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什么是咽痒咳嗽 ?

    因咽喉部病症而引起的咳嗽,表现为咽痒如蚁,阵发性干咳,因痒而咳,不痒不嚷,很少有痰或干咳无痰,多为重感冒后遗留症或慢性咽炎,需排除下呼吸病变后方可确诊。春、秋两季为多发。

治疗

  【证治方药】

  (—)风邪犯肺

  治法:祛风利咽,宣肺止咳。

  方剂:喉科六味汤(《喉科秘旨》)、三拗汤(《局方》)合桔梗汤(《伤寒论》)加减。

  药物:麻黄3~6g。杏仁10g,射于10g,桔梗6~10g,剂芥10g,防风10g,薄荷6g,甘草6g。

  方义:荆芥、防风、薄荷、麻黄,祛风解表,麻黄、杏仁宣肺止咳,射干、桔梗、甘草利咽。

  加减:干咳呈痉挛性者,加僵蚕、地龙、大贝母解痉止咳,声音嘶哑、声带充血者,荆芥需炒成炭用,并加木蝴蝶、蝉衣启音。风胜化热者,加银花、牛蒡子祛风散热。

  变通法:如偏风热者。可用桑菊饮(《温病条辨》)加碱,药用桑叶、菊花、杏仁、牛蒡子、杏仁、桔梗、甘草等,疏风清热。

  (二)脾气虚弱

  治法:健脾益气利咽。

  方剂:参苓白术散(《局方》)加减。

  药物:党参10g,白术10g,茯苓10~15g,陈皮5g,薏苡仁10~15g,桔梗6~10g,甘草6g,山药15g,扁豆10~15g。

  方义:党参、白术、茯苓、甘草健脾益气,茯苓、苡仁渗湿,山药,扁豆补脾,桔梗、甘草利咽。

  加减:如咽部干涩少津,咳而无痰者,加童冬、百合养阴润燥。大便干结。加玄参、桃杏仁润燥通便:便溏者加砂仁、车前子渗湿止泻。痰湿甚者加半夏、竹茹和胃化痰,食后脘痞腹胀者,加木香、砂仁理气。

  变通法:可用六和汤(《不居集》)加减,药如党参、白术、茯苓、甘草、山药、扁豆、桔梗等,健脾益气。

  (三)肺肾阴亏

  治法:滋肾润肺,养阴降火。

  方剂:知柏八味丸(《医宗金鉴》)合沙参麦冬汤(《温病条辨》)加减。

  药物:知母10g,黄柏6g,生地10g,丹皮6g,百合10g,沙参10g,麦冬10g,玄参10g,桔梗10g,甘草6g。

  方义:知母、黄柏、丹皮清热降火,生地、百合、沙参、麦冬、玄参滋养肺肾之阴,桔梗、甘草利咽。

  加减:肝火上逆,咳而颧红面赤者,加旋覆花、代赭石、黛蛤散清肝降气。兼脾虚便溏者,去生地、麦冬、玄参,加山药、陈皮、茯苓健脾益气。声音嘶哑者,加胖大海、马勃清咽启音。

  变通法:如肝火上逆,咳而颧红面赤者,可用旋覆代赭石汤(《伤寒论》)合麦门冬汤(《金匮要略》)加减,药用旋覆花、代赭石、半夏、连翘、丹皮、麦冬、桔梗、甘草等,降胃清肝,利咽止咳。

  【医家经验】

  李承业从肝论治喉痒咳嗽经验

  喉痒咳嗽与肝脏功能失诃有关,从肝论治每收良效。喉痒咳嗽是临床症状之一。由多种疾病引起,且有不同的病因。所以临证治疗时,既要做到辨证与辨病相结合,又要审因论治,选用相应的治疗方法,以提高临床疗效,避免误诊漏诊。

  1,清疏盱经风热:肝经素旺之人,易于外感风邪,内外相引而发病。症见喉痒咳嗽,干咳无痰或痰少而粘,不易咳出。口苦咽干,咽痛:发热,微恶风寒或不恶寒,鼻塞流涕,头胀头痛,舌红、苔薄白或薄黄。脉弦数。本证多起病急:病程短,易康复。方选桑菊饮、小柴胡汤加减,药用柴胡、黄芩、薄荷,蝉蜕、桑叶、菊花、杏仁、桔梗等。

  2,清泄肝胆湿热:湿浊郁而化热,蕴结肝胆循经上薰而发病:症见喉痒咳嗽,痰黄而粘,量多易咳,伴鼻流浊涕,鼻塞。头重头痛,往来寒热,口干,纳呆食少。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腻,脉弦数。本证多先有感冒病史,病程较短。方选龙胆泻肝汤合苍耳于散,药用龙胆草、栀子、黄芩、柴胡、辛夷、防风、。苍耳子、白芷、川芎、车前子、杏仁、贝母等。

  3,疏肝理气:感受外邪,日久不解;或情志不遂,则肝气郁结。症见咳痒咳嗽,痰少如絮,梗于咽喉,咳之不出,伴胸胁胀满,情志抑郁或烦躁易怒,口干口苦,症随情志而加重,舌红、苔薄自,脉弦。方选柴胡疏肝散、逍遥散、半夏厚朴汤等,药用柴胡、青皮、陈皮、香附、当归、白芍、川芎、枳壳、茯苓。半夏、厚朴、紫苏等。

  4,清肝凉血:气升火炎,血随气逆形成肝火犯肺。症见喉痒燥咳,口苦咽干,面红目赤,头目胀痛,烦躁易怒,咳血,鼻衄,舌红苔黄,脉弦数。方选黛蛤散合泻白散,药用青黛、蛤壳粉、黄芩、桑白皮、地骨皮、丹度、赤芍、栀子、紫草,白及、藕节、花蕊石等。

  5、理气活血化痰:肝的疏泄功能失常,痰瘀阻滞,使肺气宣肃失常而病。症见喉痒咳嗽,是闷咳,伴胸胁疼痛,胸闷不舒,胸痛如灼或刺痛,呼吸不畅,舌淡黯、苔白,脉弦滑。方选香附旋覆花汤、血府逐瘀汤,药用旋覆花、香附、当归、赤芍、川芎、桃仁、红花、枳壳、苏子、杏仁、半夏、薏苡仁、青皮、陈皮、瓜蒌、薤白等。

  6,养阴柔肝祛风:肝失濡养,以致疏泄太过或不及,心肺失养,或者血虚生风而发病。症见喉痒干咳,夜间加重,伴头晕乏力,失眠多梦,舌淡、苔白,脉沉细。方选补肝汤、一贯煎、过敏煎等,药用当归,川芎、熟地黄、白芍、何首乌、酸枣仁、术瓜、夜交藤、沙参、麦冬、川楝子、五味子、乌梅,甘草、防风等。

  7,镇肝息风:肝肾阴虚,水不涵木,或气郁忧火,阴液被耗,以致阴不敛阳,肝风内动而发病。症见喉痒咳嗽、咽干,升火烘热,腰膝酸软,五心烦热,头晕、头胀痛,舌质红、苔白或黄,脉弦数或沉细。方选镇肝息风汤,药用当归、自芍、生地黄、玄参、麦冬、石决明、赭石、全蝎、蜈蚣、地龙、天麻、钩藤、僵蚕等。[李承业,喉痒咳嗽从肝论治体会,中医杂志,2002,43(8):580~581]

  【外治法】

  吹喷西瓜霜最佳。

  【简易方药】

  1,久嗽一服饮;紫苑15g,杏仁、法半夏、百部各12g,款冬花、苏叶、阿胶、乌梅、谷芽、生姜各10g,甘草5g。每日1剂,水煎服。痰黄稠加麦冬、黄芩、川贝,咽痒加射干、蝉衣,咽痛去姜加板蓝根、牛蒡子。适于外感风寒后遗者。

  2,桑射汤;银花15g,桑叶、木蝴蝶、射干、蝉衣、赤芍、杏仁、甘草各9g,桔梗6g。每日l剂,水煎服。风寒加防风、荆芥,风热加薄荷、菊花。肺气郁闭加麻黄、白果、苏子,胃热加竹茹、黄连、半夏、陈皮。肝火上逆加旋覆花、代赭石、降香,相火偏亢加知母、黄柏、牛藤,咽干痰粘难出加沙参、麦冬。适于外感风热后遗者。

  【评述】

  本症病位在肺、脾、肾。病因为风、痰、虚。而症状发生于声门及声门以上。症状以咽痒咳嗽和咽喉异物感为主。可据证分别治以祛风利咽、健脾化痰或养阴利咽等法。

  在临床上,治疗本症还要注重咽喉色泽、扁桃体大小及色泽等而施治。如咽喉色泽淡白色多为寒邪外袭,和肺气虚或肾阳虚夹杂,为正虚邪实者。可用参苏饮或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减。如咽喉色泽鲜红色,多为正不虚而邪实者,可用银翘散加减。如咽喉色泽绛红,是邪热郁火为毒,可用五味消毒饮。如咽喉干涩少津,伴舌红少苔,为肺阴亏损者,可用沙参麦冬汤。咽喉部有痰,痰液黄稠,为肺胃痰热者,可用清余化痰汤;痰液白稀痰,为湿痰郁肺者,可用二陈汤;痰液呈白色泡沫,为风寒夹湿郁肺者,可用三拗汤加减。如见咽喉瘀血,可加当归、丹参、红花、赤芍于临证方中:咽喉部有出血者,则当加止血药。扁桃体鲜红肿胀者。为风热郁火邢毒,应清热解毒、消肿利咽。扁桃体红肿化脓,用五味消毒饮加白芷、丹皮、山甲。扁桃体淡白肿胀,咳嗽缠绵,为阳虚痰结者,可用阳和汤加黄苠、党参、僵蚕等,[四川中医,1992,(12);②3]

病因

  病在咽喉,为外感失治,风热留恋,肺气失宣。渍于咽候;脾气不足,运化无力,疲湿内生,交阻咽喉;肺肾朋亏,阴液不足,阴虚火旺,咽喉失养等所致。

  本症又称喉源性咳嗽,第一次出现于1989年干祖望所编著的《中医喉科学讲义》(光明中联函授大学教材)中。

诊断

  临床表现为阵发性喉头奇痒毛涩,随之即作于咳,呈连续性,甚至痉挛性。也有异物阻于咽喉感,而出现“亢、咔、咯、吐”之频繁清嗓动作者。自觉咳的起点在声门之上,连续不断地咳,越咳喉头趣不舒般,与一般咳后即感舒服者绝对不同。同时,一经作咳,即难休止。

  (—)风邪犯肺

  1,临床表现:发病突然,喉头奇痒如蚁。一阵咽喉痒即一阵剧咳,剧咳时得饮则稍缓解,干咳无痰或有少量白沫痰,频咳呈连续性,可致声音嘶哑。一般无寒热及其他肺系症状。检查咽部无特殊改变,或有轻度充血,色呈鲜红。病前有感冒史,而后咽痒咳嗽不止。舌淡红,苔薄白,脉浮或无异常。

  2,病因病机:外感失治,表邪未解,风邪留恋,肺气失宣,渍于咽候所致。

  (二)脾气虚弱

  1,临床表现:咽部不适,有痰阻于咽喉样的异物感,常需“吭、咔、咯、吐”之频繁清嗓,或吞咽动作者。往往吭之不净,咔之不清,尤以讲活或疲劳后更明显。咯吐时见有透明色粘痰或无痰。食纳不佳,神疲乏力,食后脘痞腹胀,大便溏薄或干结。咽部慢性充血,后壁淋巴滤胞增生,咽黏膜上附有少量瘴样分泌物,或干燥少津。舌质淡或胖有齿印,舌苔薄白或白腻,脉濡、细。

  2,病因病机:脾气不足,失于健运,清浊相干,痰湿内生,交阻咽喉所致。

  (三)肺肾阴亏

  1,临床表现:喉头微痒常以咳嗽清嗓,夜间为甚,咽部不适,咽干微痛,得水则缓,咽部受刺激则作恶干咔。咽黏膜慢性充血,色呈黯红而少津,咽反射敏感,咽后淋巴滤胞增生,甚而咽后壁黏膜萎缩,伴有头晕头痛,急躁易怒,颧红面赤,手掌灼热。舌红少苔,脉弦细数。

  2,病因病机:肺肾阴亏,阴液不足,阴虚火旺,上犯清窍,咽喉失养所致。

推荐科室

  • 暂无推荐科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