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途随感——王树京

       1988年8月底,在父亲的陪伴下,坐着公共汽车,颠簸了十多个小时,我来到了济宁医学院,从此便和临床医学结下了不解之缘,5年后,带着孙思邈大医精诚的嘱托以及希波克拉底誓言,我又来到了诸城市中医院,从此开始了一个大夫的职业生涯。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转眼之间,我来到诸城中医院已经22年,从一个小大夫,变成了老大夫,从当初值班时的胆战心惊,手忙脚乱,变成现在的镇静自若,胸有成竹,从一个单身青年变成儿子也上了大学。而诸城市中医院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当初的三层小楼,变成了高楼林立,从当初没有CT脑出血靠临床诊断变成了64排128层螺旋CT而且心脏都能做CT,从病历文书全靠手写变成了数字化办公,从以内科药物治疗为主变成现在的各种高精尖手术相继开展,内科也进入了微创介入时代。

       近年来医患矛盾突出,随着从医时间的延长,越来越深切的感觉到医患关系最重要的是相互信任!信任是基础!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病人及家属来就诊,把病情、家庭情况甚至隐私告诉大夫,让大夫全面查体,隐私部位也不回避,我觉得这是对大夫的莫大信任,做为大夫,我们没有理由不尽最大努力让病人尽快康复,我们应耐心体贴,设身处地,想方设法,急病人所急,想病人所想,认真负责细致,按照医疗操作规程,遵照医疗指南,以最小代价治好疾病,也只有这样,病人及家属也才会更相信我们。做为病人,也应该相信大夫,不然,大夫必不敢尽全力而为,尤其当病情危机、变化多端的时候以及危险较大的手术和操作的时候。虽然现在医疗环境如此恶劣,袭医事件不时发生,医疗商业化模式还没改变,但我仍然坚信这只是医疗改革失误所付出的一个代价,虽然代价有点大,带着血腥,但随着改革的深入,随着人民认识的提高,慢慢会变好,大夫的尊严也会慢慢找回。从医20多年来,从未发生医疗纠纷事故,也记不清拒收了多少红包,多次收到病人的表扬信、锦旗和题字,我感觉这是对我最大的奖赏。

       医生要把解除病人的病痛作为第一要务,光有良好的医德还不够,还要有精湛的医术!从医多年来,虚心向科主任及高年资医师及相关专业医师学习,积极参加省、市及国家级学术会议,并先后于1997.7—1998.6、2004.9—2005.3到北京朝阳医院、青医附院进修心血管内科及心血管介入技术,回院后,积极开展新技术新项目,率先在中医院开展了临时及永久起搏器的植入、下腔静脉滤器植入等技术,后又积极开展冠状动脉造影及支架植入手术,多次成功抢救心脏停搏及室颤病人。记得多年前的一个夜班,来了昌城的一个沈姓病人,50多岁,病人反复发作抽风急来本院,心电监护示反复发作心脏停搏,长达十几秒,追问病史知曾服用心得安,急予胸外心脏按压,人工辅助呼吸,多次静推肾上腺素、阿托品并静滴异丙肾,抢救数小时病人终于转危为安,病人家属后来书法题字以示感谢。还有一次,有一个老年女性病人,反复发作晕厥,来本院行心电监护示严重窦缓,心率在20-30次/分,我和刘坤杰大夫紧急给病人行了临时起搏器置入,病人症状明显改善,后行永久起搏器植入痊愈出院。在行冠脉造影和支架植入的时候,也曾遇到两例室颤病人,均经及时除颤而化险为夷。事实上这样的病例很多,不胜枚举,并非自我吹嘘,事实确是如此。当然也有失败者,这也使我看到自己的能力有限,不能100%治愈病人,尤其是现在有很多疾病的原因还不清楚,比如说原发性高血压、冠心病,由于病因不清,只能终生服药。生老病死,自然规律,医学只能尽量延缓病人寿命,减轻病人痛苦,而不能让病人长生不老。就像一个美国大夫墓志铭上所说,有时能治愈,有时是帮助,总是去安慰!

        医无止境,学海无涯,医学发展日新月异,唯有努力,不断进取,紧跟医学发展的前沿,才能更好的为父老乡亲的健康保驾护航。术可暂行一时,道则流芳百世。愿杏林之树越来越多,越来越茂盛!

相关医生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