75g+水500ml煮2~3分钟。用量为20~40ml/kg,4小时服完,以后随时口服能喝多少给多少。③糖盐水:白开水500ml+蔗糖10g+细盐1.75g。用法用量同米汤加盐溶液。

  (2)纠正脱水:小儿腹泻发生的脱水,大多可通过口服补液疗法纠正。重度脱水需静脉补液。

  1)口服补液:适用于轻度、中度脱水者。有严重腹胀、休克、心肾功能不全及其他较重的并发症以及新生儿,婴幼儿腹泻的治疗均不宜口服补液。分两个阶段,即纠正脱水阶段和维持治疗阶段。纠正脱水应用ORS.补充累积损失量,轻度脱水给予50ml/kg,中度脱水50~80ml/kg,少量多次口服,以免呕吐影响疗效,所需液量在4~6小时内服完。脱水纠正后,ORS以等量水稀释补充继续丢失量,随丢随补.也可按每次10ml/kg计算。生理需要量选用低盐液体,如开水、母乳或牛奶等,娶幼儿体表面积相对较大,代谢率高,应注意补充生理需要量。

  2)静脉补液:重度脱水和新生儿腹泻患儿均宜静脉补液。

  2.药物治疗

  (1)抗生素治疗:根据感染性腹泻病原谱和部分细菌性腹泻有自愈倾向的特点,WHO提出90%的腹泻不需要抗菌药物治疗,国内专家提出大约70%的腹泻病不需要也不应该用抗生素,抗生素适用于侵袭性细菌感染的患儿(约30%)。临床指征为:①血便;②有里急后重;③大便镜检白细胞满视野;④大便pH 7以上。非侵袭性细菌性腹泻重症、新生儿、小婴儿和原有严重消耗性疾病者如肝硬化、糖尿病、血液病、肾衰竭等,使用抗生素指征放宽。

  喹诺酮类药 治疗腹泻抗菌药的首选药物。婴幼儿腹泻的治疗常用诺氟沙星(氟哌酸)和环丙沙星。可用于细菌性痢疾,大肠杆菌、空肠弯曲菌、弧菌、耶尔森菌、气单胞菌等引起的肠炎。由于动物试验发现此类药物可致胚胎关节软骨损伤,因此在儿童剂量不宜过大,疗程不宜过长(一般不超过1周)。常规剂量:氟哌酸15~20mg/(kg·d),分2~3次口服;环丙沙星10~15mg/(kg·d),分2次口服或静脉滴注。

  黄连素 用于轻型细菌性肠炎,疗效稳定,不易耐药,副作用小,与某些药物联合治疗,可提高疗效。实验室发现黄连素有消除R质粒作用。剂量每日5~10mg/kg,分3次口服。

  呋喃唑酮(痢特灵) 5~7mg/(kg·d),分3~4口服。在肠道可保持高药物浓度,不易产生耐药性。有恶心、头晕、皮疹、溶血性贫血、黄疸等不良反应。

  氨基糖甙类本类药临床疗效仅次于第三代头孢菌素与环丙沙星,但对儿童副作用大,主要为肾及耳神经损害。庆大霉素已很少应用。阿米卡星(丁胺卡那霉素)10~15mg/(kg·d),分次肌注或静脉滴注。妥布霉素3~5mg/(kg·d),婴幼儿腹泻的治疗分2静脉滴注或肌注。奈替米星4~16mg/(kg·d),1次或分2次静脉滴注。

  第三代头孢菌素及氧头孢烯类腹泻的病原菌普遍对本类药敏感,包括治疗最为困难的多重耐药鼠伤寒沙门菌及志贺菌。临床疗效好,副作用少,但价格贵,需注射给药,故不作为临床第一线用药,仅用于重症及难治性患者。婴幼儿腹泻的治疗常用有头孢噻肟、头孢唑肟、头孢三嚷、拉氧头孢等。

  复方新诺明 每日20~50mg/kg,分2~3次口服。近年来,因其耐药率高,较少应用。该药对小儿副作用大,<3岁慎用.<1岁不用。

  其他类抗生素 红霉素是治疗空肠弯曲菌肠炎的首选药,每日25~30mg/kg,分4次口服或,一次静脉滴注,疗程7天。隐孢子虫肠炎口服大蒜素片。真菌性采用制霉菌素,氟康唑或克霉唑。伪膜性肠炎停用原来抗生素,选用灭滴灵、万古霉素、利福平口服。

  (2)肠粘膜保护剂:蒙脱石是一种天然的铝和镁的硅酸盐,能改善肠粘液的质和量,加强肠粘膜屏障.吸附和固定各种细菌、病毒及其毒素,婴幼儿腹泻的治疗有助于受损肠粘膜修复和再生。临床证明其治疗腹泻具止泻、收敛、抑病毒作用,能缩短病程。剂量:1岁以下,每日3.0g(1袋),1~2岁每日3.0~6.0g,2~3岁每日6.0~9.0g,3岁以上每日9.0g,每天分3次。溶于30~50ml液体(温水、牛奶或饮料)中口服。首剂量加倍。

  (3)微生态疗法:目的在于恢复肠道正常菌群的生态平衡,起到生物屏障作用,抵御病原菌的定殖和侵入,有利于腹泻的恢复。常用药:①乳酶生,也称表飞明,为干燥乳酸杆菌片剂,每次0.3.每日3次;②乐托尔(lacterol fort),为嗜酸乳酸杆菌及其代谢产物,每包含菌100亿,每次50亿~100亿,每日2次;③回春生(丽珠肠乐),为双歧杆菌活菌制剂,每粒胶羹含双歧杆菌0.5亿,每次1粒,每日2~3次;④妈咪爱(medilacvita),为活菌制剂,每袋含粪链球菌1.35亿和枯草杆菌0. 15亿,每次1袋,每日2~3次;⑤培菲康,为双歧杆菌、乳酸杆菌和肠球菌三联活菌制剂,胶囊每次1~2粒,散剂每次1/2~1包,每日2~3次。

  迁延性和慢性腹泻的治疗

  1.预防、治疗脱水,纠正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

  2.营养治疗

  此类病人多有营养障碍。小肠粘膜持续损害、营养不良继发免疫功能低下的恶性循环是主要的发病因素。营养治疗是重点,尽早供给适当的热量和蛋白质以纠正营养不良状态,维持营养平衡,可阻断这一恶性循环。一般热量需要在每日669.4 kJ/kg (160kcal/kg),蛋白质每日2. 29g/kg,才能维持营养平衡。饮食的选择,婴幼儿腹泻的治疗应考虑到患儿的消化功能及经济状况,母乳为合适饮食,或选用价格低廉,可口的乳类食品,具体参照“急性腹泻”饮食治疗。要素饮食是慢性腹泻患儿最理想食品,含已消化的简单的氨基酸、葡萄糖和脂肪,仅需少量肠腔内和肠粘膜消化,在严重小肠粘膜损害和伴胰消化酶缺乏的情况下仍可吸收和耐受。

  应用时浓度用量视临床状况而定。少量开始,2~3天达到所要求的热卡和蛋白质需要量。每天6-7次,经口摄入或胃管重力间歇滴喂。当腹泻停止,体重增加,逐步恢复普通饮食。对仅表现乳糖不耐受者选用去乳糖配方奶、豆浆、酸奶等。对严重腹泻儿且要素饮食营养治疗后腹泻仍持续、营养状况恶化,需静脉营养。

  静脉营养(TPN)的成分是葡萄糖、脂肪、蛋白质、水溶性和脂溶性维生素、电解质、微量元素。中国腹泻病方案推荐配方为每日脂肪乳剂2~3g/kg.复方结晶氨基酸2~2.5g/g,葡萄糖12~15mg/kg,液体120~150ml/kg.热卡209.2~376. 6kJ/kg(70~90kal/kg)。

  葡萄糖是主要供能物质,浓度8%~12%,输注速度每分钟4~6mg/kg,最大可达12~15mg/kg。氨基酸是蛋白质基本单位,是静脉营养的氮的主要来源,小儿氨基酸代谢与成人不同,选用小儿专用氨基酸较合理,目前小儿专用氨基酸配方有国产(18-AA-650)和德国产16-AA-600),使用时从小量开始,婴幼儿腹泻的治疗每日0.5g/kg.每日递增0.25~0. 5g/kg,至2.5~3. 0g/kg。氨基酸可与葡萄糖共同输入。10%脂肪乳剂10~20ml/kg.第3天起可增至20~40ml/kg,静脉输注>6小时,最好24小时均匀输入。在应用上述营养液同时,还应补充电解质、维生素、微量元素。已有TPN专用的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的剂型,水乐维他加入复方氨基酸中,维他利匹特加入脂肪乳剂中。微量元素,> 15kg儿童选用安达美(addamel N),<15kg者选用派达益儿(pcd-el)。

  长期TPN会导致肠粘膜萎缩,肠腺分泌减少及胆汁粘稠,而且长期输注葡萄糖,会影响食欲。因此,一旦病情好转,即改经口喂养。婴幼儿腹泻的治疗也可采用部分经口喂,部分静脉供给营养素和液体。

  3.抗生素

  要十分慎重,用于分离出特异病原的感染,并根据药敏试验结果指导临床用药。

  4.蒙脱石

  5.微生态疗法

  6.中医治疗

  对慢性腹泻治疗有一定的疗效。

临床表现

  婴幼儿腹泻病的临床表现:

  1.消化道症状

  腹泻时大便次数增多,量增加,性质改变,便次每日3次以上,甚至10~20次/d,呈稀便、糊状便、水样便,少数患儿粘液脓血便。判断腹泻时粪便的硬度比次数更重要。如果便次增多而大便成形,不是腹泻。人乳喂养儿每天排便2~4次旱糊状,也不是腹泻。恶心、呕吐是常见的伴发症状,严重者呕吐咖啡样物,其他,腹痛、腹胀、食欲不振,严重者拒食。

  2.全身症状

  病情严重者全身症状明显,大多数有发热,体温38~40℃,少数高达40℃以上,烦躁不安,精神萎靡、嗜睡、惊厥、甚至昏迷。随着全身症状加重,可引起神经系统、心、肝、肾功能失调。

  3.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紊乱

  主要为脱水及代谢性酸中毒,有时还有低钾血症,低钙血症。

  (1)脱水:一般表现为体重减轻,口渴不安,皮肤苍白或苍灰、弹性差,前卤和眼眶凹陷,粘膜干燥,眼泪减少,尿量减少。严重者可导致循环障碍。按脱水程度分为轻度、中度、重度。

  (1)轻度脱水:3%~5%体重或相当于30—50 ml/kg液体丢失,表现为精神稍差,烦躁,皮肤干燥,眼窝、前囟稍凹陷,尿量稍减少。

  (2)中度脱水:5%-10%体重或相当于50—100 ml/kg液体丢失,表现为精神委靡,干燥,弹性差,眼窝、前囟明显凹陷,哭时泪少,口唇干燥,肢端冷,尿少。

  (3)重度脱水:超过10%体重或相当于100~120 ml/kg液体丢失,表现为精神极度委靡,表情冷漠,昏迷,休克,尿少甚至无尿。

  (2)代谢性酸中毒:脱水大多有不同程度的代谢性酸中毒。主要表现为精神萎靡、嗜睡、呼吸深长呈叹息状,口唇樱红,严重者意识不清、新生儿及小婴儿呼吸代偿功能差,呼吸节律改变不明显,主要表现为嗜睡、面色苍白、拒食、衰弱等,应注意早期发现。

  (3)低钾血症:病程在1周以上时低钾血症相继出现。营养不良者出现较早且较重。在脱水未纠正前,因血液浓缩、尿少,血钾浓度可维持正常,此时很少出现低钾血症。输入不含钾的液体后,随着血液被稀释,才逐渐出现。血清钾低于3. 5mmol/L以下,表现为精神萎靡,肌张力减低,腹胀,肠蠕动减弱或消失,心音低钝。腱反射减弱或消失。严重者昏迷、肠麻痹、呼吸肌麻痹、心率减慢、心律不齐、心尖部收缩期杂音,可危及生命。心电图表现ST段下移,T波压低、平坦、双相、倒置,出现U波,P-R间期和Q-T间期延长。

  (4)低钙血症和低镁血症:在脱水与酸中毒纠正后可出现低钙血症。表现烦躁,手足搐搦或惊厥。原有营养不良、佝偻病更易出现,少数患儿可出现低镁血症,表现为手足震颤,舞蹈病样不随意运动,易受刺激,烦躁不安。严重者可发生惊厥。

  婴幼儿腹泻病的临床分类:

  1.根据病程腹泻病分为:

  急性腹泻病(acute diarrheal disease):病程在2周以内;

  迁延性腹泻病( persistent diarrheal disease):病程在2周~2个月;

  慢性腹泻病(chronic diarrheal disease):病程在2个月以上。

  2.按病情分为:

  ①轻型:无脱水,无中毒症状;

  ②中型:轻度至中度脱水或有中毒症状;

  ③重型:重度脱水或有明显中毒症状(烦躁、精神萎靡、嗜睡、面色苍白、高热或体温不升、白细胞计数明显增高等)。

  3.根据病因分为:

  感染性,痢疾、霍乱、其他感染性腹泻等。

  非感染性,包括食饵性(饮食性)腹泻,症状性腹泻,过敏性腹泻,其他腹泻病如乳糖不耐症、糖原性腹泻等。

  4.几种常见感染性腹泻的临床特点

  (1)轮状病毒性肠炎:好发于秋冬季,呈散发或小流行,病毒通过粪-口途径以及呼吸道传播。多见于6~24个月的婴幼儿。潜伏期1~3天,常伴发热和上呼吸道感染症状。其病急,病初即有呕吐,然后腹泻,大便呈水样或蛋花汤样,带有少量粘液,无腥臭,每日数次至十余次。常伴脱水和酸中毒。本病为自限性疾病,病程3~8天,少数较长,大便镜检偶见少量白细胞。病程1~3天内大量病毒从大便排出,最长达6天。血清抗体一般3周后上升,病毒较难分离,免疫电镜、ELISA或核酸电泳等均有助于诊断。

  (2)诺沃克病毒:多见于较大儿童及成年人,临床表现与轮状病毒肠炎相似。

  (3)大肠杆菌肠炎:常发生于5~8月份,病情轻重不一。致病性大肠杆菌肠炎大便呈蛋花汤样,腥臭,有较多的粘液,偶见血丝或粘冻便,常伴有呕吐,多无发热和全身症状。主要表现水、电解质紊乱。病程1~2周。产毒素性大肠杆菌肠炎,起病较急,主要症状为呕吐、腹泻,大便呈水样,无白细胞,常发生明显的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病程5~10天。侵袭性大肠杆菌肠炎,起病急,高热,腹泻频繁,大便呈粘冻状,带脓血,常伴恶心、腹痛、里急后重等症状,有时可出现严重中毒症状,甚至休克。临床症状与细菌性痢疾较难区别,需作大便培养鉴别。出血性大肠杆菌肠炎,大便次数增多,开始为黄色水样便,后转为血水便,有特殊臭味,大便镜检有大量红细胞,常无白细胞。伴腹痛。可伴发溶血尿毒综合征和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4)空肠弯曲菌肠炎:全年均可发病,多见于夏季。可散发或暴发流行。以6个月~2岁婴幼儿发病率最高,家畜、家禽是主要的感染源,经粪.口途径动物→人或人→人传播。潜伏期2~11天。起病急,症状与细菌性痢疾相似。发热、呕吐、腹痛、腹泻、大便呈粘液或脓血便,有恶臭味。产毒菌株感染可引起水样便,大便镜检有大量白细胞及效量不等的红细胞,可并发严重的小肠结肠炎、败血症、肺炎、脑膜炎、心内膜炎、心包炎等。

  (5)耶尔森菌小肠结肠炎:多发生于冬春季节,以婴幼儿多见。潜伏期10天左右。无明显前驱症状。临床症状多见且与年龄有关。5岁以下患儿以腹泻为主要症状,粪便为水样、粘液样、脓样或带血。大便镜检有大量白细胞,多半腹痛、发热、恶心和呕吐。5岁以上及青少年以下腹痛、血白细胞增高,血沉加快为主要表现,酷似急性阑尾炎。本病可并发肠系膜淋巴结炎、结节性红斑、反应性关节炎、败血症、心肌炎、急性肝炎、肝脓肿、结膜炎、脑膜炎、尿道炎或急性肾炎等。病程1~3周。

  (6)鼠伤寒沙门菌肠炎:全年发病,以4~9个月发病率最高。多数为2岁以下婴幼儿,易在儿科病房发生流行。经口传播。潜伏期8~24小时。主要临床表现为发热、恶心、呕吐、腹痛、腹胀、“喷射”样腹泻,大便次数可达30次以上,呈黄色或墨绿色稀便,水样便,粘液便或脓血便。大便镜检可见大量白细胞及不同数量的红细胞,严重者可出现脱水、酸中毒及全身中毒症状,甚至休克,也可引起败血症,脑脊髓膜炎。一般病程2~4周。带菌率高,部分患儿病后排菌2个月以上。

  (7)金黄色葡萄球菌肠炎:很少为原发性,多继发于应用大量广谱抗生素后或继发于慢性疾病基础上。起病急,中毒症状重。表现为发热,呕吐、频泻。不同程度脱水、电解质紊乱,严重者发生休克。病初大便为黄绿色,3~4天后多转变为腥臭,海水样便,粘液多。大便镜检有大量脓细胞及革兰阳性菌。培养有葡萄球菌生长,凝同酶阳性。

  (8)伪膜性肠炎:多见长期使用抗生素后,由于长期使用抗生素导致肠道菌群紊乱,使难辨梭状芽胞杆菌大量繁殖,产生坏死毒素所致。主要症状为腹泻,大便呈黄稀、水样或粘液便,少数带血,有伪膜排出(肠管型),伴有发热、腹胀、腹痛。腹痛常先于腹泻或与腹泻同时出现。常伴显著的低蛋白血症,水、电解质紊乱,全身软弱呈慢性消耗状。轻型患儿一般于停药后5~8天腹泻停止,严重者发生脱水、休克至死亡。如果患儿腹泻发生于停药后或腹泻出现后持续用抗生素,则病程常迁延。

  (9)白色念珠菌肠炎:多发生于体弱、营养不良小儿,长期滥用广谱抗生素或肾上腺皮质激素者。口腔内常伴有鹅口疮。大便次数增多,色稀黄或发绿,泡沫较多,带粘液有时可见豆腐渣样细块(菌落),大便在镜下可见真菌孢子和假菌丝,作粪便真菌培养有助于鉴别。

病因

  婴幼儿腹泻的发病机理

  一方面,小儿消化系统发育尚未成熟,功能不完善,胃液酸度偏低,抗感染能力低,对食物的耐受力差,如果受冷、受热、吃了不洁或不消化食物及发热感冒等都会发生腹泻。另一方面,婴幼儿生长发育迅速,所需营养物质相对较多,胃肠道的负担较重,也是引起婴幼儿腹泻的重要原因。

  婴幼儿腹泻的发病率

  腹泻病是儿童的常见病,据有关资料,我国5岁以下儿童腹泻病的年发病率为201%,平均每年每个儿童年发病2. 01次,其死亡率为0. 51%。因此,对小儿腹泻病的防治十分重要。

  婴幼儿腹泻病的病因:

  有多种病因、多种因素所致,分内在因素、感染性及非感染性三类。

  1.内在因素

  (1)消化系统发育不成熟:婴幼儿时期,胃酸及消化酶分泌不足,消化酶的活性较低,神经系统对胃肠道调节功能较差,不易适应食物的质和量,且生长发育快,营养物质的需要相对较多,胃肠道负担较大,消化功能经常处于紧张状态,易发生消化功能紊乱。

  (2)机体防御功能较差:婴幼儿时期免疫功能相对不够成熟,血液中的免疫球蛋白和胃肠道slgA均较低,胃肠屏障功能较弱,胃酸分泌量少,胃肠排空较快,对感染因素防御功能差。另外,新生儿,出生后尚未建立完善的肠道正常菌群,对侵入肠道的病原微生物拮抗能力弱,人工喂养者食物中缺乏母乳含有的大量免疫物质,且食物和食具污染机会较多,肠道感染的发生率明显高于母乳喂养儿。

  (3)体液分布特点:婴儿细胞间质液较多,且水代谢旺盛,肾功能调节差,易发生体液紊乱。

  2.感染因素

  (1)肠道感染:主要由细菌和病毒引起。

  1)细菌:除法定传染病外。①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E.Col1):按其致病机制分类为致病性大肠杆菌(enteropathogenic E.Coli,EPEC)、产毒素性大肠杆菌(enterotoxinogeniCE.Coli,ETEC)、侵袭性大肠杆菌(enteroinvasiveE.Coli,EIEC)、出血性大肠杆菌(enterohenorthagic E.Col1.EHEC)、粘附性大肠杆菌(enteroadhesive E.Coli,EAEC);②空肠弯曲菌(campylobacter jejuruc);③耶尔森菌(Yersinia enterocolitica);④其他:鼠伤寒沙门菌(salmonellatyphimurium)、变形杆菌(proteus)、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s aeruginosa)、克雷伯菌(Klebsiella)、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lococcus aureus)、难辨梭状芽胞杆菌(clostridium difficile)等。

  2)病毒:①轮状病毒(human rotavirus),是引起婴幼儿腹泻的主要病原;②诺沃克病毒(Norwalk virus);③肠道腺病毒(adenovirus);④其他:星状病毒(astrovirus)、杯状病毒(calicivirus)、冠状病毒(corona virus),等等。

  3)真菌和原虫:真菌感染主要为白色念珠菌(candida albicans).一些原虫的感染如蓝贾第鞭毛虫(Giardia lamblia)、结肠小袋虫(balantidiumcol1)、隐孢子虫(cryptospodium)、阿米巴原虫(entamoeba hiltolytica)等。

  (2)肠道外感染:小儿患上呼吸道感染、肺炎、肾盂肾炎、中耳炎、皮肤感染及其他急性感染性疾病时可伴有腹泻,这是由于发热及病原体毒素的影响,使消化功能紊乱,酶分泌减少,肠蠕动增加所致。

  3.非感染因素

  主要为饮食因素、气候因素和过敏因素。喂养不当是引起腹泻的主要原因之一。过多过早喂哺大量淀粉类、脂肪类食物,突然改变食物品种和断奶等均可导致腹泻。气候的突然变化,使肠蠕动增加,消化酶和胃酸分泌减少,可诱发腹泻。一些吸收不良综合征如乳糖不耐受症、糖原性腹泻、先天性氯化物性腹泻、遗传性果糖不耐受症、胰腺囊性纤维性变、原发性肠吸收不良等都可引起腹泻。牛奶蛋白过敏者,吃生乳后48小时发生水样泻。

  4.小儿迁延性和慢性腹泻

  病因复杂,目前认为包括感染、过敏、先天性酶缺陷、免疫缺陷、药物因素、先天畸形等,其中以感染后腹泻最为常见。对慢性腹泻患儿肠粘膜活检结果表明,小肠粘膜结构和功能持续损害或正常修复机制受损是小儿腹泻迁延不愈的重要原因。①急性感染性腹泻多为一过性的。但如宿主不能产生正常免疫反应,反复接触感染病原,或因感染严重损伤肠粘膜,则急性腹泻可转为慢性腹泻。多数因粘膜持续损伤致腹泻迁延不愈,少数为感染原持续作用。十二指肠、空肠粘膜变薄,肠绒毛萎缩,肠细胞胞质溢出、脱落增加,微绒毛变性,上皮细胞更新加速,这可能与肠粘膜表面微生物的粘附有关。由于粘膜再生时间不足,这些新生的上皮细胞类似于隐窝细胞,故功能低下。双糖酶尤其是乳糖酶活性以及刷状缘肽酶活性降低,加上有效吸收面积的减少,引起各种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不良。另外,肠粘膜损伤增加了对病原因子和大分子物质的通透性,使粘膜对外来抗原致敏。②营养不良患儿,腹泻时小肠上段所有细菌都显著增多,十二指肠内厌氧菌和酵母菌过度繁殖。由于大量细菌对胆酸的脱结合作用,使游离胆酸浓度大为增高。高浓度游离胆酸有损害小肠细胞的作用,还阻碍脂肪微粒的形成。严重营养不良患儿细胞免疫功能缺陷,分泌型抗体,吞噬细胞功能和补体水平降低,因而增加了对病原及食物蛋白抗原的易感性。总之,持续腹泻易发生营养不良,而营养不良又易使腹泻迁延不愈,两者互为因果,恶性循环。

诊断

  婴幼儿腹泻的并发症

  婴幼儿腹泻迁延日久可影响小儿的营养、生长发育。因严重呕吐和腹泻使机体丢失大量体液,再加上摄入不足,可引起体重减轻,口渴不安、皮肤苍白、干燥、弹力减低,前囟及眼窝凹陷,眼泪、尿量减少等脱水症状。

  婴幼儿腹泻如何辨别

  腹泻是大便次数比正常时突然增多,每日3次以上,呈稀便或水样便。如果便次少于每日4次,而大便成形,不是腹泻。人奶喂养儿如果每日排便2-4次,粪便呈糊状,也不算腹泻。而且,一般病理性腹泻伴有发热,食欲减退或拒食,恶心或呕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