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什么是大肠息肉?

  大肠息肉是是指一类从黏膜表面突出到肠腔内的隆起状病变,大多见于直肠和乙状结肠。发病率随年龄增长而逐渐增高,大肠息肉恶变率大概是为10%。大便中粗渣和异物及其他大肠息肉的病因可造成肠黏膜损伤或长期刺激肠黏膜上皮,最终可形成肠息肉状突起。

治疗

  根据《实用内科学(第12版)》(复旦大学医学院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消化内镜学(第2版)》(科学出版社)等国内、外临床诊疗指南

  1.基本治疗(包括生活方式、饮食等)。

  2.内镜下大肠息肉的治疗。

  标准住院日为5-7天。

  注意:

  1.必须符合第一诊断。

  2.当患者没有具有其他疾病或是所患疾病在治疗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

  内镜下治疗为入院后第≤3天:

  1.术前完成肠道准备及签署结肠镜检查和治疗同意书。

  2.行无痛内镜时,大肠息肉的手术中需监测生命体征,术后要在内镜室观察至清醒,并经麻醉医师同意后返回病房。

  3.按顺序进行常规结肠镜检查,检查时应用润滑剂。

  4.根据术中所见息肉形态、大小、数目等决定内镜下大肠息肉的治疗方案,并按结肠息肉内镜治疗规范实施治疗。

  5.术后密切观察病情,及时发现并发症,对症处理。

  出院标准:

  1.患者一般情况良好。

  2.无出血、穿孔、感染等并发症。

临床表现

  大肠息肉的症状大便改变如便血、大便稀烂不成形带有黏液或脓血、大便次数增多、便秘或腹泻与便秘交替。部分病人有腹痛。直肠息肉有时可看见带蒂息肉脱出肛门外。

病因

  1、高脂肪膳食能增加结、直肠中的胆酸。细菌与胆酸的相互作用可能是腺瘤性息肉形成的基础。

  2、大便中粗渣和异物及其他大肠息肉的病因可造成肠黏膜损伤或长期刺激肠黏膜上皮,最终可形成肠息肉状突起。

  3、肠黏膜的长期慢性炎症,可以引起肠黏膜上的息肉状肉芽肿。

  4、息肉形成与基因突变和遗传因素有密切关系。

诊断

  大肠息肉的诊断:

  1.钡剂灌肠造影存在充盈缺损,提示结肠和(或)直肠息肉;

  2.结肠镜检查发现结肠和(或)直肠息肉。

  大肠息肉的必需检查项目

  1.血常规、尿常规、粪常规+潜血;

  2.肝肾功能、电解质、血糖、凝血功能、血型、Rh因子、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肝、艾滋病、梅毒等);

  3.消化道肿瘤标记物筛查(CA19-9、CA24-2、CEA等);

  4. 腹部超声、心电图、胸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