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什么是胶质瘤?

  胶质瘤(glioma)是由神经外胚叶衍化而来的胶质细胞发生的肿瘤,占脑肿瘤总数的40%~50%,为一种最常见的颅内恶性肿瘤。据文献报道,中国脑胶质瘤年发病率为3-6人/10万人,年死亡人数达3万人。在儿童恶性肿瘤中排第二位,发生率逐年递增,中老年人群尤为明显。

治疗

  目前国内外对于胶质瘤的治疗普遍为手术、放疗、化疗、X刀、γ刀等。

  术治疗基于胶质瘤的生长特点,理论上手术不可能完全切除,约50%无法全切,生长在脑干等重要部位的肿瘤有的则根本不能手术。即使为全切术,在原发部位仍会有肿瘤残存,所以很难根治,复发率很高。

  放射治疗几乎是各型胶质瘤的常规治疗,但疗效评价不一,除髓母细胞瘤对放疗高度敏感,室管膜瘤中度敏感外,其他类型对放疗均不敏感,X-刀、γ-刀—均属放射治疗范畴。

临床表现

  胶质瘤在发生之初,通常没有典型的症状。随着肿瘤的不断增大,会表现出如下症状:一是颅内压增高和其他一般症状,如头痛、呕吐、视力减退、复视、癫痫发作和精神症状等。另一是脑组织受肿瘤的压迫、浸润、破坏所产生的局部症状,局部症状依肿瘤生长位置不同而异。

病因

  病理

  由神经外胚叶衍化而来的胶质细胞有星形胶质细胞、少突胶质细胞和室管膜胶质细胞等。它们都可以发生肿瘤,并由此产生各种各样类型的胶质瘤。目前,胶质瘤的临床病理分类尚未完全统一,较为广泛应用的有两种:①Bailey和Cushing(1926)提出的分类方法。这种分类方法是根据不同的神经胚胎组织,定出相应的肿瘤类型名称,对于临床医生预测病人的预后有一定帮助,但它忽略了肿瘤的间变特性,也不能动态地看待胶质瘤的发生和发展。②Svien和Kernohan(1949)提出的分类方法。这种分类方法将所有胶质瘤分成五组,即星形细胞瘤、室管膜瘤、少突胶质细胞瘤、神经一星形细胞瘤和成神经管细胞瘤。除成神经管细胞瘤外。其他四组根据其恶变的程度又将这种细胞形成的肿瘤分为I、Ⅱ、Ⅲ、Ⅳ四级。这种分类方法的优点是比较简单,缺点是有些肿瘤现在还无法确定它们是来源于哪种细胞,另外有些肿瘤基本上只有恶性形式,分级则没有实际意义。这两种分类方法,目前世界上都广泛应用于临床。

诊断

  1977年,世界卫生组织就中枢神经系统肿瘤的命名和分类提出倡议。把神经上皮组织的肿瘤分为六类,即:①星形细胞瘤。②少突胶质细胞瘤。③室管膜和脉络丛肿瘤。④松果体细胞瘤。⑤神经元肿瘤。⑥低分化及胚胎性肿瘤,包括胶质母细胞瘤和成神经管细胞瘤等。2000年WHO又列出中枢神经系统肿瘤的最新分类,对临床具有更大的实用价值。

  胶质瘤的发病年龄上有两个高峰,一个是7~13岁,以成神经管细胞瘤、小脑星形细胞瘤、室管膜瘤、视神经胶质瘤和松果体瘤为多见;另一个是25~45岁,以大脑星形细胞瘤,多形性胶质母细胞瘤和少突胶质细胞瘤为多见。不同类型的胶质瘤有各自的好发部位。成年人星形细胞瘤多见于大脑半球;而小儿多见于小脑半球。小脑蚓部为成神经管细胞瘤的好发部位,少枝胶质细胞瘤多发于大脑半球深部白质内,室管膜瘤和脉络丛乳头状瘤多发生于脑室内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