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什么是直肠癌(中医)?

  在中医学众多的文献古籍中,并无直肠癌的名称,此病相当于中医学中的“脏毒”、“便血”、“肠蕈”、“癥瘕”、“锁肛痔”、“肠风”、“下痢”,“肠癖”。有关医籍对此不乏论述,《外科大成》载:“肛门内外如行荫紧馈,形如海蛇,里急后重,粪便细而常扁,时流臭水。”《卫生宝鉴》云:“凡人脾胃虚弱或饮食过常,或生冷过度,不能克化,致成积聚结块。”综上所述,中医古籍中肠簟、积聚、脏毒、锁肛痔等有关论述,类似于现代医学中直肠癌的症状。

治疗

  直肠癌的治疗概要:

  直肠癌注意其标本虚实,补虚与泻实并用,但应注意其侧重点。口服能扶正培本,增强肌体的免疫力等其他中成药。病灶局部注射法。温经通络法。针刺疗法。灌肠。坐浴等治疗。


  直肠癌的详细治疗:

  本病的治疗,当注意其标本虚实,补虚与泻实并用,但应注意其侧重点。湿热瘀毒者以邪实为主,治疗则以清热解毒,祛瘀攻积等泻实之法为主,佐以理气健脾;脾肾寒湿者以正虚为主,治疗以温肾健脾,固涩止泻为主,佐以祛寒胜湿;脾虚湿热者则本虚标实并重,补虚与泻实各半。

  1、脾虚湿热

  治法:健脾理气,清热利湿。

  方药:槐角地榆汤(《和剂局方》)。槐角、地榆、黄芩、防风、枳壳、当归。

  方解:方中用槐花、地榆专清大肠湿热,凉血止血,为君。配以白头翁、败酱草、马齿苋、黄柏、慧苡仁,共奏清热解毒,利湿排脓之功。

  加减:腹痛较巨者加香附、郁金,以活血定痛;大便脓血黏液,臭秽的加白头翁、败酱草、马齿苋以清热解毒,散血消肿。

  2、湿热瘀毒

  治法:活血化瘀,清热解毒,祛瘀攻积。

  方药:桃红四物汤(《医宗金鉴》)。熟地黄、当归、芍药、川芎、桃仁、红花。

  方解:本方是在四物汤的基础上加桃仁、红花而成。四物汤是由《金匮要略》中的胶艾汤减去阿胶、艾叶、甘草而成。方中熟地黄甘温味厚,长于滋阴养血,为君药。当归补血养肝,和血调经,为臣药。佐以白芍养血柔肝和营,川芎活血行气,调.畅气血。其中地、芍为阴柔之品,与辛温之归、芎相配,则补血而不滞血,和血而不伤血。又加上桃仁、红花以活血化瘀,祛腐生新。

  加减:毒热的加土茯苓、草河车、木鳖子、苦参。便血的加仙鹤草、血余炭、蜂房、伏龙肝。里急后重的加川连、槟榔、炒山楂。腹痛明显的加白屈菜、元胡、厚朴。

  3、脾肾寒湿

  治法:温补脾肾,祛寒胜湿。

  方药:参苓白术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莲子肉、薏苡仁、砂仁、桔梗、白扁豆、茯苓、人参、甘草、白术、山药。

  方解:方中以人参、白术、茯苓益气健脾渗湿为君。配伍山药、莲子肉助人参以健脾益气,兼能止泻。白扁豆、薏苡仁助白术、茯苓以健脾渗湿,均为臣药。佐以砂仁醒脾和胃,行气化滞。桔梗宣肺利气,通调水道,又载药上行,以益肺气。甘草健脾和中,调和诸药,为使。诸药合用,补其中气,渗其湿浊,行气行滞。

  加减:方中可加附子以增加温肾散寒之力;泻痢不止的加车前子、猪苓、泽泻;固涩可用乌梅、诃子、米壳、赤石脂、禹余粮;方中可加补骨脂、肉豆寇以温肾而涩肠止泻。还可加吴茱萸暖脾散寒除湿。

  4、痰湿凝聚,肺肾不固

  治法:祛痰化湿,益肺固肾。

  方药:以六味地黄丸(《小儿药证直决》。地黄、山萸肉、山药、泽泻、茯苓、丹皮。

  方解:方中重用熟地黄,滋阴补肾,填精益髓,为君药。山萸肉补养肝肾。山药补益脾阴,共为臣药。三药相配,滋养肝脾肾,称为“三补”。配伍泽泻利湿泻浊,牡丹皮清泻相火,茯苓淡渗脾湿。三药为“三泻”,渗湿浊,清虚热,平其偏盛以治标,均为佐药。三补三泻同用,但补药用量大于“泻药”用量,是以补为主。

  加减:腰膝酸软的加杜仲,生膝。咳嗽的加五味子。气短乏力脱肛的可加八珍汤加减。

  (二)中成药

  (1)扶正防癌口服液:每日3次,每次1支,口服能扶正培本,增强肌体的免疫力。

  (2)消瘤丸:每日3次,每次3g,口服,能软坚散结。

  (3)消癌片:每次4~6片,每日3次,口服。

  (4)香连化滞丸:每次2丸,每日2次,温开水送服。

  (三)其他疗法

  1病灶局部注射法

  选用硬化剂(广安门医院研制的FA867液)注射于癌体及癌肿周围,可使肿瘤缩小或脱落,对控制转移和发展有一定的疗效。

  2温经通络法

  河南中医学院用艾柱灸治疗直肠癌化疗引起的白细胞降低114例,有效率达91.2%。

  3针刺疗法

  对于晚期直肠癌患者疼痛剧烈的,可针刺长强穴以镇痛。

  4灌肠

  败酱草30g,白花蛇舌草30g,水煎80ml,保留灌肠,每日2次,每次40ml。

  5坐浴

  苦参30g,五倍子30g,龙葵30g,马齿苋40g,败酱草30g,黄柏10g,土茯苓30g,山豆根20g,黄药子30g,枯矾3g,冰片少许(后下),漏芦30g,煎水坐浴熏洗,每日2~3次。

  名家经验

  李岩的经验:认为本病由湿毒引起,初起属湿毒积聚肠道,治法:利湿解毒,化瘀消积通肠之剂,选用槐角地榆汤合白蛇六味散加减:槐角、地榆、山豆根各15g,白花蛇舌草、半支莲、丹参、红藤、白英、蛇毒、龙葵各20g,马齿苋、代赭石各30g,水煎服,每日1剂;直肠癌晚期多湿毒内盛,正气大亏,脾肾双虚,治宜健脾补肾,解毒化湿,方药用薏苡附子败酱散合白头翁汤加减:生薏米、桑寄生、白术、苍术、黄芪、白屈菜、金刚藤各30g,败酱草、白头翁、翻白草、白英各20g,制附子6g,秦皮、鬼箭羽各15g。

临床表现

  本病的临床辨证,总体来讲,为本虚于内,邪客于外,即本虚标实,虚实夹杂,寒热错杂,初期以标实为主,全身症状轻。后期则以本虚为突出表现,全身症状为主。本虚又分为阳虚、阴虚,临证当辨别。

  1、脾虚湿热

  食欲不振,腹胀面黄,气短乏力,腹痛拒按,便稀或溏,里急后重,便下脓血,苔黄腻,脉滑数或沉细滑。

  2、湿热瘀毒

  腹痛腹胀,拒按,腹有包块,矢气胀减,便下脓血黏液,里急后重,便溏便细,舌暗红,有瘀斑,苔黄腻,脉弦数。

  3、脾肾寒湿

  久泻久痢,形体消瘦,面色苍白,喜睡懒动,肠鸣而泻,泻后稍安,腹痛喜热,甚则肢凉怕冷,苔白,脉细沉尺弱。

  4、痰湿凝聚,肺肾不固

  腹部可扪及肿块,咳嗽吐痰,气短乏力,四肢沉重,腰酸腿软,大便粘滞,腹泻,脱肛,舌淡体胖,苔滑或腻,脉濡。

病因

  1病因

  本病的病因,外因有寒气客于肠外,或久坐湿地,或饮食不节,恣食肥腻,或误食不洁之品等,损伤脾胃,运化失司,湿热内生,热毒蕴结,流注大肠,热毒结于脏腑,火热注于肛门,结而为肿。在内因中,忧思抑郁,脾胃失和而致湿热邪毒蕴结,乘虚下注,侵淫肠道,气滞血瘀,湿毒瘀滞凝结而成肿瘤。如《灵枢·刺节真邪》云:“有所结,气归之,卫气留之,不得反,津液留之,合而为肠瘤,久者数岁乃成”。又如《灵枢·水胀篇》云:“肠覃者,寒气客于肠外,与卫气相搏,气不得荣,因有所系,癖而内著,恶气乃起,息肉乃生。”《疮疡经验全书》提出的:“多由饮食不节,醉饱无时,恣食肥腻,纵情醉饱,耽色,不避严寒酷暑,或久坐湿地,久不大便,遂使阴阳不和,关格壅塞,风热下肿乃生。”

  2病机

  本病的病位在肠,但与脾、胃、肝、肾的关系尤为密切。其病性早期以湿热、瘀毒邪实为主,晚期则多为正虚邪实,正虚又以脾肾(气)阳虚、气血两虚、肝肾阴虚多见。外感湿热或脾胃损伤导致水湿内生,郁久化热,是发病的重要原因,湿热久住,留连肠道,阻滞气机,热渐成毒,热伤脉络,致使气滞、湿热、毒聚、血瘀,在肠道结积成块是发病的主要病机。

诊断

暂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