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内经》看骨质疏松症




    现代医学认为骨质疏松症是以骨量减少、骨的微观结构退化为特征。致使骨的脆性增加易发生骨折的全身性骨骼疾病。该病好发于绝经后妇女及老年人.威胁老年人身体健康,近年发病率呈上升趋势,涉及医学多个学科,临床表现主要是疼痛,尤以腰背部疼痛、抽搐、驼背及骨折等多见.病因主要与钙摄入减少、维生素D合成或利用降低、骨钙的摄入与丢失失衡有关。在中医的历代文献中,并没有关于骨质疏松的病名记载,众多医家认为属于《内经》中“骨痿”“骨痹”等范畴。 1肾虚精亏、骨枯髓减

从中医理论看骨质疏松症首先当责之于肾虚精亏。肾为先天之本,性命之根,藏精,主骨生髓。《素问?宣明五气论》:“五藏所主……肾主骨”。《素问?五脏生成篇》:“肾之合骨也”。故肾虚是骨质疏松的根本原因。肾为先天水火之脏,元阴元阳所居之处,乃命门所系,元气之根也,是一身气化之源,《索问?六节脏象论》日肾为“封藏之本,精之处也”,能藏精生髓主骨充脑,故为“作强之官”,主水。司生殖发育,为生命活动之动力,抗御外邪之源泉。肾的功能关系到全身脏腑组织,肾病必影响其他脏腑.而他脏腑病变后期也必影响肾,所谓“久病及肾”,动摇根本。肾为人体本源,肾中精气盛衰影响人体从生长到衰老整个生命过程。

骨骼正常生长发育,有赖骨髓充足。《素问?四时刺逆从论》日:“肾主身之骨髓”,《素问?六节脏象论》云“其充在骨”,说明肾精充足,才能滋养骨髓。若肾虚精亏髓少,筋骨不得濡养。则产生骨质疏松。正如《素问?生气通天论》日:“肾气乃伤,高骨乃坏。”《素问?脉要精微论》日:“腰者,肾之府,转摇不能,肾将惫矣……骨者,髓之府,不能久立,行则振掉,骨将惫矣。”可知骨质疏松症发病原因与肾虚相关。“骨枯髓减,发为骨痿”是骨质疏松症重要发病机理。“肾藏精,精生髓,髓养骨”,充分说明骨的生长、强壮和濡养均有赖于肾中精气充足。肾精充足,能充养骨髓,濡养筋骨,通利关节。反之,肾中精气不足,无以滋养骨髓,则髓不足而骨质脆弱,导致骨枯而髓减的骨质疏松症,而发为骨痿。

2气血乏源、骨不得养

脾胃虚弱,钙摄入减少,是骨质疏松症发病因素之一。肾为先天之本,脾胃为后天之本,生化之源。肾在骨的生长强壮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又必须赖后天之本脾胃濡养才能发挥作用。《灵枢?海论》指出“胃者,水谷之海,六腑之大源也。五味入口藏于胃,以养五脏气”。《素问?玉机真脏论》“五脏者皆禀气于胃,胃者五脏之本也”.说明后天脾胃对其他脏腑的作用。人在生长发育中赖后天营养,在病理情况下,亦赖脾胃健运方能祛除外邪,恢复脏腑功能。脾为气血生化之源,百骸之母,可升清而布散水谷精微。若脾胃疲惫,则五脏六腑气血津液精气减少,使四肢百骸、筋骨失于所养;同时肾失所藏,可造成骨质疏松症,骨痿不用,故治痿独取阳明。

3肝郁血少、气虚血瘀

中医认为女子以肝血为本,若肝血少或肝郁会导致气血郁滞,冲任血海失调,可引起诸多病症。骨质疏松症在绝经后女性尤其多见与血少有关;且部分肝郁诸证明显,且骨质疏松较正常同龄女性严重。说明肝郁和血少与骨松疏松症有着重要联系。肝藏血、主疏泄。《素问?痿论》日:肝“主身之筋膜”。筋膜有束骨利关节之功效。血、津液的正常运行和输布代谢及脾脏升清布散水谷精微.均依赖于肝的疏泄功能,筋骨亦需要肝血和津液的濡养才能发挥功能。情志抑郁或暴怒伤肝,或邪气阻滞皆可导致肝气郁结,气滞血瘀,经络受阻,筋骨失养。再者肝肾为母子关系,肝肾同源,若肝血不足.血不生精,肾精亏损,骨失所养成骨痿,从骨质疏松症常有抽筋、驼背等症状可以证明肝与该病有密切关系。

综上所述,基于本人对《内经》的认识,骨质疏松症的中医发病机制是以“虚”为本,以“瘀”为标,“多虚多瘀”为病理病机。“虚”为肾、脾胃等脏腑亏虚,肾精、骨髓、气血等生成濡养不足.“瘀”乃气血紊乱、阴阳失衡、瘀血阻络,二者相互影响,使骨骼失养,脆性增加,发为本病。

相关医生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