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室间隔缺损由胚胎期室间隔(流入道、小梁部和流出道)发育不全所致,是最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病,约占我国先心病的50%。可单独存在,约占25%,其他近2/3的先天性心脏病合并室间隔缺损(室缺)。

治疗

室间隔缺损有自然闭合可能,中小型缺损可先在门诊随访至学龄前期,有临床症状如反复呼吸道感染和充血性心力衰竭时进行抗感染、强心、利尿、扩血管等内科处理。大中型缺损有难以控制的充血性心力衰竭者,肺动脉压力持续升高超过体循环压的l倍或肺循环体循环量之比大于2:1时,应及时处理。室间隔缺损治疗可依靠外科体外循环下直视手术修补,也可应用可自动张开和自动置入的装置(Amplatzer装置)经心导管堵塞,是非开胸治疗的新技术。

临床表现

临床表现决定于缺损大小和心室间压差,小型缺损可无症状, 一般活动不受限,生长发育不受影响。仅体检听到胸骨左缘 第三、四肋间响亮的全收缩期杂音,常伴震颤,肺动脉第二音正常或稍增强。 缺损较大时左向右分流量多体循环流量相应减少,患儿多生育迟缓,体重不增加,有消瘦、喂养困难、活动后乏力、 气短、多汗、易患反复呼吸道感染,易导致充血性心力衰竭等。有时因扩张的肺动脉压迫喉返神经,引起声音嘶哑。体检心界扩大,胸骨左缘第三、四肋间可闻及Ⅲ—Ⅳ粗糙的全收缩期杂音,向四周广泛传导,可扪及收缩期震颤。分流量大时在心尖区可闻及功能性舒张期杂音。 大型缺损伴有明显肺动脉高压时(多见于儿童或青少年期)右室压力显著升高,逆转为右向左分流,出现青紫,并逐渐加重,此时心脏杂音较轻而肺动脉第二音显著亢进。继 发漏斗部肥厚时,则肺动脉第二音降低。 室间隔缺损易并发支气管炎、充血性心力衰竭、肺水肿及感染性心内膜炎。肺动脉下或双动脉下的漏斗部缺损 很少能闭合,且易发生主动脉瓣脱垂致主动脉瓣关闭不全时, 于第二主动脉瓣区听到高音调舒张期杂音。

病因

  室间隔缺损病因概要:

  室间隔缺损的病因主要是室间隔在胎儿期发育不全,左心室压力高于右心室,室间隔缺损所引起的分流系自左向右,致使肺小动脉发生痉挛,产生动力型肺动脉高压使肺循环阻力增加,形成梗阻型肺动脉高压;缺损可发生在室间隔的任何部位。


  室间隔缺损详细解释:

  室间隔缺损的病因:

  室间隔缺损(ventricular septaldefect)是室间隔在胎儿期发育不全所致。

  病理解剖:

  缺损可发生在室间隔的任何部位。根据缺损的位置可分为:①膜周型室间隔缺损:最多见,约占60%~70%,位于室间隔膜部并累及邻近的肌部室间隔,根据缺损的延伸方向又可分为膜周流入道型、膜周小梁部型及膜周流出道型,大型缺损可有向2个或以上部位延伸,称为膜周融合型。②肌部型室间隔缺损:约占15%~25%,膜部完整。根据所在部位再可分为肌部流入道型、肌部小梁部型及肌部流出道型,后者有肌肉与肺动脉瓣分隔。③双动脉下型:亦称为肺动脉瓣下型,约占3%~6%,但在东方人群中发生率可达29%,其主要特征是在缺损的上缘为主动脉与肺动脉瓣环的连接部,圆锥部室间隔发育差或缺如,冠状动脉瓣脱垂可以减少左向右分流,但容易导致主动脉瓣反流。在部分膜周璎缺损,尤其是膜周流入道型室间隔缺损,可见衍生白三尖瓣的纤维组织黏附于缺损边缘,形成假性室隔瘤,使缺损变小或完全阻止分流而达到自然闭合。缺损多数为单个,也可多发。可合并房间隔缺损、动脉导管未闭或主动脉缩窄等。

  病理解剖与类型:

  根据缺损部位的不同,室间隔缺损大体分为三类,即膜周部、漏斗部及肌部。

  1.膜周部此型又分三种类型

  (1)嵴下型缺损:上缘紧邻主动脉瓣。

  (2)单纯膜部型:仅限于膜部室间隔的小缺损,缺损周围为纤维组织。

  (3)隔瓣后型:三尖瓣隔瓣的下方,距主动脉瓣远而距房室传导束很近。其前缘常有一部分残留的膜样间隔组织。

  2.漏斗部此型又分二种类型:

  (1)嵴内型:位于室上嵴结构之内,四周为完整的肌肉组织,血液直接分流入右室流出道。

  (2)干下型:缺损位于室上嵴上方肺动脉瓣下。肺动脉瓣下缘即为缺损上缘。

  3.肌部位于光滑肌部和小梁化肌部,位置均较低,四周均为肌性组织,可单发或多发,形态大小不一,此型临床比较少见。

  发病率:

  室间隔缺损约为先天性心脏病总数20%,可单独存在,也可与其他畸形并存。室间隔缺损是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病之一,其发生率在Abbott统计1000例尸检中占5.5%。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和上海市胸科医院所分析的1000例先天性心脏病中,单纯室间隔缺损占23.1%,居第二位;根据上海医科大学和中国医学科学院心血管疾病研究所对1085例先天性心脏病分析的结果显示,房间隔缺损占第一位为21.4%,动脉导管未闭占第二位为21.2%,而室间隔缺损占与第三位为15.5%。这两个统计数字虽有差异,但均说明室间隔缺损在先天性心脏病中是常见的。

  分类:

  根据胚胎发育情况及分布部位,室间隔缺损可分为膜部缺损、漏斗部缺损及肌部缺损三大类型。其中膜部缺损最多见,漏斗部缺损次之,肌部缺损最少见。随着心脏手术的发展和要求,上述各型又可分出若干亚型,这种进一步分型对手术治疗有重要指导意义。

  1.膜部缺损 由于室间膈膜部发育不全或融合不全而形成,为最常见的VSD类型,占70%-80%o可分为三个亚型。

  (1)单纯膜部缺损:为局限于膜部间隔的小缺损,缺损四周为纤维结缔组织,有的与三尖瓣腱索粘连紧密,甚至形成片状而构成膜部间隔瘤。膜部VSD与房室传导束有密切关系,希氏束在中心纤维体的前方偏右侧穿过,经室间隔膜部后缘行走于缺损的后下缘,再分为左、右分支。

  (2)膜周型缺损:一般位于室上嵴下方,缺损常较大,紧靠三尖瓣前瓣和隔瓣交界区。

  (3)隔瓣下型缺损:缺损位于三尖瓣隔瓣的下方,距主动脉瓣稍远而距房窒传导束很近。其前缘常有一部分残留的膜样间隔组织。由于三尖瓣腱索、隔瓣或隔瓣与前瓣交界处与VSD边缘粘连,可形成膜部瘤,在收缩期左心室高压血流,使局部形成囊状物,凸向右侧。在二维超声图像上清晰可见。因血流的冲击,使膜部瘤顶端造成1个或多个破裂口。手术中切勿将此破口误为VSD处理,而应该剪开瘤壁,找到下方的VSD进行修.补。有时,三尖瓣隔瓣或前瓣或隔瓣交界区与VSD的边缘粘连,使经VSD分流的左心室血流直接导向右心房,形成所谓左室一右房缺损。VSD与三尖瓣瓣叶和腱索的粘连是其自行闭合的重要机制,本类型VSD自行闭合的机会最多。

  2.漏斗部缺损 缺损位于圆锥间隔上,主要由于圆锥部间隔各部融合不全所致,占10%~20%。又分两个亚型。

  (1)嵴内型:位于窒上嵴结构之内,四周为完整的肌肉组织,血液直接分流入右室流出道。

  (2)干下型:缺损上缘直接与肺动脉瓣及主动脉右冠瓣相连,即缺损与瓣叶之间没有肌性室隔组织,而主动脉瓣与肺动脉瓣之间存在纤维环。因瓣环失去支持,右冠瓣(无冠瓣少见)可脱垂入缺损上缘并有主动脉瓣关闭不全。

  3.肌肉部缺损 多位于心尖部和调节束后方,形态和大小不一,但常为多发性VSD。本型最为少见。

  分型:

  1.依据胚胎学和解剖学分为4种类型

  (1)膜周型:是最常见的室间隔缺损类型。缺损位于室上嵴的后下方,上缘邻近主动脉瓣,向下延伸至圆锥乳头肌,传导束走行于其后下缘,右侧邻近三尖瓣隔瓣。

  (2)动脉干下型:位于右心室流出道漏斗部,肺动脉瓣的正下方,上缘与主动脉右冠瓣相连。缺损的上缘是肺动脉瓣环和主动脉瓣环,下缘是室上嵴。传导束远离室缺边缘。

  (3)肌型:多位于室间隔的小梁部,可多发;也可位于肌性室间隔的任何部位。

  (4)混合型:存在上述两种类型以上的缺损。

  2.根据缺损的位置分为五型

  (1)室上嵴上缺损:位于右心室流出道,室上嵴上方和主、肺动脉瓣之F,少数病例合并主、肺动脉瓣关闭不全。

  (2)窒上嵴下缺损:位于室间膈膜部,此型最多见,占60%~70%。

  (3)隔瓣后缺损:位于右心室流入道,三尖瓣隔瓣后方,约占20%。

  (4)肌部缺损:位于心尖部,为肌小梁缺损,收缩期时间隔心肌收缩使缺损变小,所以左向右分流量小。

  (5)共同心室:室间膈膜部及肌部均未发育,或为多个缺损,较少见。

  分级:

  1.临床上将肺动脉高压按肺动脉收缩压与主动脉或周围动脉收缩压的比值,可分为三级:轻度肺动脉高压的比值≤0.45;中度肺动脉高压为0.45~0.75;重度肺动脉高压≥0.75。

  2.按肺血管阻力的大小也可以分为3级:轻度者≤7woodU;中度为8~10woodU;重度≥10woodU。

  3.Heath与Edwards将肺动脉高压的肺血管病变分为6级:

  Ⅰ级:血管中层肥厚,内膜没有增生。

  Ⅱ级:血管中层肥厚伴有内膜细胞的反应。

  Ⅲ级:内膜纤维变性,伴有中层肥厚,可能有早期的广泛血管扩张。

  Ⅳ级:广泛的血管扩张,由于内膜纤维变性致区域性血管阻塞及丛状病灶。

  Ⅴ级:血管其他扩张性病变,如海绵状及血管瘤样病变。

  Ⅵ级:Ⅴ级病变加上有坏死性动脉炎。

诊断

1.X 线检查 小型室缺心肺 X 线检查无明显改变,或肺动 脉段延长或轻微突出,肺野轻度充血。中型缺损心影轻度到 中度增大,左、右心室增大,以左室增大为主,主动脉弓影 较小,肺动脉段扩张,肺野充血(图 13—7) 。大型缺损心影 中度以上增大,呈二尖瓣型,左、右心室增大,多以右室增 大为主,肺动脉段明显突出,肺野明显充血。当肺动脉高压 转为双向或右向左分流时,出现艾森曼格综合征,主要特点 为肺动脉主支增粗,而肺外周血管影很少, 宛如枯萎的秃枝,心影可基本正常或轻度增大。 2.心电图 小型缺损心电图可正常或表现为轻度左室肥 大;中型缺损主要为左室舒张期负荷增加表现,RV5、V6 升高 伴深 Q 波,T 波直立高尖对称,以左室肥厚为主;大型缺损为 双心室肥厚或右室肥厚。症状严重、出现心力衰竭时,可伴 有心肌劳损。 3.超声心动图 可解剖定位和测量大小,但<2 毫米的缺 损可能不被发现。二维超声可从多个切面显示缺损直接征象 ——回声中断的部位、时相、数目与大小等。彩色多普勒超 声可显示分流束的起源、部位、数目、大小及方向,一般为 收缩期五彩镶嵌的左向右分流束。频谱多普勒超声可测量分 流速度,计算跨隔压差和右室收缩压,估测肺动脉压。还可 通过测定肺动脉瓣口和二尖瓣口血流量计算肺循环血流量 (Qp) 测定主动脉瓣口和三尖瓣口血流量计算体循环血流量 ; (Qs) ,正常时 Qp/Qs≈1,此值增高≥1.5 提示为中等量左 向右分流,≥2.0 为大量左向右分流。 4.心导管检查 进一步证实诊断及进行血流动力学检查, 评价肺动脉高压程度、计算肺血管阻力及体肺分流量等。右 室血氧含量高于右房 1 容积%,提示存在心室水平左向右分 流。小型缺损增高右室和肺动脉压力不明显,大型缺损往往 增高。伴有右向左分流时,主动脉血氧饱和度降低,肺动脉 阻力可显著高于正常值。造影可示心腔形态、大小及心室水 平分流束的起源、部位、时相、数目与大小,除外其他并发 畸形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