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屈光不正?

“屈光不正”就包含着我们常听到的近视、远视、散光概念。眼科门诊中60%左右的就诊患者,都存在着屈光不正的状况,这就要求我们对屈光要有一定了解,才能更好地保护眼健康。当光线从一种介质进入另一种不同折射率的介质时,光线方向会发生改变,这在眼光学中称之为“屈光”。在正常的情况下,外界光线和物象在经过眼的屈光系统后,会聚焦在眼底的视网膜上,再由此发出视觉冲动传导到大脑,我们就能清楚地看到东西了。 屈光不正是怎么回事呢? 当眼睛在调节放松的状态下,光线和物象通过眼的屈光系统,不能使清晰的影像映射在视网膜上,成像在视网膜前或后方,我们就称之为“屈光不正”。 三种屈光不正状态的眼球结构。 • 物象聚焦在视网膜之前,是近视; • 物象聚焦在视网膜之后,是远视; • 物象不能聚集于同一焦点,则是散光; 总结而言,近视、远视、散光都不能把光线和物象准确聚焦在视网膜上,因此都属于屈光不正的范畴。 先天、后天的原因都会导致屈光不正 为什么眼睛会“屈光不正”呢? 光线和物象不能准确地聚焦在视网膜上,问题就在于屈光系统出了异常。眼的屈光系统组成主要指角膜、晶状体、玻璃体,其中的任何一个结构不在正常状态,都会影响成像清晰。例如角膜弧度不规整,在某一个位置凸出或凹陷,经过角膜的光线不能聚焦在同一焦点,散光就出现了。 屈光不正的出现,其实原因各异。人眼的屈光状态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先天遗传和后天的环境。正常情况下,婴儿出生时会有200度左右的生理远视,随着长大过程中眼轴的伸长,慢慢会变成正视眼;而散光多数不会改变,如出生时有200度散光,之后也多会是200度,如果散光度数不断增长,应警惕是否有圆锥角膜这样的病理性改变。因此,无论是幼儿、青少年还是中老人,发现视力达不到1.0了,验光前应该对眼睛做一个全面的基本检查,排查是否存在上述疾病,再进行屈光学的检查,判断是远视、近视还是散光,这样才能确定是不是需要配镜。 当然,后天的用眼环境亦有很大的影响,用眼不注意很可能让眼轴不断伸长、近视度数随之不断增长。
相关医生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