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什么是肛窦炎?

  据统计,约有85%的肛门直肠疾病是由肛窦原发感染病灶而来的。早期发现和治疗对预防肛门直肠疾病有重要意义。肛窦炎与肛乳头炎临床上常并发,只有其中一处感染者非常罕见,故可视为一种疾病。肛窦炎又称肛隐窝炎,是以渗出为主的局灶性炎症。

治疗

  慢性肛窦炎无明显症状者多不就诊。

  (1)内治法:根据证候辨证施治,或服中西医成药或通便止泻药物。

  (2)外治法:①熏洗:用硝矾洗剂便后和睡前熏洗。②塞药:熏洗后用消炎止痛栓塞肛。

  (3)手术法:局麻下扩肛,用两叶肛门镜寻找病灶,以肛窦钩或弯钩探针探入肛窦,纵行切开肛窦至皮肤,切开部分内括约肌和外括约肌皮下部,使引流畅,结扎止血后,敷盖油纱条。

临床表现

  急性多因炎症刺激,临床常见肛管灼热,排便疼痛,便后坠胀,排便不尽,肛门潮湿,刺激肛门而瘙痒,手搔难以止痒,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脉弦滑涩。属中医实证范畴。

  慢性肛窦炎无明显症状,便后暂时微痛或不适,有时倦怠乏力、大便稀软、小便清长、舌淡苔白、脉细或濡数。多属中医虚证。

病因

  肛窦炎的历史:

  1923年Cant发现肛窦内有多种细菌,如白浊球菌、痢疾杆菌、阿米巴等;1924年Montagces、1930年Bas81er、Hermance都有相同的发现并认为其中有致病菌也有非致病菌。Hermance还认为肛窦炎是肛门瘙痒的诱发因素。1916年Martin曾提出肛窦炎是肛裂的常见原因。1934年Synnott提出肛窦炎常是肛瘘的内口。1935年Tucker、Hellwig证实肛腺开口于肛窦,肛门感染与肛腺有关。1943年Hill同意这个观点,并认为肛门感染是通过肛腺系统而发生的。

  肛窦炎的病因:

  中医认为本病多因饮食不节,过食膏粱厚味和辛辣醇酒、肥甘煎炒之品,致使湿热内生,下注肛门,或因肠燥内结,大便干燥,蕴热肛门,或因虫积骚扰而发。

  西医认为长期便秘、用力努臀、干硬粪块擦伤或撕裂肛窦及肛瓣,或肠炎痢疾腹泻,稀便进入肛窦或刺激肛窦和肛瓣,引流不畅而发炎。常见致病菌有大肠杆菌,葡萄球菌、变形杆菌、产气杆菌、链球菌、结核杆菌、铜绿假单胞菌等大肠杆菌占60%~70%。

诊断

  鉴别诊断:

  要注意与肛瘘内口(多伴有瘘管)鉴别,肛乳头肥大者需与直肠息肉(多带蒂呈桑椹样红)相鉴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