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便潜血试验——答临床问

大便潜血试验——答临床问2015-08-17 谢晓英 检验医学网

作者: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 谢晓英

随着实验室医学的飞速发展,各种高大上的新检查和新项目大量涌现;但在实验室检查中,有些不起眼的“老”检查却不可或缺、历久弥新——比如大便潜血。

大便潜血除了可以对有明显胃肠道出血病史的患者进行监测外,在胃肠道肿瘤筛查预警、抗凝剂使用过程中的出血监测等方面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因为它的灵敏、快捷、廉价,在临床上应用广泛。

不少医生对“大便隐血”还留有课本上“检测前三日禁食动物血液内脏”的印象,担心饮食因素会引起大便潜血检测的不准确,实验室也经常收到类似的临床咨询;其实原因还是在于以往大便潜血多用“联邻甲苯胺”法(即化学法)检测,影响因素颇多。然而随着大便潜血的方法不断改进,现在其检测方法主要为免疫胶体金法,基本取代了以往的化学法。

今天就详细聊聊大便潜血的实验室检查。

以往的“化学法”多为邻联甲苯胺法,其原理是利用血红蛋白中的亚铁血红素的过氧化物酶活性,催化过氧化氢放出新生态氧,把受体邻联甲苯胺氧化成联甲偶氮苯而显色。显色的深浅反映了Hb的多少,即出血量的大小。该法可检出1~5mg/L的Hb,消化道5~10ml出血即为阳性。由其检测原理即可知:该方法缺乏很好特异性和准确性,易出现假阳性反应,任何有类似氧化物酶活性的物质都可影响此实验:外源性动物食品如含有Hb、肌红蛋白,其含铁血红素的作用可使试验阳性;大量生食富含叶绿素蔬菜,其中含有活性的植物过氧化物酶也可催化过氧化氢分解出现阳性反应。故目前多数实验室已不用化学法作为大便潜血的检测方法,仅作为补充实验。

胶体金法则是用免疫法检测人血红蛋白或转铁蛋白抗原。在检验试纸条的检测线包被有抗人血红蛋白(或转铁蛋白)抗体,质控线包被有羊抗鼠IgG抗体,在检测试纸条加样的一端固定有另一抗人血红蛋白(或转铁蛋白)单克隆抗体标记的胶体金颗粒。经收集处理的标本与胶体金颗粒混合后,如存在人血红蛋白(或转铁蛋白)时,样品有Hb会与和胶体金上的抗体结合,可在检测线上出现红色色带。它只特异地针对人Hb和Tf的抗原表位,基本排除了饮食及药物因素的干扰;且具有很好的灵敏度,一般Hb为0.2 ug/ml就可得到阳性结果,Tf最低40ug/ml即可检出。

胶体金法中的“血红蛋白”和“转铁蛋白”的应用各有侧重,互为补充。血红蛋白用来检测潜血“天经地义”,可检出下消化道任何部位的出血;转铁蛋白主要存在于血浆中,在健康人的粪便中几乎不存在,而在消化道出血时的粪便中大量存在。因上消化道的出血经消化酶作用后,其红细胞基质尽被消化,血红蛋白抗原性通常消失,不再有免疫反应,而转铁蛋白稳定性明显高于血红蛋白,此时可以作为有力的补充检出陈旧的上消化道出血。用两种免疫学方法同时检测两种抗原,能够起到互补作用,对初步鉴别消化道出血部位,也具有一定临床意义。

检测方法一多,在临床上就难免会出现“不一致”的情况,常见的如下:

1 化学法与免疫法(胶体金)不一致。

化学法灵敏性低于胶体金法,故极少量的出血会造成邻联甲苯胺法(阴性)胶体金法(阳性)的结果,此时粪便外观通常无明显异常。

但如果血红蛋白在消化道停留时间过长,或受细菌分解等因素而降解,其与胶体金试纸上包被的抗体的相应抗原受到破坏时就会出现假阴性,若此时出血量在邻联甲苯胺法检测限上就会出现邻联甲苯胺法阳性而血红蛋白法阴性的结果。另外当出血量大于胶体金法检测范围,随着血红蛋白含量增加,抗原抗体复合物反而减少,产生后带效应,免疫胶体金法出现假阴性,上述两种情况大便外观通常会有明显改变,常为典型的柏油样便,只需将粪便溶液调配成一定浓度后检测,免疫胶体金法可获阳性结果。

临床上最多见的还是由于饮食的影响(动物血、内脏、叶绿素),使得化学法呈现假阳性,而免疫法阴性的情况,大便外观无明显异常,此时应以免疫法判断为准。

2 血红蛋白法和转铁蛋白不一致。

常见的是Hb-,Tf 。常见于陈旧的上消化道出血,Hb抗原性经由消化消失,Tf较为稳定而呈现阳性结果;另外比较常见的是一些腹泻患者的大便,由于可能伴随血浆蛋白渗出,而使得转铁蛋白呈阳性反应,一般仅为“弱阳性”。

比较少见的情况是Hb ,Tf-。如果患者有明确的消化道出血病史,潜血出现了OB ,TF-的结果,考虑此次试验所取标本中出血较为微量,由于Hb的检测下限是0.2 ug/ml,而TF为40ug/ml,敏感度不如Hb,不足以检测出更为微量的出血,建议重新取样,尽量取外观颜色异常的部位,并持续观察。另外还要结合患者本身的血浆Tf水平,如果血浆水平很低,那么也有可能使得出血大便中的Tf浓度太低而检测不出。

还是那句老话:如果遇到难以解释的结果,及时反馈实验室进行沟通,共同找出症结所在,不留死角,解决问题。

(来源:检验医师微信)

相关医生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