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知识 如何保卫我们的大脑?(四)

在王拥军看来,医疗质量就是在正确的时间把正确的治疗给予正确的病人。如果用更通俗的表达来说,就是提供目前最合适的治疗,最合适治疗的标杆就是基于循证医学的临床指南。换一句话说,医疗质量的一大关键,就是指南的依从性,依从指南的程度越高,医疗质量就越好。 依从不依从,制度很重要。早在2000年,美国就出台了初级卒中中心建立标准,2003年依据这些标准开始对美国的医疗机构进行认证。2005年,高级卒中中心的标准问世。在制度完善上,我国更是走出了“中国速度”。单以脑血管病为例,2008年,原卫生部正式将“缺血性卒中/脑梗死质量控制”纳入卫生部《医院管理评价指南2008版》和卫生部《2008-2010年以病人为中心,以提高医疗服务质量为主题的医院管理年活动方案》的重点工作之一,制定缺血性卒中/脑梗死病种医疗质量控制指标。2015年,中国卒中学会、原国家卫生计生委神经内科医疗质量控制中心、中国卒中中心联盟联合制定的我国首个《中国卒中中心建设指南》正式发布。2016年,原国家卫生计生委印发《医院卒中中心建设与管理指导原则(试行)》。2018年,原国家卫生计生委启动包括脑血病在内的疑难病提升工程建设项目。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原国家卫生计生委2016年颁布的《医疗质量管理办法》进一步明确了国家质控体系建设架构。特别是在组织体系部分,在原有各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医疗机构基础上,将第三方医疗质量管理部门——各级各类各专业质控中心纳入组织体系,并明确了质控中心如何开展工作、行政部门如何支持、医疗机构如何配合等。这一点对身处国家神经系统疾病医疗质量控制中心的王拥军来讲意义非凡,“因为体系理顺了”。 “现在,我们在全国选了2000多家监测医院,这些医院的每一份合适病历,每天要上传到国家质控中心。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年报里面专有神经内科分册,那一本所有的数据来自这个平台。” 王拥军一边监测国内数据,一边与美国的医疗质量数据库对接,每年有固定的对接会。“主要看两国医疗质量差别在哪儿,原因是什么,下一步该怎么合作改进。”王拥军介绍,目前,我国与美国,大概80%的指标是持平的。但是,还有两个指标跟美国差距很大:一是溶栓,我国溶栓率只有美国的20%;二是心源性卒中病人的抗凝质量只相当于美国的1/3。“现在也在找原因,其实不光是中国,整个亚洲国家都一样。中国的数据跟中国台湾、日本、韩国非常接近。”据了解,王拥军团队今年已经跟美国合作启动溶栓专项的医疗质量改进项目,李子孝是具体执行人。 在不断的质量改进探索中,王拥军团队用实力改写了国际指南和临床实践。他的团队研究证实的高危非致残性脑血管病“双抗”治疗的CHANCE方案可以将3个月卒中复发相对降低32%。李子孝说:“这让我真切地感受到什么叫作中国脑血管病临床研究的国际影响力。”经测算,如果这个课题的成果能够在全国推广,每年可以避免大约74万中国人因脑血管病导致残疾,国家每年能够节约约150亿元支出,有助于控制脑血管病负担。 为了让“看不见摸不着的质量”立足,王拥军和他的团队已经坚守了近20年,未来还将与一个又一个春夏秋冬相伴而行。而随着研究的一步步深入,他提出的问题越来越多,也越来越“小”。 “按照不同的研究,卒中发病之后营养不良发生率高达8%~49%,卒中患者连基本的营养都不能保证,更不用说享受美食。我们关注众多新奇治疗方法的同时,是否关注过这个古老而基本的需求?” “卒中医疗的质量一方面来自技术的进步,另一方面更为重要的是依赖于患者对治疗的理解与依从性。健康教育应该是患者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医疗机构中健康教育现状还是有很大改进的空间。” “任何事情,都一定是用数据说话,现在中国真实数据的量远远不够。很多医疗质量的关键绩效指标建立得不扎实。”
相关医生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