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什么是女性怕冷 ?

    有研究认为,有相当数量的妇女患有“冷症”,她们较一般人特别怕冷,究其原因,一是体内可能缺铁,二是体内甲状腺素的浓度低。

治疗

暂无

病因

  美国宾西法尼亚州立大学的比尔德教授,在学校公园游泳池做了个试验:让10名正常健康的妇女和10名贫血妇女都站在齐颈深的水中,水温为29℃,持续100分钟,共试验6次。每次试验结束后,贫血妇女的体温较正常妇女低0.7℃,热量产生少13%,新陈代谢也比正常妇女低。此外,从测定血糖也可以看出,贫血的妇女主要靠体内脂肪提供热量,故保暖能力差。在给这些贫血妇女补充几个星期的铁剂后,她们达到了正常人的含铁水平。

  美国农业部人类营养研究中心的生理学家卢卡斯基也做过一个试验,同样证明了体内铁缺乏者的保暖能力比正常人要低,是相对的怕冷者。在有意识地给她们增加含铁量高的食物之后,她们的怕冷感觉有所改变。这些含铁量高的食物有动物肝脏、瘦肉、鱼类、菠菜等。

  当然,冷症也不全是体内缺铁的表现症状,还有甲状腺素浓度低的人也会有怕冷的症状,另外其发生机制还与自主神经功能失调有关,这种功能失调后会出现血管运动神经功能障碍,致使冷感部位的毛细血管痉挛,妨碍该部位的血液循环,使局部血液供应不足而出现冷感。甲状腺素是由甲状腺合成并分泌的。它具有加速体内大多数组织细胞的氧化过程,使基础代谢率增高、增加产热等功能。因此,甲状腺素分泌不足的人,由于机体代谢率低,产热少,故对寒冷的环境不能很好地适应,总是有怕冷的感觉。

诊断

  缺铁性贫血系由于某种原因使体内贮存的铁缺乏影响血红蛋白的合成,是一种小细胞低色素性质的贫血。多见于儿童和青壮年妇女,尤其是妊娠期、哺育期妇女,也常见于胃酸缺乏者、胃大部切除后、月经过多、溃疡病出血、痔出血和钩虫感染等患者。正常人从一般的饮食中可以摄取足够的铁,不易发生缺铁现象。

  甲状腺素浓度低的人也会有怕冷的症状,常见于17~35岁的年轻女子,她们还常常伴有月经不调,月经量少,有血块,经期不准,痛经及腰酸腿软、乏力,性欲减退等症状。这些应与缺铁性贫血症相区别,以便对症治疗。中老年妇女的“甲低”发病率要比同样年龄层的中老年男子高出4倍左右。她们在早期发病时的症状除了怕冷、乏力和舌体肿大外,还常常伴有嗜睡、纳差、便秘和月经紊乱等。这些反常现象又常被认为是自然衰老的表现而不能引起重视。随着病情的发展,常会出现两侧眉毛(约1/3)脱落、眼睑虚肿,体重增加,血压偏低,心动过缓甚至不思饮食、腹胀、肌肉疼痛和提前闭经的症状。只有到医院进行血糖、甲状腺功能、心电图、甲状腺自身抗体可阳性以及颅部X片和CT检查,才能进一步明确病情。

  缺铁性贫血的辅助诊断方法是检查血象、骨髓象、平均红细胞溶积和血清铁数目,要与其他性质的贫血相鉴别。肤色苍白且有出血点或紫斑,要警惕再生障碍性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又简称再障,是由于化学、物理、生物因素及不明原因的造血功能障碍所引起。临床特点是全血细胞减少,除了一般性贫血所具有的皮肤特别是面色苍白、甲床苍白、头晕、乏力、心悸、气短外,还具有鼻出血、齿龈出血或皮肤有出血点以及紫斑这一特异表现,且多有感染引起。患者或其家属可以根据这一特异表现来初步判定所患贫血是否是再生障碍性贫血。

  再生障碍性贫血又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以及急性型和慢性型等种类。原发性病因不易查清,可能与肝细胞受损、造血微循环缺陷及免疫机制有关。在诊断时可发现此类再生障碍贫血患者不仅全血细胞减少,而且网织红细胞绝对值也减少,一般无肝、脾肿大的表现。继发性类的再生障碍性贫血多与服药、结核、乙型肝炎有关,一般也无肝、脾、淋巴结肿大的表现。急性型起病急骤,贫血呈进行性加剧,常伴有严重感染和内脏出血。慢性型起病缓慢,病呈迁延,以贫血为主要表现,有出血,但感染较轻,白细胞减少的程度也较急性型要轻。

  经血常规、骨髓象检查后,如排除了引起全血细胞减少的其他疾病,如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急性造血功能停滞等疾病后,可对该病进行诊断。

推荐科室

  • 暂无推荐科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