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什么是牙周病?

  牙周病(periodontal diseases)是指发生在牙齿支持组织(牙周组织)的感染性疾病,其患病率为90%左右,包括牙周炎和牙龈病两种情况,狭义的牙周病仅指造成牙周支持组织破坏的牙周炎。老年人的患病率在75%以上,随着我国进入老年化社会,牙周病更成为突出问题,是导致老年人牙缺失的主要原因。

治疗

  牙周病的治疗:

  牙周病的治疗一般分为4个阶段。

  1.基础治疗 包括教育病人自我控制菌斑的方法,如正确的刷牙方法,正确使用牙线和牙签:拔除预后极差和不利于将来修复失牙的病牙,施行龈上洁治、龈下洁治和根面平整以清除菌斑、牙石等病原因素,配台抗菌药物控制感染,调整咬颌。

  2.牙周手术和松牙固定 在基础治疗后,牙龈炎症得到基本控制,彻底进行根面平整和消除牙周袋内感染物质,同时进行松牙固定。

  3.强身固齿和进行永久性修复此阶段可以假用一些补肾固齿丸等固齿药物,并对失牙进行永久修复。

临床表现

  牙周病的临床表现:

  1.牙龈改变  正常牙龈粉红色、菲薄而紧贴牙面,附着龈有点彩。患牙龈炎时游离龈和龈乳头呈鲜红或暗红色,龈缘变厚,龈乳头圆钝,不再紧贴牙面;由于结缔组织内炎性浸润及胶原纤维消失,使原来致密坚韧的牙龈变得松软脆弱,缺乏弹性;同时由于牙龈肿胀或增生,龈沟深度增加,但上皮附着水平仍位于正常的釉牙骨质界,即出现假牙周袋。

  2.出血倾向  牙龈出血常为牙周病患者的主诉症状,多在刷牙、咬硬食物时发生。

  3.牙周袋形成  牙周袋是病理性加深的龈沟,是牙周炎最重要的病理改变之一。按照袋底的位置,可将牙周袋分为骨上袋和骨下袋;按牙周袋累及牙面的情况可将其分为单面袋、复合袋、复杂袋。

  4.牙槽骨吸收  牙槽骨吸收是牙周炎的另一个主要病理变化,由于牙槽骨的吸收,使牙齿的支持组织丧失,牙齿逐渐松动,最终脱落或拔除。牙槽骨的吸收可分为水平吸收、垂直吸收、凹坑状吸收等几种类型。

  5.牙齿松动和移位  由于牙周炎使牙槽骨吸收,牙周支持组织减少是牙齿松动的最主要原因;另外在咬颌创伤合并有牙周炎时,也可造成牙齿松动。由于患有牙周炎的牙齿缺乏牙周支持组织,所以,在咬颌创伤的不良咬颌力作用下,牙齿可出现病理性移位。

病因

  牙周病病因概要:

  牙周病的病因主要分为3大方面:始动因子,牙菌斑是引发牙周炎的始动因子.也是造成牙周组织破坏的必需因素;牙石、牙面着色、食物嵌塞、创伤、牙位异常等局部促进因素;遗传因素、吞噬细胞数目减少或功能缺陷、性激素、吸烟、糖尿病、艾滋病、骨质疏松症等有关系统疾病、精神压力等全身易患因素。


  牙周病详细解释:

  牙周病的病因:

  1.始动因子

  牙菌斑是引发牙周炎的始动因子.也是造成牙周组织破坏的必需因素。

  2.局部促进因素

  (1)牙石:是沉积于牙面或修复体表面的钙化或正在钙化的菌斑及软垢由唾液或龈沟液中的钙盐逐渐沉积而成,不易除去。

  (2)牙面着色:是口腔卫生情况和微生物多少的指标,能提供菌斑积聚和刺激牙龈的粗糙表面。继而造成牙周炎。

  (3)食物嵌塞:是导致局部牙周组织炎症和破坏最常见的原因之一。由于嵌塞的机械作用和细菌定植,除引起牙龈组织炎症及出血外,还可引起牙龈退缩、急性牙周膜炎、牙龈脓肿、牙槽骨吸收、邻面龋、根面龋和口臭等。

  (4)创伤:当咬合力超过牙周组织的承受力时,造成牙周损伤,使牙周纤维破坏,牙槽骨吸收,牙骨质吸收并停止新生,导致牙松动等。

  (5)解剖因素、不良习惯及医源性因素,如牙位异常、冠根比例失调、磨牙症、单侧咀嚼习惯、口呼吸和不良修复体、局部义齿等。

  3.全身易患因素

  (1)遗传因素:某些遗传因素可增加宿主对牙周病的易患性。

  (2)吞噬细胞数目减少或功能缺陷。

  (3)性激素,内分泌功能紊乱对牙周病发生、发展的影响至为重要。

  (4)吸烟。

  (5)有关系统疾病,如糖尿病、艾滋病、骨质疏松症等。

  (6)精神压力。

  牙周病是牙周细菌和宿主防御功能相互作用的结果,细菌入侵和宿主防卫功能之间若维持动态平衡,牙周就处于健康状态。当细菌毒力增强或宿主抵抗力降低时就会导致牙周病。牙菌斑特别是龈下菌斑是引起牙周病的始动因素;牙石、软垢、食物嵌塞、创伤性颌及错颌畸形,吸烟及不良习惯则是牙周病的局部促进因素,宿主的防卫反应及免疫能力的大小在牙周病的发生中也起一定的作用。总之,牙菌斑是引起牙周病的主要因素,在局部和全身因素的介入下,最终引起了牙周病。

诊断

  牙周病的诊断:

  1.成人牙周炎(慢性成人牙周炎)

  (1)临床表现:侵犯全口多数牙齿,患牙通常有中等到大量的牙石、菌斑。尤其在后牙和邻面、舌侧面。牙龈呈现不同程度的慢性炎症,颜色暗红或鲜红,质地松软,点彩消失,牙龈水肿,边缘圆钝。早期有牙周袋,可加深达3mm以上,探诊袋内壁有出血、溢脓,x线摄片上显示牙槽骨吸收。晚期深牙周袋形成后,牙齿松动,咀嚼无力或疼痛,甚至发生急性牙周脓肿。临床上一般通过牙周袋深度、结缔组织附着丧失程度和牙槽骨吸收程度来确定牙周组织破坏的严重程度。

  (2)早期牙周炎需与慢性龈炎相鉴别。

  2.慢性龈缘炎(边缘性龈炎、单纯性龈炎)

  (1)症状:患者常因刷牙或咬硬物出血,或在咬过之食物上有血迹而就诊,偶有局部痒、胀等不适,或有口臭。

  (2)检查:病损一般局限于游离龈和龈乳头,严重时波及附着龈,以下前牙区最为显著。牙游离龈和龈乳头变为深红或暗红色,严重时,炎性充血渡及附着龈,部分患者呈鲜红色,且有肉芽状增生;龈缘变厚,龈乳头圆钝肥大,附着龈水肿时,点彩可消失,表面光滑发亮:炎症广泛时,牙龈松软脆弱,无弹性:牙龈炎性肿胀或增生时,龈沟可深达3mm以上,形成假性牙周袋,但无附着丧失和牙槽骨吸收,此点是区别于牙周炎的重要指征;探诊时出血:龈沟液增多,严重者有溢脓。

  (3)鉴别:需与早期牙周炎的牙周情况、血液系统疾病(如白血病、血小板减少性紫搬、再障)的牙龈出血症状、坏死性溃疡性龈炎的牙龈出血和疼痛以及艾滋病相关龈炎相鉴别。

  3.药物性牙龈增生

  长期服用抗癫痫药苯妥荚钠,可使有炎症的牙龈发生纤维性增生。近期有报道指出免疫抑制剂环孢素和钙通道阻断剂硝苯地平也可引起药物性牙龈增生。老年人群中,患高血压、冠心病者较多,使用钙通道阻断剂时,需考虑牙龈情况。

  表现:龈乳头或边缘龈增生肥大,呈小球状突起于牙龈表面,逐渐增大相连,覆盖部分牙面,严重时波及附着龈,质地较硬,一般小出血,无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