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类病毒性肺炎的鉴别要点:之一

众所周知,在儿童社区获得性肺炎(community-acquired pneumonia,CAP)中居首位的病原体是病毒,这一点也是儿童与成人 CAP 特征的主要区别之一。

虽然目前 CAP 的病原学诊断对很多基层医院仍有一定困难,但是依据流行病学资料及患儿年龄、病史、临床表现、体征、相关实验室检查与影像学表现等,仍然能够获得足够的具有重要提示意义的信息,从而为抗感染用药的经验治疗提供重要参考。

因此,从病原学角度对儿童 CAP 进行分类与鉴别诊断将更有利于指导临床治疗。本文就儿童 CAP 的常见病原学分类及其鉴别诊断进行总结归纳(病毒性肺炎篇)。

一、呼吸道合胞病毒肺炎

(respiratory syncytial virus pneumonia)

冬春季节好发,多见于 2 岁以内婴幼儿,尤其好发于 2~6 月龄婴儿,在儿童病毒性肺炎中发病率占首位,传染性强,国内 70、80、90 年代曾有多次较大规模流行的报道,既往所谓流行性喘憋性肺炎,其病原学检测结果大多证实为 RSV。

由于该病毒胎传抗体不能有效预防感染,故本病新生儿期即可发病,流行季节需注意小婴儿甚至新生儿感染,临床表现为典型毛细支气管炎症状。

鉴别要点:

好发于冬春季节, 2~6 月龄婴儿多见,常有喘憋症状,肺部听诊闻及呼气相哮鸣音伴有细湿啰音甚至捻发音,血清抗体或鼻咽部分泌物核酸检测可确诊。

特别提醒:

1. 如能顺利渡过喘憋高峰期,绝大部分患儿预后较好;

2. 高危险患儿病死率明显升高,需特别关注。因此,需注意高危患儿的筛查:发病年龄小于 3 个月,早产、低体重出生、先天性心脏病、慢性肺部疾病、新生儿期使用呼吸机、免疫缺陷等。

在 CAP 病原学中的地位:

是当前毛细支气管炎或支气管肺炎的首要病原体,也是儿童 CAP 的首要病原。

二、腺病毒肺炎

(adenovirus pneumonia)

ADV 肺炎好发于冬春季节,6~24 月龄高发,曾是我国儿童患病率与病死率最高的病毒性肺炎,也是 20 世纪 70 年代以前病毒性肺炎的首要病因(目前已被 RSV 肺炎取代)。

临床特征表现为:

(1)起病急骤、高热持续不退:体温 39℃ 以上,呈稽留热或弛张热,半数以上患儿最高体温可达 40℃ 以上,发热可持续 7~10 天甚至更长时间。

(2)中毒症状重:面色苍白或发灰,精神萎靡,嗜睡与烦躁交替。

(3)呼吸道症状重:频繁剧烈咳嗽,可有喘憋、发绀、呼吸困难。

(4)肺外症状:可出现消化系统症状及肝脏损害,可以出现心肌炎表现,也可因脑水肿嗜睡、昏迷及惊厥等。

(5)体征:肺部啰音出现迟,当肺部病灶融合时也可出现实变体征;可出现肝脾肿大及皮疹,重症病例呈现心肌炎或心力衰竭表现。

(6)肺部 X 线表现:胸片改变早于肺部啰音出现;容易出现大片状影及融合病灶;病灶吸收缓慢。

鉴别要点:

好发于冬春季节,6~24 月龄婴幼儿多见,疾病急骤、持续高热不退、中毒症状重、肺部体征(湿性啰音)出现迟而胸片改变出现早,容易出现重症肺炎与肺部并发症及心肌炎、多脏器功能衰竭。

特别提醒:

1. 因腺病毒感染引起的强烈炎症反应与组织坏死,所以常见血常规白细胞总数、中性粒细胞及 CRP 明显升高,同时 ADV 肺炎也容易继发细菌感染,所以临床对于白细胞及 CRP 变化需要有正确认识;

2. 在婴幼儿重症肺炎病例中,ADV 目前仍然是重要病原体之一;

3. 部分患儿早期可有咽-结合膜热表现及扁桃体表面灰白色点状分泌物,具有重要提示诊断意义。

在 CAP 病原学中的地位:

病原学地位处于 RSV、PIV(副流感病毒)之后,但是婴幼儿重症肺炎的重要病原之一。

相关医生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