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什么是肛漏?

  肛漏,西医称为肛瘘,是指直肠内和肛门外有互通疮口的管道,直肠内的疮口称为内口,肛门外疮口称为外口,内口与外口之间相通的管道称为瘘管。我国是认识“瘘”病最早的国家,最早见于《山海经·中山经》“食者不痈,可以为瘘。”古人依据本病主要症状是脓血污水,不时淋沥而下,如破顶之屋,雨水时漏,而命名为漏或瘘,又称为痔瘘等。

治疗

  (1)湿热蕴结型

  治法:清热解毒。

  方药:五味消毒饮。金银花、野菊花、蒲公英、紫花地丁、紫背天葵子。

  方解:方中金银花甘寒,能清热解毒而不伤胃为君药,紫花地丁、蒲公英、天葵子、野菊花消疮毒,散结热,为治疗疗疮疖毒的要药,共为辅佐药。全方合用,清热解毒之力甚强。

  (2)阴虚热蒸型

  治法:滋阴清热。

  方药:青蒿鳖甲汤。青蒿、鳖甲、生地、知母、丹皮。

  方解:方中青蒿芳香以透邪外出,鳖甲直入阴分,以退虚热,共为主药,生地甘凉,滋阴清热,知母苦寒而润,滋阴降火,助鳖甲以养阴退虚热,牡丹皮辛苦凉,能泻阴中之火,使火退而阴生,并协助青蒿以透泄阴分之浮火,三药共为佐使药。诸药合用,有养阴透热之功,使阴复,邪热透出阳分而解。

  (3)正虚邪恋型

  治法:补正祛邪。

  方药:托里消毒饮。人参、黄芪、当归、川芎、芍药、白术、茯苓、白芷、银花、甘草。

  方解:方中人参、黄芪、茯苓、白术益气托毒,当归、芍药、川芎养血活血,气血调理,正气充盛,则利于托里排脓;银花、甘草清热解毒,白芷止痛排脓。合而用之,既可托毒外出,又可消肿解毒。

临床表现

  临床表现:

  (1)流脓:局部流脓多少和炎症情况有关,急性炎症期流脓多,且常有臭味,由于瘘管弯曲,分支多,引流不畅,常有积脓。慢性炎症期流脓少,时有时无,脓汁稀淡或呈米泔样分泌物。

  (2)肛门湿痒:由于分泌物刺激,肛门部瘙痒,潮湿不适,有时形成湿疹。

  (3)疼痛:一般无疼痛,如引流不畅,分泌物堵塞,或反复发炎都可引起疼痛或肛门灼痛,大便不适。

  (4)全身症状:炎症期有发热恶寒。长期化脓的复杂肛瘘,可伴有贫血、消瘦、食欲不振。

  分类:

  我国肛瘘的分类很多,古代将肛瘘分为:通肠瘘、阴瘘、肾囊瘘、缠肠瘘、蜂巢瘘、鼠瘘等许多种。多依据症状命名,比较模糊。

  1.按病源分

  化脓性肛瘘和结核性肛瘘。

  2.按病变程度分

  单纯性肛瘘和复杂性肛瘘。

  (1)单纯性肛瘘:①低位单纯性肛瘘:仅有一个瘘管、一个内口和一个外口之完全瘘。内口在齿线处,管道通过外括约肌浅部或浅部以下。②高位单纯性肛瘘:仅有一个瘘管,内口在齿线或齿线以上,管道行径在外括约肌深层以上,或窜行于直肠黏膜下,而不穿过肌肉者(包括内盲瘘及内全瘘)。

  (2)复杂性肛瘘:①低位复杂性肛瘘:内口在齿线处,管道在外括约肌深层以下,并有支管和空腔,外口和管道两个或两个以上。②高位复杂性肛瘘:有两个以上管道或支管和空腔,其主管道通过外括约肌深层以上或穿过直肠环,有一个或两个以上内口,内口在直肠环以上。③马蹄型肛瘘:瘘管环行,外口在肛门部两侧,内口多在截石位6点或12点处。又有前位、后位、前后位马蹄型肛瘘之分。

病因

  肛门直肠周围脓肿溃后,余毒未尽,蕴结不散,血行不畅,疮口不合,日久成漏;亦有虚痨久咳,肺脾两虚,邪乘下位,郁久肉腐成脓,溃后成漏。瘘管久不收口,邪气留连,耗伤气血。

诊断

  辨证纲目

  (1)湿热蕴结

  主证:漏下脓液黄白稠厚,量多味臭,肛门肿痛、坠胀,舌苔黄腻,脉洪大而滑。次证:大便不畅,小便短赤,身热恶寒,口渴不欲饮。

  (2)阴虚热蒸

  主证:漏下脓液清稀色白,量少如豆腐,淋漓不断,舌红少津,脉细数。次证:肛门肿痛、下坠、大便秘结或溏泻,午后潮热,食少乏味,盗汗失眠,贫血、消瘦、乏力。

  (3)正虚邪恋

  主证:肛周流脓,质地稀薄,肛门隐隐作痛,外口皮色暗淡,瘘口时溃时愈,肛周有溃口,按之质较硬,或有脓液从溃口流出,且多有索状物通向肛内,伴有神疲乏力,舌淡,苔薄,脉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