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什么是息肉?

  息肉,是指人体组织表面长出的多余肿物,现代医学通常把生长在人体粘膜表面上的赘生物统称为息肉。息是多出、盈余之意。息肉属于良性肿瘤的一种。不过那些生长在皮下的囊肿、脂肪中的脂肪瘤、肌肉内的肌瘤等,也可引起体表的隆起,但不属息肉范畴。

治疗

  首先,让息肉病人服用泻药,并灌肠以清洁肠道。然后作结肠镜检查,通过电切设备或通电线圈切除息肉。如果息肉没有蒂或通过结肠镜不能摘除,则需要经腹外科手术切除。取下的息肉要进行病理组织学检查。如果发现息肉有癌变,进一步的治疗取决于几个因素,例如,如果癌变组织已侵犯息肉的蒂或接近切割断端,那么这种癌扩散的危险性就较高。息肉的显微镜下组织学改变也影响到癌变的危险性。如果癌变的危险性低,则不需要作进一步治疗,如果危险性高,应作外科手术切除受累肠段,再将切除断端吻合起来。

  息肉切除1年后,应用结肠镜复查整个大肠,然后由医生决定间隔时间定期复查。如果因大肠狭窄而不能作结肠镜检查,就应该作钡灌肠X线检查。如发现任何新生的息肉应切除。

   

临床表现

   大多数息肉不会引起症状。息肉最常见的症状是直肠出血。大的息肉还可引起腹痛或肠梗阻。罕见情况下,有长蒂的息肉从肛门脱出。有手指状突起的大息肉(绒毛性腺瘤)可分泌水和盐,导致严重的水样腹泻,从而引起血钾水平下降(低钾血症)。这种息肉更可能是恶性或将要癌变。

病因

  息肉的原因可能与炎症内分泌紊乱特别是雌激素水平过高有关。比如长期炎症会容易导致宫颈息肉。

  儿童型息肉主要发生在5~10岁的儿童。从病理上来看,其内容不一,有的是良性肿瘤,有的是炎症增生的后果。大便周围带血和便后出血是主要症状,出鲜血,血量不多。直肠下端息肉可能在排便时脱出肛门外,似樱桃状,色鲜红,便后可自行复回。当炎症并发感染时可有黏液大便、大便频、便不尽等,长期可出现消瘦,贫血等。现代医学对息肉真正的病因至今尚未明确,可能与下列因素有关:

  1.慢性刺激:由于饮食习惯改变,粪便性质发生变化而产生的特殊刺激;或因痢疾、溃疡性结肠炎、血吸虫病、蛲虫病等肠道疾病的刺激;以及慢性便秘、粪便干结等,均可刺激直肠黏膜而产生息肉。

  2.遗传因素:胎儿在胚胎期,上皮细胞即有易感性。这种特性使上皮细胞在生长发育期快速生长而成息肉。现在不知您家孩子的息肉是多发还是单发,建议通过手术治疗,如不及时治疗,长期便血会影响孩子的身体健康,导致其贫血。一般经肛门切除就可以治疗此病,手术在20分钟左右就可完成,对孩子没有其它方面的影响,比较安全。

  

诊断

  有时,直肠息肉可在直肠指检时被发现,但通常是在作乙状结肠镜检查时发现。因为病人常常有多个息肉,而其中一个或多个又可能是恶性的,因此,如果乙状结肠镜检查发现息肉,应进一步做结肠镜检查,以更全面更可靠地检查整个结肠。结肠镜检查时取活检能明确有无癌变。

推荐科室

  • 暂无推荐科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