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什么是肠息肉?

  凡是由肠黏膜表面突向肠腔内的任何可见的新生物均称为息肉,作为临床初步诊断,起源于肠壁各层的间叶组织和一些非真性肿瘤,但未做组织学诊断前很难确定其性质,都统称为肠息肉。甚至早期肠癌,在组织学诊断前,做X线及内镜检查时也描述为“息肉样病变”。

治疗

  肠息肉-内镜下治疗:

  1.行无痛内镜时,术中需监测生命体征,术后要在内镜室观察至清醒,并经麻醉医师同意后返回病房。

  3.按顺序进行常规结肠镜检查,检查时应用润滑剂。

  4.根据术中所见息肉形态、大小、数目等决定内镜下治疗方案,并按结肠息肉内镜治疗规范实施治疗。

  5.术后密切观察病情,及时发现并发症,对症处理。

  肠息肉治疗:

  1.对于有蒂息肉,直径小于2cm的广基息肉,非息肉病者,可行经肛门的切除术或行内镜下圈套摘除、活检钳钳除、高频电凝凝除。

  2.对直径大于2cm的广基息肉,可根据临床实际情况选择手术方案:

  (1)经肛门手术:适用于位于腹膜反折以下直肠息肉。

  (2)经腹手术:适应于腹膜反折以上基底直径大于2cm的息肉。

  (3)内镜黏膜下剥离术:直径大于2cm的广基息肉,病变仅位于粘膜层。

  (4)对于距肛缘5-15cm者,有条件可行经肛门内镜下的息肉切除术(TEM术)。

  (5)对距肛缘5-10cm,也可行经肛门括约肌途径的切除术(Mason术)。

临床表现

  临床上只有很少一部份肠息肉的病人出现便血、粘液便或便秘、腹痛、腹泄等异常,这些症状也常常缺乏特异性。人体的整个消化道都可以有息肉生长,其中以结肠和直肠息肉为最多,小肠息肉比较少。

病因

  肠息肉的分类:

  肠息肉的分类方法很多,目前,国内外广泛采用的Morson的组织学分类法:即腺瘤性、错构瘤性、炎症性和化生性4类息肉。并根据息肉数目分为单发和多发,超过100枚以上称为息肉病。1980年我国大肠癌协作组会议,以Morson分类作基础,结合我国息肉发生的特征,提出了我国分类法,肿瘤性多发性息肉中增加了散发性腺瘤病和非家族性多发性腺瘤病。将幼年息肉、良性淋巴样息肉归类于其他,炎性息肉中增加了由炎性肠病引起的炎性息肉和常见的血吸虫卵沉积引起的虫卵性息肉。

  我国分类法最大的优点是将肠息肉中与癌发生关系密切的肿瘤性息肉统称为腺瘤和腺瘤病。而其中的错构瘤性与癌的发生关系不明,一般认为很少发生癌变,炎性和化生性息肉与癌无明显相关性,把这些非肿瘤性的统称为息肉。将息肉的病理性质明确区别开来,更有利于指导治。

诊断

  肠息肉的诊断:

  1.钡剂灌肠造影存在充盈缺损,提示结肠和(或)直肠息肉;

  2.结肠镜检查发现结肠和(或)直肠息肉。

  肠息肉必需检查项目

  1.血常规、尿常规、粪常规+潜血;

  2.肝肾功能、电解质、血糖、凝血功能、血型、Rh因子、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肝、艾滋病、梅毒等);

  3.消化道肿瘤标记物筛查(CA19-9、CA24-2、CEA等);

  4. 腹部超声、心电图、胸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