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什么是口腔扁平苔藓?

  扁平苔藓(lichen planus,LP)是一种伴有慢性浅表性炎症的皮肤-黏膜角化异常性疾病。皮肤及黏膜可单独或同时发病。口腔病损称口腔扁平苔藓(OLP),是口腔黏膜病的常见病之一,有统计显示是口腔黏膜病的第二大常见病,仅次于复发性阿弗他溃疡,好发于中年人,女性多于男性。本病好发于40~50岁的女性,患病率在0.5%左右,发病部位多见于颊部、舌、唇及牙龈等黏膜,病变多呈对称性。

治疗

  口腔扁平苔藓的治疗:

  对于本病治疗,当前尚无特效疗法,应根据患者的局部与全身情况予以酌情处理。首先应询问病情,了解其精神、生理状况。

  1.全身治疗

  (1)精神心理因素调治

  有学者认为,患者的精神因素不消除,单纯通过药物治疗将无效,甚至将加重病情,所以,精神心理治疗是前提。

  (2)口服肾上腺皮质激素治疗

  常用泼尼橙15~30 mg/天,服用1~3周,该法对糜烂型效果佳。

  (3)免疫调理治疗

  常用药物是雷公藤和昆明山海棠。对于长期糜烂者,亦可给予氧化奎宁治疗。

  (4)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的补充

  对于怀疑有维生素缺乏者,应给与补充。可给予维生素A 2.5单位,3次/天。

  2.局部治疗

  (1)去除各种局部刺激,如拆除不良修复体、行牙齿洁治术。

  (2)保持口腔卫生清洁,如给予漱口水含漱。

  (3)肾上腺皮质激素,如选用醋酸泼尼松龙、曲安奈德等加入2%利多卡因做黏膜下注射,7~10天一疗程。

  (4)维A酸糊剂,浓度0.1%~0.3%予以局部涂擦,1次/天。

临床表现

  口腔扁平苔藓的临床表现:

  l.口腔黏膜病损

  (1)可发于口腔任何部位,颊部多。多左右对称;一般无症状,偶然发现。有的黏膜粗糙、木涩感、烧灼感,口干,偶有虫爬痒感。黏膜充血糜烂,遇辛辣、热、酸、咸味刺激时,局部敏感灼痛。病情可反复波动,可同时出现多样病损,并可相互重叠和相互转变。

  (2)病损:白色小丘疹,一般为针头大,属角化病损。由白色丘疹组成的各种花纹,以白色条纹、白色斑块为主,有网状、树枝状、环状或半环状。黏膜可发生红斑、充血、糜烂、萎缩和水疱等。

  (3)部位可分为颊、舌、唇、龈、腭扁平苔藓;根据病损形态分为网状型、环状型、条纹型、斑块型、丘疹型、水疱型、糜烂型和萎缩型等。

  2.皮肤病损

  扁平苔藓皮肤病损多发生于四肢、颈部,亦可发生于腰、腹部和生殖器。呈现紫红色或暗红色的多角形扁平丘疹,表面具有蜡样光泽。四周可有色素沉着,小丘疹周围可见白色小斑点或白色条纹,即wickham纹。

  3.指(趾)甲病损

  部分患者可出现甲床萎缩变薄或增厚,可出现纵裂,一般无自觉症状。

  根据病损形态可分为:

  (1)网状型

  灰白色花纹稍高起黏膜表面,交织成网状,多见于颊部、前庭沟。

  (2)丘疹型

  黏膜出现灰白色针头大小的丘疹,散在或密集分布。多见于颊黏膜、前庭沟、下唇黏膜。此型多于其他类型同时出现,特别是与网状型病损同时出现。

  (3)斑块型

  表现为白色角化丘疹融合在一起,形成斑块,常伴有网状白色角化条纹。多见于舌背黏膜两侧。

  (4)糜烂型

  常在充血基础上形成糜烂,糜烂周围有白色花纹或丘疹,疼痛明显。常见于颊、唇、前庭沟、磨牙后区、舌腹部。

  (5)水疱型

  黏膜上出现大小不一的水疱。一般在1~5 mm,破溃后形成糜烂面。多见于颊、唇、前庭淘。

  (6)萎缩型

  呈略显淡蓝色的白色斑块,微凹下,舌乳头萎缩至病损表面光滑。多见于牙龈、舌背。

病因

  口腔扁平苔藓的病因:

  1.精神因素

  临床常见本病发病与失眠、情绪波动、更年期或经前期精神紧张有关,这些因素去除后,病情可缓解。

  2.内分泌因素

  与肾上腺皮质功能异常有关。本病女性患者多见,而且似乎与妊娠、更年期有关。

  3.免疫因素

  本病是一种口腔黏膜以T淋巴细胞介导的炎症疾病,用皮质类固醇及氯喹等免疫抑制剂治疗有效,证明本病与免疫有关。

  4.病毒或幽门螺杆菌感染、微循环障碍、遗传等因素。

  5.代谢紊乱

  有些患病者的一些代谢物质水平发生异常,如过氧化物岐化酶低于正常值,使得体内自由基过多堆积,造成疾病。

  6.局的刺激因素

  好多该病患者在病损处能找到局部刺激因素,如锐利的残冠、残根或不良修复体;而去除以后,病损会痊愈或好转。

  7.其他

  有认为糖尿病、肝炎、高血压、消化道功能紊乱与本病发病有关。微量元素锌、碘、镁也可能与发病有关。

诊断

  口腔扁平苔藓的诊断:

  1.典型的病损特征。根据口腔白色角化病损间以红色充血或正常黏膜,白色细线条及针帽头大小的丘疹组成网状、环状、树枝状、斑块、条纹等图形可诊断。

  2.口腔黏膜病损若伴有皮肤病损可作为诊断依据之一。

  3.可靠的诊断要借助于病理学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