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什么是胆囊积液与积脓?

  胆囊积液是指胆囊内淤积较大量的液体而言。胆囊积脓则是指所积之液体为脓性液体。二者都存在胆囊出口较恒定的梗阻且多为慢性状态。急性化脓性胆囊炎与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胆囊内都可有脓性液体,但其胆囊口无稳定的梗阻。其胆内所“积”之脓是急性的,是暂时的,非本节之胆囊积脓。胆囊积液与积脓多属中医学的“积聚”、“胁痛”范畴。

治疗

  胆囊积液与积脓的治疗概要:

  胆囊积液与积脓本病的根本治疗是手术治疗。食积痰浊型胆囊积液与积脓的治疗宜理气化痰,健脾消积。气滞血瘀型治法宜行气散结,活血化瘀。湿热脓毒型治疗宜清热利湿,通腑泻热。可经治疗炎症控制后,行手术切除胆囊。


  胆囊积液与积脓的详细治疗:

  本病的根本治疗是手术治疗。非手术疗法的目的:对胆囊积液是促进胆囊口梗阻的缓解(炎症吸收)或胆囊积液的吸收。对胆囊积脓则首先是控制感染,然后考虑梗阻的缓解:

  (一)食积痰浊型

  1.临床表现胁下积块,脘闷嗳气,纳少便溏。苔白腻,脉濡或滑。

  2.辅助检查为胆囊积液之表现。

  3.病机分析脾失健运,食滞不化或聚湿生痰,痰积结于胁下而为积块;痰湿阻中,气滞不畅故脘闷嗳气,纳少便溏。苔白腻,脉濡或滑,均为痰湿之象。此型为胆囊积液,无明显炎症之表现。

  4.胆囊积液与积脓的治疗宜理气化痰,健脾消积。

  (1)中药汤剂:六君子汤合三棱煎加减。

  方解:党参、白术健脾益气,配茯苓利水渗湿,使脾健水化,则湿无所聚而痰无由生;半夏、陈皮燥湿化痰,伍青皮行气导滞,使湿去滞开,气行痰自化;三棱、莪术活血化瘀,合麦芽消食健胃,使血行瘀散,胃健积自消;甘草调和诸药并缓和三棱、莪术之药性。

  加减:可加山楂、鸡内金以消积、醒脾助消化。胆囊积液与积脓的治疗亦可选用三子养亲汤合保和丸、加味瓜蒌薤白半夏汤等加减治疗。

  (2)其他药物:①保和丸,每服9g,每日2次。②香砂六君子丸,每服6g,每日3次。③人参健脾丸,每服9g,每日3次。

  (3)外敷药:可试用胆病2号膏外敷。30天为1疗程。

  (4)耳穴贴压:取肝、艇中、脾、皮质下、交感。以健脾祛湿,舒筋活络,理气解郁,调节大脑皮质功能。按压方法同前,10次为1疗程。

  (5)推按运经仪治疗:用平板电极进行胆囊积液与积脓的程序治疗。取肩井(右)、章门(右)、足三里(右),公共电极置期门穴(右)。以疏通经络,理气降痰,健脾化湿,消积化滞。每日或隔日1次,1月为1疗程。

  (6)手术治疗:切除胆囊。

  5.转归预后本型症状很轻,预后良好。但非手术治疗效果多不理想,根治常需手术治疗。

  (二)气滞血瘀型

  1.临床表现胁下积块,钝痛胀闷,按之益甚,大便干结。舌黯红或有瘀点,苔薄黄,脉弦细。

  2.辅助检查为胆囊积液之征象。

  3.病机分析气滞日久,血行瘀滞,痰瘀互结,故胁下积块;胁络受阻故痛而拒按;血瘀肠燥而便干;血瘀故舌黯瘀点,化热故苔黄;脉弦细为肝胆气滞,血行不畅之征。此型多为胆囊积液伴有轻微炎症。

  4.治法宜行气散结,活血化瘀。

  (1)中药汤剂:可选四逆散合姜黄丸加减。

  方解:柴胡疏肝解郁,胆囊积液与积脓的治疗配枳实行气散结;当归、白芍养血柔肝,配延胡索活血止痛;红花、川芎活血化瘀,配姜黄、莪术化滞消积;牡丹皮清热凉血,活血散瘀;甘草调和诸药。

  加减:去肉桂之辛热,加香附、虎杖疏肝理气,清热化瘀。亦可选用化瘀舒胆汤、复元活血汤、活络效灵丹等加减治疗。

  (2)其他药物:①利胆化瘀片,每次4片,每日3次。②金佛止痛丸,每次6g,每日3次。③活血通脉片,每次5片,每日3次。

  (3)外敷药:可试用胆病2号膏,30天为1疗程。

  (4)耳穴贴压、推按运经仪治疗、手术治疗等参见食积痰浊型之治疗。

  5.转归预后本型症状亦较轻,预后良好。但非手术治疗效果多不理想,常需胆囊积液与积脓的手术治疗。

  (三)湿热脓毒型

  1.临床表现低热或恶寒发热,积块疼痛较重,触痛明显;恶心欲吐,脘闷纳呆,便干尿黄;甚则高热、寒战,烦躁不安,再甚可有神昏谵语等症状出现。舌红,苔黄腻,甚者舌红绛,苔黄燥,脉弦数或滑数。

  2.辅助检查为胆囊积脓之表现。

  3.病机分析积聚日久化热而低热,或感受外邪,正邪相争而恶寒发热;湿热熏灼,故积块疼痛较重,触痛明显;湿热阻中,故恶心欲吐,脘闷纳呆;湿热下注,则便干尿黄;湿热内闭,久则化为脓毒,热势鸱张,则高热寒战;热扰心神,则烦躁不安,再甚则蒙蔽清窍而神昏谵语。此型为胆囊积脓,开始多不严重,若延误治疗则因湿热内闭,不得宣泄,久则化为脓毒而危重。

  4.治疗宜清热利湿,通腑泻热。

  (1)中药汤剂:胆囊积液与积脓的治疗可选复方大柴胡汤加减。

  方解:柴胡、黄芩和解少阳,使热邪由表而出;大黄、枳壳清泻阳明,使湿热随大便而去;白芍药泻肝热而安脾,蒲公英清湿热而解毒;木香、川楝子、延胡索行气活血止痛,甘草调和诸药。

  加减:加丹参、郁金凉血化瘀,加金银花、连翘、败酱草,清热解毒。亦可选五味消毒饮、大黄牡丹皮汤合夺命丹等加减治疗。若病情严重,出现神昏谵语等证候,可参见急性胆囊炎之脓毒型。

  (2)其他药物:①六神丸,每次10粒,每日3次。②新癀片,每次4片,每日3次,饭后服。③栀子金花丸,每次9g,每日1次。

  (3)抗生素:常同时联合应用抗生素以迅速控制感染。可用氨苄西林、庆大霉素。

  (4)外敷药:外敷金黄膏或拔毒膏,热退痛轻后,改敷胆病2号膏。

  (5)耳穴贴压:取胰胆、十二指肠、轮1、耳尖、口。胆囊积液与积脓的治疗用强刺激,每日按压3-4次,以清热解毒,活血通络,消炎止痛:症状重者可两耳同压,两天后改一耳,再两天换另一耳,3次为1疗程:

  (6)手术治疗:若经上述治疗有效,可择期手术,切除胆囊。若上述治疗效果不佳,则应早做手术或进行胆囊穿刺置管引流,再择期手术。

  5.转归预后低热而症状不严重者,预后良好,可经治疗炎症控制后,行手术切除胆囊。若感染严重而治疗不力,也可发生中毒性脑损害及中毒性休克,则预后较差。

临床表现

   右胁下可触及光滑圆形之包块,可随呼吸而上下移动,推之亦可有一定范围之移动:胆囊积液可无明显症状,胆囊积液与积脓的表现或有轻微不适,胀坠感及轻压痛,无寒热。舌脉亦无明显异常。胆囊积脓则疼痛及触痛明显,伴有恶寒发热,口干口渴,纳食减少,便结尿黄等症状。舌红,苔黄或黄腻,脉弦数。

病因

  一、病因

  1.胆囊出口梗阻此梗阻是较稳定、持久的梗阻,多由于胆囊管炎症粘连,或结石梗阻又粘连,使胆囊成为封闭的囊腔。胆囊积液与积脓的病因为胆囊内胆汁中的胆盐被胆囊黏膜吸收,胆囊黏膜所分泌的黏液淤于囊内,胆囊随所积液体的增多而逐渐增大,形成胆囊积液。若积液继发感染则可转变为胆囊积脓。

  2.急性炎症之遗留急性化脓性胆囊炎、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未得彻底治愈,由于炎症粘连使胆囊出口梗阻.而成为胆囊积脓:

  二、病理

  胆囊积液,由于黏液继续分泌使胆囊逐渐增大,胆囊壁变薄,囊内积存着透明液体(所谓“白胆汁”);而胆囊积脓则除胆囊增大之外,胆囊壁呈慢性炎症改变,所积之脓,一般为较稀薄之脓性液体。

  【中医病因病机】

  1.食积痰浊脾失健运,聚湿生痰,或饮食失当,积滞于内,痰积互结而成积块。正如《景岳全书?痢疾》所云:“乃以饮食之滞,留蓄于中或结聚成块,或胀满硬痛,不化不行,有所阻隔者,乃为之积。”

  2.气滞血瘀忧思气结,胆囊积液与积脓的病因是恼怒肝郁致气滞血瘀;或血受寒、受热而凝结为块:王清任云:“气无形不能结块,结块者必有形之血也。血受寒则凝结成块,血受热则煎熬成块。”

  3.湿热脓毒积聚郁而化热,或感受湿热,湿热内闭,久则化为脓毒。

诊断

  1.病史及症状有胆道病史及临床表现所述之症状、体征。

  2.辅助检查

  (1)实验室检查:胆囊积脓者可有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的轻度增高。

  (2)B超检查:胆囊积液与积脓的检查可见胆囊明显增大,胆管扩张,胆囊内液体之无回声区与胆管不相连通。胆囊壁薄而液体之透声性好者为胆囊积液。若胆囊壁厚、毛糙,其内之液体中有较多点状或絮状回声,压痛明显者,为胆囊积脓。

  (3)X线检查:平片胆囊影增大;胆道造影,胆管显影,胆囊不显影。

  【鉴别诊断】

  1.急性化脓性胆囊炎及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此两种病一般发病较急,临床症状较重。实验室检查有助于胆囊积液与积脓的鉴别,但最主要的区别是胆囊与胆管相通,而胆囊积脓是不相通,影像学检查则可鉴别。

  2.慢性胆囊炎胆囊积液有些临床症状与慢性胆囊炎相似,而B超检查慢性胆囊炎之胆壁增厚、毛糙,且胆囊无明显增大,甚或胆囊缩小,胆囊与胆管相通,胆管不扩张。

  3.胰腺癌、胆管癌在将要出现黄疸之前,胆囊常已明显增大,胆管明显扩张,但胆囊与胆管相通,且沿扩张之胆管向下可发现梗阻之癌变。

  4.大胆囊

  由于胆囊浓缩功能失常,胆囊壁弹性降低或某些神经因素使胆囊松弛而增大,胆囊积液与积脓的B超检查不能定出病名时的结论。胆囊增大可以是正常的2~4倍。与胆囊积液的区别是胆囊与胆管相通,且胆管无明显扩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