悄悄来临的骨质疏松症

骨质疏松有点被轻视。 近年来,骨质疏松症的发病率直线增高,我国的骨质疏松患者已经从6年前的6944万,攀升到了现在的1亿,发病率达到了6.97%,60岁以上人群的发病率为56%,老年女性更是高达为60%~70%。到2050年,预计将有51%的人发生骨质疏松。骨质疏松症已经严重威胁到了人类的健康。 一方面骨质疏松发病率高,危害性大,另一方面人们的认识却普遍模糊,没引起重视,总觉得骨质疏松离自己很远,而且不像心血管病和癌症那样可怕。关注骨质疏松有助于我们重新认识“隐形杀手”骨质疏松症。 骨质疏松症是怎样来的? 骨质疏松症是一种退化性的骨骼疾病,特征是骨内的矿物质含量少了,骨头密度降低,脆性增加,很容易发生骨折。 人体在30岁时,骨量骨密度最高,到60~80岁时,男性骨丢失量可达20%~30%,女性可达35%~50%。 骨组织的代谢与更新都较慢,成人松质骨的骨重建周期为4~5个月,皮质骨更长,全部更新一遍大约为10年,松质骨每年的骨质转换率为25%,皮质骨为4%。骨细胞同样存于破骨和成骨中,如果破骨细胞量大于成骨细胞时就会发生骨质疏松。 骨质疏松的发病原因和内分泌功能减退、遗传、营养等因素有关。人到老年,随着激素、代谢水平的改变,致使体内活性维生素d缺乏,继而引起机体对钙的利用率降低,骨量减少。一般来讲,不可控的危险因素有:种族、老龄、绝经、母系家族史等,可控的因素有:体重、药物(如皮质激素)、影响骨代谢的疾病(如类风湿、甲状腺或甲状旁腺病、糖尿病、消化系统疾病)、吸烟、过度饮酒或咖啡、缺乏体力活动、饮食中钙缺乏、维生素d缺乏等。 骨密度检测是诊断的金标准 目前,骨质疏松症诊断的金标准,是骨密度仪(特别是双能x线吸收测定法)的检测,将所测定的骨密度值与同性别正常年轻人的骨密度相比,平均值相差1个标准差相当于12%的骨密度值,标准差在-1~-2.5之间表明骨量减少了;小于-2.5表明有骨质疏松了;小于-2.5并且已经合并了骨折,则是严重的骨质疏松。 65岁以上的老年人,有脆性骨折史或者脆性骨折家族史的成年人、身高比年轻时矮了3公分以上的中老年人、性激素水平低下的成年人、嗜烟嗜酒者、45岁以前停经者等等,都是罹患骨质疏松的高危人群,要进行骨密度检测。即使是青少年,也要重视骨密度的监测。2013年北京对1100名学生进行骨密度检测,骨矿量不足者超过50%,极低者占2.5%。 腰背痛脊柱变形骨折是最常见最典型的症状 早期的单纯骨质疏松,本身在多数时候并没有症状,因此有人称其为“寂静的疾病”;但是随着骨质疏松越来越严重,就会出现一系列症状,以疼痛、脊柱变形、脆性骨折最常见。 1、腰背痛。在我国,由骨质疏松引起的腰背痛占患病率的67%,有些还伴有四肢麻木、全身无力或神经放射性灼痛等。这种疼痛昼轻夜重,活动时重,初起时只在活动时出现,稍微休息即可缓解,随病情进展,则表现为持续性疼痛,这是因为脊柱承重能力下降,静止休息时背部肌肉仍处于紧张状态。有时还伴有多处骨关节痛、软组织抽搐痛或神经放射性痛。如果长时间保持某一姿势、用力或持重可使疼痛加重。 2、脊柱驼背畸形。骨强度减弱,会导致脊柱的承重能力减退,本身体重的重力,也可使立柱形的椎体变形,出现驼背或身高缩短。 3、50岁以上女性的脆性骨折。骨质疏松时,骨骼“弱不禁风”,即使是咳嗽打喷嚏这样的震动,也会引起脆性骨折。 有调查认为,女性一生间发生脆性骨折的危险性约40%,高于乳腺癌、子宫内膜癌和卵巢癌患病率的总和;男性一生发生脆性骨折的危险性为13%,高于前列腺癌的患病率。其中,80岁女性的股骨颈骨折达62%,男性达22.6%。一般认为,当机体的骨量丢失20%以上时即可发生骨折。 骨折可导致病残率和死亡率增加。一项对2806名因骨质疏松导致髋部骨折的病人6年随访的结果表明,18%的病人在6个月内死亡,51%的病人不能自己穿衣,85%的病人不能独立行走,74%的病人须用拐杖行走,92%的病人不能上楼,94%的病人不能走1.5里路。许多老年人,就是因为一次意外的跌倒发生骨折,从此改变了生命的走向,或者很快死亡,或者致残,生命质量明显下降,从这个角度讲,骨质疏松比许多癌症还要可怕。
相关医生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