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囊癌诊断和治疗指南

胆囊癌是指发生于胆囊(包括胆囊底部、体部、颈部以及胆囊管)的恶性肿瘤。我国胆囊癌发病率占同期胆道疾病的0.4%~3.8%,位列消化道肿瘤发病率第6位,患者5年总生存率仅为5%。胆囊癌疗效的提高主要取决于对其主要高危因素的认识,准确的临床分期和根治性手术切除方法的应用。

由于长期缺乏符合我国国情的诊断和治疗规范,目前对于胆囊癌诊断和治疗方法的认识和应用仍较为混乱。为此,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胆道外科学组基于循证医学原则,通过深入论证制订了本指南,旨在为实现我国胆囊癌诊断和治疗过程的规范化、标准化提供指导性意见。

本指南中参考文献及引用数据符合循证医学证据质量等级分类标准,其等级由高到低分为:

Ⅰ级:证据来自系统综述或Meta分析;

Ⅱ级:证据来自1个或多个随机对照试验结果;

Ⅲ级:证据来自前瞻性非随机对照试验结果;

Ⅳ级:证据来自回顾性流行病学研究(队列研究和病例对照研究结果);

Ⅴ级:描述性研究结果(病例报道和病例系列研究);

Ⅵ级:基于病例资料的专家个人意见和讨论意见。

本指南中诊断和治疗策略的推荐等级相应分为:

A级:强烈推荐,高级别(Ⅰ、Ⅱ级)证据支持;

B级:推荐,中等级别(Ⅲ、Ⅳ级)证据支持;

C1级:考虑推荐,低级别(Ⅴ、Ⅵ级)证据支持;

C2级:不推荐,低级别(Ⅴ、Ⅵ级)证据反对;

D级:强烈反对,高级别(Ⅰ、Ⅱ级)证据反对。

https://www.yihu.com/mmbiz_png/gsCSOksyaNKZrgXl8rOuD5R1zKBPc4L5sxiauImwrGvYCOiah4jCmBAYBx3YILPiajuYt0qaheq0wmwQl76QEiaj4g/0?wx_fmt=png); box-sizing: border-box !important; word-wrap: break-word !important; background-position: 0px 100%; background-repeat: repeat no-repeat;">一、主要流行病学危险因素及病因

1.胆囊结石:

约85%的胆囊癌患者合并胆囊结石。胆囊结石患者患胆囊癌的风险是无胆囊结石人群的13.7倍,在胆囊结石患者中,单个结石直径>3 cm者患胆囊癌的风险是直径50岁胆囊息肉患者,恶变倾向增高,需动态观察。

4.胰胆管汇合异常:

胰胆管汇合异常是一种先天性畸形,胰管在十二指肠壁外汇合入胆总管,丧失Oddi括约肌控制功能,胰液逆流入胆囊,引起黏膜恶变,在组织学上多表现为乳头状癌。约10%的胆囊癌患者合并胰胆管汇合异常。

5.遗传学:

遗传因素是胆囊癌的常见危险因素,有胆囊癌家族史者,其发病风险增加。基因遗传背景占胆囊结石总发病风险的5%~25%,有胆囊结石家族史者,胆囊癌发病风险亦增加。

6.胆道系统感染:

慢性细菌性胆管炎明显增加了胆管黏膜上皮组织恶变的风险。常见的致病菌是沙门氏菌(如伤寒沙门氏菌、副伤寒沙门氏菌)和幽门螺杆菌,伤寒带菌者中胆囊癌患病率可增加12倍;幽门螺杆菌携带者的胆囊癌患病率增加6倍。其发病机制可能与细菌诱导胆汁酸降解有关。

7.肥胖症和糖尿病:

肥胖症者[体质量指数(BMI)>30 kg/m2]可明显增加胆囊癌发病率,其BMI每增加5 kg/m2,女性患胆囊癌风险增加1.59倍,男性增加1.09倍。肥胖症引起的代谢综合征可增加患胆囊癌的风险,如糖尿病是形成结石的危险因素,糖尿病与结石协同促进胆囊癌的发生。

8.年龄和性别:

胆囊癌发病率随年龄增加呈上升趋势,20~49岁发病率为0.16/10万;50~64岁为1.47/10万;65~74岁为4.91/10万;>75岁为8.69/10万。此外,女性发病率较男性高2~6倍。

推荐1:为了预防胆囊癌的发生,出现下列危险因素时应考虑行胆囊切除术,且胆囊标本应广泛取材进行病理学检查:

(1)直径>3 cm的胆囊结石;

(2)合并有胆囊壁不均匀钙化、点状钙化或多个细小钙化的胆囊炎以及瓷性胆囊;

(3)胆囊息肉直径≥10 mm;胆囊息肉直径3 mm/6个月);

(4)合并胆囊结石、胆囊炎的胆囊腺肌症;

(5)胰胆管汇合异常合并胆囊占位性病变;

(6)胆囊结石合并糖尿病。(推荐等级A级,证据等级Ⅰ级)

推荐2:出现下列情况时,建议间隔6~12个月行彩色多普勒超声动态检查胆囊:

(1)胆囊息肉;

(2)年龄超过50岁,特别是女性;

(3)肥胖症;

(4)有胆石症或胆囊癌家族史。

(推荐等级A级,证据等级Ⅰ级)

相关医生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