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什么是脱肛?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记述脱肛的国家,西医称为直肠脱垂。1973年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我国最古老的方书《五十二病方》中就有:“入州出不可入者……倒县(悬)其人,以寒水尧(溅)其心腹,入矣。”“入州出”就是直肠脱垂,这是世界上最早对直肠脱垂及其还纳方面的记载。脱肛之病名,首出《神农本草经》;《针灸甲乙经》亦有“脱肛者,肛门脱出也。”“脱肛,气街主之。”国外学者认为这是世界上对直肠脱垂的最早命名。

治疗

  脱肛的治疗概要:

  脱肛湿热下注型要清热利湿,中气下陷型补中益气。常用的有熏洗法和外敷药法等。手术治疗可根据脱垂的具体情况,选用直肠悬吊及固定术,脱垂肠管切除术。针灸对小儿直肠脱出和部分成人直肠黏膜脱出有较好效果。


  脱肛的详细治疗:

  一、审因论治

  (1)湿热下注型

  治法:清热利湿

  方药:革薢渗湿汤。萆薢、薏米、丹皮、黄柏、茯苓、泽泻、通草、滑石。

  方解:方中萆薢利水,分清化浊为君药;薏米利水渗湿;泽泻渗湿泄热;茯苓分利湿热;滑石利水通淋;通草清热利湿,共为辅佐药,使下焦湿热自小便排出。再佐以清热凉血,活血化瘀的丹皮,清膀胱湿热,泄肾经相火,解毒疗疮的黄柏,以加强清热利湿的效力。全方有导湿下行,清热利水之功效。

  (2)中气下陷型

  治法:补中益气。

  方药:补中益气汤。黄芪、甘草、人参、当归、橘皮、升麻、柴胡、白术。

  方解:方中重用黄芪,味甘微温,入脾胃经,补中益气,升阳固表,为君药。配伍人参、炙甘草、白术补气健脾为臣,与黄芪合用,以增强补中益气之功;血为气之母,气虚日久,营血亏虚,故用当归养血和营,协人参、黄芪以补气养血;陈皮理气和胃,使诸药补而不滞,共为佐药;并以少量升麻、柴胡升阳举陷,协助君药以升提下陷之中气,为佐使药。炙甘草调和诸药,亦为使药。诸药合用,使气虚者补之,气陷者升之,则诸证自愈。

  二、手术治疗可根据脱垂的具体情况,选用下列手术方法。

  1.直肠悬吊及固定术

  (1)Ripstein手术:经腹游离直肠后壁至尾骨尖,提高直肠,用宽5cm的Teflin网悬带围绕上段直肠,并固定于骶前筋膜和骨膜。主要是提高盆腔陷凹,不需切除肠管,手术方法简单,复发率较低。

  (2)Well手术(lvalon海绵植入术):也称直肠后方悬吊固定术。此手术优点在于直肠与骶骨的固定,使直肠变硬,防止肠套叠形成。死亡率及复发率均较低。主要并发症是盆腔感染。

  (3)直肠前壁折叠术:折叠直肠前壁。可使直肠缩短、变硬,并与骶部固定,不仅解决了直肠本身病变,也加固了乙状结肠、直肠交界处的固定,符合治疗肠套叠的观点。

  (4)Nigro手术:主要目的是建立“肛直角”。由于耻骨直肠肌失去收缩作用,不能将直肠拉向前方,则盆底缺损处加大,“肛直角”消失,直肠呈垂直位,以致直肠脱出。此手术优于骶骨固定术。并发症为出血及感染。

  (5)将直肠悬吊在骶骨上:悬吊材料可用大腿阔筋膜、尼龙或丝绸带、腹直肌前鞘等,脱垂复发率不高。

  2.脱垂肠管切除术

  (1)Altemeir手术:经会阴部切除脱垂的直肠乙状结肠。尤其适用于老年人不宜经腹手术者,脱垂时间长、不能复位或肠管发生坏死者。

  (2)Goldberg手术:经腹切除冗长的乙状结肠,游离直肠后,向上提高直肠,将直肠侧壁与骶骨骨膜固定。效果较好。

  (3)肛门圈缩小术:将宽1.5cm筋膜或尼龙网带或硅橡胶网带置于肛管皮下周围,使肛门缩小制止直肠脱垂。适用于老年和身体衰弱者。术后易发生感染和粪便嵌塞,复发率较高。

  三、其他疗法

  1.外治法

  常用的有熏洗法和外敷药法等。熏洗多用收敛固涩之剂,如石榴皮、五倍子、枯矾、乌梅,龙骨、鳖头等。热敷法现多用砖块烧热后外包毛巾和布,热敷局部,每次约半小时。

  2.针灸法

  针灸对小儿直肠脱出和部分成人直肠黏膜脱出有较好效果。针后加灸或结合电刺激有增强肛门括约肌收缩功能,改善局部症状的作用。常用穴位有:百会、长强、提肛、气海、足三里、天枢等。其中以提肛穴疗效较好。(提肛穴:位于肛门两侧,即肛门截石位3点、9点位,旁开肛门5分位置。)针刺时向同侧腹股沟方向刺入1.5~2寸,强刺激,使肛门有紧缩感或酸麻胀疼感,也可以接上电疗器加强刺激。

  3.自我疗法

  仰卧屈膝运动:仰卧屈膝,抬头,右手伸到左膝,然后松弛复原;再屈膝抬头,左手伸到右膝,松弛复原。每次运动30次。

  快速收缩运动:可快速收缩肛门,每分钟进行30次,一日可作2-3次。

  提肛门运动:静坐,放松,将臀部及大腿用力夹紧,合上双眼,配合吸气时,向上收提肛门,提肛门后稍闭一下气,然后配合呼气时,全身放松。每次练90下。一日三次,放在便后和睡前进行一次。


临床表现

  临床表现:

  (1)直肠脱出:直肠脱出肛外是直肠脱垂的主要症状。轻者在排便增加腹压时,直肠脱出肛门外,初起能自行还纳,以后渐渐自己不能还纳,须用手还纳;重者直肠壁黏膜和肛门括约肌松弛,除大便时直肠脱垂,在打喷嚏、咳嗽、排气、工作劳累、走路、久站久坐时直肠都能脱出肛门外。

  (2)肠道功能失调:可有便秘、腹泻、大便失禁、里急后重等,其中便秘最多,约占50%~70%,直肠黏膜出血和黏液便也颇常见。

  (3)局部刺激症状:由于直肠黏膜长期受到异物刺激,使直肠黏膜充血,水肿严重时表面溃疡,出现黏液分泌多、出血、肛门部坠胀、酸痛、尿频、腹胀等症。

  (4)直肠脱垂对全身的影响:由于长期脱垂,多年不愈,除局部疼痛外,对精神影响很大,可引起其他疾病或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等。近年来国外许多学者注意到直肠脱垂可伴有精神疾患,如神经衰弱,精神分裂症等。

  分类:

  直肠脱垂的分型颇多,其中代表性的有Tuttle(1903)的二型三度法,Altemeir(1971)三型法,Beahrs(1972)二型三度法,Ripstein( 1972)四期法,Nigro(1972)三型法,荒川(1979)五型法等。我国常用的分类法是1975年全国肛肠会议(衡水)时确定的将直肠脱垂分为三度。

  Ⅰ度:排便时或增加腹压时直肠黏膜脱出肛门外,便后自行还纳,脱出长度3~6cm。

  Ⅱ度:排便时,长期反复脱出,使直肠黏膜充血、水肿、溃疡、糜烂,因而常有带血及黏液分泌物流出肛门外,此期直肠全层脱垂,需要用手还纳,脱出长度8cm左右。

  Ⅲ度:不仅在排便时直肠脱出,而且在咳嗽、打喷嚏、排气、行走、久站、久坐时直肠都脱出肛门外。此期直肠全层或肛管及部分乙状结肠脱出肛门外,自己根本不能还纳,脱出长度12cm以上。

病因

  病因病机:

  小儿气血未旺,老年人气血衰退,中气不足,或妇女分娩用力耗气,气血亏损,以及慢性泻痢,习惯性便秘,长期咳嗽均易致气虚下陷,固摄失司,以致肛管直肠向外脱出。

  (一)解剖因素

  小儿骶尾弯曲度较正常浅,直肠呈垂直状,当腹内压增高时直肠失去骶骨的支持,易于脱垂。某些成年人直肠前陷凹处腹膜较正常低,当腹内压增高时,肠襻直接压在直肠前壁将其向下推,易导致脱肛。

  (二)盆底组织软弱

  常发生于幼年期、老年期、久病体弱和身体瘦高者,老年人肌肉松弛,女性生育过多和分娩时会阴撕裂,幼儿发育不全均可致肛提肌及盆底筋膜发育不全、萎缩,不能支持直肠于正常位置。

  (三)长期腹内压力增加

  如长期便秘、慢性腹泻、前列腺肥大引起排尿困难、慢性支气管炎引起慢性咳嗽等因素,均可致脱肛。

诊断

  诊断检查:

  一、辅助检查

  1.窥镜检查

  主要是用直肠镜或乙状结肠镜检查。当放入窥镜取出镜芯后,宜慢慢退镜观察,随着视野的外移,仔细查看肠壁的变化,注意皱襞及隆起的情况。如肠壁全层下移,环状折叠有时可充满全部视野。内脱垂者窥镜检查更为重要。

  2.X线检查

  X线检查对发现本病有较大帮助,尤其是排粪造影是直肠内脱垂的主要检查方法。在排粪造影过程中,力排时钡剂排出肛门外,同时肛门外出现圆柱或圆锥形黏膜皱襞及大小、长度不等的肿物,即可以诊断为直肠黏膜外脱垂。内脱垂的典型X线表现是直肠侧位片上呈漏斗状影像,部分患者有骶骨直肠分离现象。

  3.肛管直肠测压

  静息压下降,反映由脱垂肠管机械性扩张及其在远端直肠引起持续反射性内括约肌抑制所致的内括约肌功能障碍,其程度与肛门失禁有关。肛管最大收缩压下降,反映由脱垂肠管机械性扩张及阴部神经伸展损伤所致的外括约肌等盆底横纹肌功能障碍。

  鉴别诊断:

  1.肠套叠

  直肠脱垂实质虽然是一种肠套叠,但和一般的肠套叠不同,后者多有严重的腹痛,但直肠脱垂病例腹痛者极为少见,二者的鉴别主要在套叠部位不同和有无严重腹痛,,般的肠套叠发生在结肠与乙状结肠,部位较高,而直肠脱垂则发生在直肠与乙状结肠交接部,部位较低。

  2.内痔脱垂

  直肠脱垂,特别是直肠黏膜脱垂从古至今常与内痔脱出混为一谈,被统称为脱肛。实则二者是完全不同的疾病,内痔脱出物为充血肥大的痔块,呈梅花状或环状,可见有出血,痔核之间有凹陷的正常黏膜。而直肠黏膜脱垂,脱出物是直肠,有明显的放射状纵形沟纹和直肠环圈,色淡白或淡红,无出血。

  肛门脱出物还有直肠息肉、肛乳头、肛管疣及赘皮外痔等,但这些脱出物各有自己的特征,与直肠脱垂不难鉴别。

  肛管皮肤缺损或环切术后引起黏膜外翻,易与直肠黏膜脱出混淆。前者有痔、肛瘘手术史,脱出的黏膜为片状或环状,因长期擦损,可有明显的充血、水肿和分泌物增多,用手推之不能还纳入肛,色鲜红;而直肠黏膜脱出可还纳入肛,色淡红,二者不难鉴别。

  肛管直肠癌的晚期,也可出现肿块隆突脱出肛门外,但有明显恶臭,形如菜花,坚硬不平,有大量脓血性分泌物和剧痛等癌肿特征,与直肠脱垂完全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