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文章

《伤科汇纂》的贡献

发布于:2014-11-04 16:37:41阅读人数: 1356分享到

《伤科汇纂》是清代一部著名骨伤科专著,作者胡廷光三世为医,精于骨伤诊疗,其书以《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为基础,广收历代伤科方证、接骨诸法,并结合自己治伤经验及祖传手法秘方,在骨折手法复位、外固定器材设计、固定与练功的运用等多方面体现的“动静结合”、注重功能的治疗原则。

  1. 对“动静结合”治疗观的继承和发扬

    “固定”是骨折愈合必要的条件之一,然而固定是非自然的,功能活动才是自然的,这是骨折“动静结合”治疗观的基础。在临床实践中应用“动静结合”这一原则,能使骨折愈合的速度加快、骨折愈合的质量提高。《伤科汇纂》继承并发扬了唐代《仙授理伤续断秘方》,指出“诸骨各有本向,或纵入如钉,或斜迎如锯,或合笱如匮,或环扼如攒,种种不一,总期体之固、动之顺而已怛卜’。并在临床辑类骨折手法复位、器材固定、功能锻炼等方面充分发挥了这一原则。

  2. 以“动静结合”治疗观指导外固定器材的运用和改进

    《伤科汇纂》在骨折固定器具麻崩上提出:“种种器具,总不出缚缠夹扎挺托之法,复其原位,使勿游移活动为得耳,要在人之活法变动也”,“若伤在手足曲直伸缩之处,要用包裹,可令时时转动”。以“动静结合”思想为指导,对《医宗金鉴》中已出现的如“裹帘”、“披肩”、“杉篱”等外固定器材的运用,在充分考虑到各类病情及各种器材特性后,作出了合理的安排。

  3. 在固定与练功关系中体现“动静结合”

    固定的目的是为了骨折断端的制动(),是维持骨折对位的重要条件,是保证骨折在愈合过程中避免再损伤的重要措施。但治疗骨伤病最终的目的是要让肢体能“动”起来,要保证今后肢体关节的活动功能。因此外固定器材的选择使用、固定位置的松紧度、功能锻炼的时间和力度等都要在确保骨折对位和稳定的前提下,又有利于骨折愈合过程中的活动来加以考虑,要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动静结合。胡氏根据自身的临床经验,总结出在各类骨折治疗过程中细致多样、“动静结合”的固定与功能锻炼方法。

    4.  骨折换药夹缚,不忘“动静结台”

    骨折整复上夹板固定前,给予膏药外敷是前人治骨折的一大特色,但骨折在复位和固定后要进行多次换药,实际上有利有弊,换药有导致骨折再移位的可能性,但也可以在每次的换药中及时发现移位随时纠正,故换药时两端仍需保持在牵引下进行。为此《伤科汇纂》十分重视固定后的换药。胡廷光在夹板的制作上,强调个体的差异,主张制作夹板时要“合于骨处极为妥贴”,“看患处之宽狭长短,定为法则”。注意尺寸大小,量体裁衣以克服这些缺点。《伤科汇纂》的问世,可以说足对我国的伤科治疗经验进行了一次大总结,把理法方药等学术思想推向了一个高峰,后世治伤的许多方法大都在其基础上演变完善而来,临证中强调个体差异,结合具体情况,辨证对待,重视治骨疗伤中的动静结合,注重功能恢复,使人们明确治骨伤最终的目的是功能,而不是形态,这些朴素的学术思想和理论至今一直指导着伤科诊断和治疗,奠定了后世骨伤科的整体观的基础,为后世提出动静结合、手法与药物并重、内外兼治等治疗原则打下了厚重的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