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hipple术中病理医师的作用

胰腺十二指肠切除术,即“Whipple手术”,是普外科最复杂、手术并发症和病死率均很高的手术。在整个过程中病理医师都起着关键的作用,指导手术全过程,能最大限度地帮助外科医师提高诊断准确率、切缘阴性(R0)率,减少并发症,提高生存率。随着消化内镜和影像技术的进步,胰胆管癌的检出率越来越高,根治术也越来越多。我们复习新近的文献,结合多年临床实践体会,对此作一简述,以促进交流和研究。一、术前诊断

  胰胆管癌位置深,只能借助内镜与影像技术进行组织采样,由病理医师做诊断。标本来源包括在CT引导下经皮细针穿刺吸取(FNA)、在经内镜逆行性胰胆管造影术(ERCP)操作中进行肿瘤表面细胞刷片,以及经十二指肠内镜超声(EUS)下进行FNA采样。因为标本小、细胞数少,诊断很困难,病理医师必须积极与内镜医师沟通,仔细复习病史、影像学和内镜发现,结合细胞病理学特点进行诊断。

  1、细胞学诊断技巧:(1)在低倍镜下评估细胞密度、黏附性、背景情况及排列结构。通常癌上皮细胞密度高,黏附性差,排列紊乱,背景中有坏死碎片。如能发现恶性纤维反应组织,诊断为癌的可能性极大。(2)在高倍镜下,癌上皮细胞的诊断依据为:细胞核拥挤重叠,染色质分布不均,核形不规则,核大小不一(差异超过4倍),单个散在异型细胞,坏死,可见核分裂象。应当强调的是,对高分化腺癌,准确诊断很困难。细胞核稍拥挤重叠,不均匀分布,是其诊断关键依据。细胞病理学检查要点是明确以下几个方面:(1)上皮性肿瘤还是神经内分泌肿瘤;(2)如为囊性肿瘤,是黏液性还是浆液性囊腺瘤;(3)良性病变还是高级别恶性肿瘤。

  2、合理使用细胞病理学诊断术语:诊断术语分为6种:(1)不能做出诊断,多因具有诊断价值的细胞数太少,即样本不满意;(2)良性病变;(3)不典型改变,如炎症反应等;(4)肿瘤,其中需要区分良性肿瘤、黏液性囊腺瘤、神经内分泌瘤、实性-假乳头肿瘤等,此中如见腺上皮高级别瘤变,应当在报告中注明;(5)疑似癌变,此时细胞学证据高度疑似癌,但量和质均不足以诊断癌变,亦无足量细胞进行辅助检查,此诊断尤其适用于胰管腺癌,高级别低分化癌;(6)癌变,明确无误恶性病变。

  3、运用辅助检查提高术前诊断准确性。细胞病理学检查虽然特异性高,但敏感性仍偏低(15%~61%)[1-3],存在不少假阴性结果。近年来国外报道使用荧光原位杂交(FISH)检测细胞中第3、7、17号染色体和9q21染色体基因扩增,进行辅助诊断。在采样时,部分细胞进行常规细胞病理学检查,部分细胞进行FISH检测,其联合运用显着提升敏感性(34%~85%)[1-3],FISH检测特异性仍在90%以上。另外收集所有组织和细胞,尽可能做细胞蜡块,以便进行免疫组织化学、分子病理学等辅助检查,鉴别肿瘤病理类型。最近有报道应用数字PCR技术检测胰腺癌患者血液中的肿瘤DNA,其阳性率在晚期癌患者中高达75%,即使在早期癌患者阳性率也可达48%[4]。毋庸置疑,随着技术的进步,胰腺癌的血液检测阳性率会大大增加。

  4、积极参加多学科协作团队,诊断前对临床、影像方面资料有充分认识。了解的内容包括患者年龄、性别、肥胖程度、吸烟史、家族癌症病史,尤其是胰腺癌病史,肿瘤的部位、数量、大小、形状、囊实性,肿瘤强化,肿瘤标志物(尤其是CA19-9)等。文献报道囊性病变中,直径>3cm者37%为癌[5],对此类病变要明确诊断黏液性还是浆液性肿瘤、良恶性、低级别病变还是高级别病变。对实体瘤,ERCP下细胞刷片可用于初步筛查。超声内镜引导下细胞穿刺活检术(EUS-FNA)是常规检查,不仅能准确定性,还能快速准确诊断,亦可诊断腹腔肿大的淋巴结是否有转移性癌[6]。此方法多用22~25G号针(对纤维化肿瘤用19G号针)。FNA现场进行细胞学快速检查,以减少阴性率。但此方法不适于囊性病变。如还不能诊断,应重新评估EUS发现,并复习其他影像学结果。同时,FNA细胞学应送专家会诊。重复EUS-FNA检查应慎重,因为会伴发高达14%的并发感染率[6]。如果结果仍为阴性,应组织多学科会诊,进行“三重”检查:临床表现,影像学发现和细胞学证据。其中任一项阳性均应重新评估整个过程。

  5、鉴别诊断:胰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IPMN),临床处理取决于肿瘤性质,一般来说位于主胰管的肿瘤应当手术切除,但位于二级和三级胰管的肿瘤处理有争议。这些肿瘤多为良性,亦无症状,发展缓慢,约需10年左右才能进展到浸润性癌,因而多数病例多采取保守监测,尤其是年迈多病患者。手术指征取决于癌变危险性,常仅依靠影像学证据,与之相比,细胞学证据更为可靠。这是因为癌变时,上皮细胞呈重度异型增生、管-乳头状生长,这些都是手术指征[5]。对于诊断黏液性囊性肿瘤(MCN)的主要依据:(1)发生于中年妇女的胰尾;(2)黏液上皮;(3)黏液块;(4)卵巢样上皮下间质;(5)除IPMN外,多不累及主胰管。慢性胰腺炎被误诊为癌变的胰腺手术率在10%左右,其中大约1/3为自身免疫性胰腺炎(AIP)。对AIP的术前诊断有时很困难,必须多种手段综合考虑:影像学特点、血清IgG4水平、试验性激素治疗、免疫组织化学IgG4阳性浆细胞数、细胞学检查无癌细胞等[7]。另外,有报道用免疫组织化学检查十二指肠壶腹部黏膜中IgG4阳性浆细胞>10个/HPF能正确诊断80%以上AIP病例[8]。此方法可操作性强,但需证实。应当注意的是大约10%胰腺癌病例伴有AIP样组织病理改变,IgG4免疫组织化学阳性细胞数可在每个高倍视野10个以上,但癌性腺体占主导。因此细胞学、FNA活检诊断AIP时应慎重,加强多学科讨论,以减少误诊胰腺癌的几率[9]。对实体癌行EUS-FNA失败的病例可试用EUS粗针穿刺检查。

二、术中快速冷冻切片诊断

  胰胆管癌恶性程度高,可手术切除率不足20%,5年总生存率在5%以下,术中快速冷冻切片辅助判断肿瘤可切除性、切缘状态、肿块性质等和决定是否进行根治切除,及是否进一步切除阳性切缘(R1),以达到最终切缘阴性,即R0切除。

  1、冷冻切片存在争议。新近报道冷冻切片对患者术后预后的影响有争议,即使冷冻切片阴性切缘患者的5年生存率也很低,60%~80%病例发生手术局部复发[9],提示冷冻切片可能存在很高的假阴性率。术中冷冻切片对胰胆管癌根治术的指导作用有限。Nelson等[10]报道冷冻切片诊断癌变的敏感度为83%,特异度为80%,仅为38%病例,冷冻切片对决策起到正确指导作用,而冷冻切片诊断错误的话对预后有显着影响。对于临床疑似癌变的病例,术中冷冻切片诊断的特异性为100%,敏感性为89畅7%。因此在这种情况,冷冻切片对于是否进行手术切除的决定还是有帮助的[11]。当冷冻切片发现胰颈部远端的切缘阳性,即R1切缘,外科医师常常进一步切除,直至切缘为阴性,即R0切缘。对此,Lad等[12]的研究结果是否定性的。他们系统研究382例胰胆管癌根治术,切缘冷冻切片阳性率为14%(53/382)。其中41例(77%)冷冻切片阳性切缘作了进一步冷冻切片检查,23例转为冷冻切片阴性,变为R0切除。多因子分析不良预后相关因素发现癌肿低分化,大肿块,阳性后腹膜切缘为独立的危险因素,而冷冻切片阳性胰颈部切缘和预后关系不显着,即便是最初冷冻切片阳性,但后续切除而至冷冻切片阴性的病例,患者预后和冷冻切片阳性切缘患者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这一发现被随后多中心1399例根治术切缘研究结果所证实[13]。因此,一方面标本采样、检查等过程必须标准化,以减少冷冻切片假阴性率,另一方面通过临床多学科团队讨论,提高病理医师预判水平,并使临床医师和患者充分了解冷冻切片的局限性是有必要的。

  2、规范性采样。如送检冷冻切片胰管或胆管切缘标本,我们建议外科医师少用或避免使用电刀,减少组织机械性损伤可能。如收到新鲜Whipple术根治标本,先用探针分别从胆总管切缘和胰腺导管切缘同时探入,从浆膜面剪开十二指肠和/或胃壁,再沿探针切开胆管和胰管,观察肿瘤和胰腺、胆管、肠管的关系(图1)。先后用不同染料依次把胰管、胆管切缘,胰腺前、后、颈部远端,后腹膜(肠系图1 Whipple根治标本,同时打开胆管和胰管,暴露肿块位置,判断其与胰管、胆管、肠壁、胰腺等的关系▲为肿瘤,其右侧依次为主胰管和胆总管膜上静脉沟),及内切缘着色,采样按外科医师要求做冷冻切片检查。冷冻切片报告之后,标本固定24~48h后再取材。

  3、冷冻切片诊断腺癌的主要依据为:(1)杂乱无章的生长方式;(2)靠近肌性血管的腺体;(3)脉管、神经或胰岛浸润;(4)不完全性癌腺体(流产性腺体);(5)细胞核大小不一程度超过4倍;(6)巨大核仁;(7)核分裂象,尤其是异常核分裂象;(8)管腔内有坏死碎片;(9)单个异型细胞浸润等[14]。

  4、胰、胆管癌切缘的冷冻切片诊断极具挑战性。因为累及的胆管多伴炎症、阻塞、术前支架放置反应等导致上皮细胞反应性不典型改变。此外,黏膜上皮下腺体和小导管常常很难与浸润性癌区分,这就要求病理医师区分开反应性增生、原位癌和浸润性癌[15]。我们通常是结合影像和细胞学,组织科内会诊,集中力量排除冷冻切片浸润性癌,必要时术中与外科医师电话交流,术中进行简单讨论。

三、术后手术标本规范化病理检查

  虽然近年来对胰胆管癌的认识有很快的发展,但对手术标本的规范检查、术语、切缘定义等均未统一,因而导致文献的报道结果大相径庭,交流困难。我们结合文献作了以下改进。

  1、标本采样方法。我们以往的做法是从以胰颈部远端切缘做纵向切开,依次向十二指肠方向做0畅5~1畅0cm大小切块,然后进行采样。这方法有不少缺点,不能完全评估肿块来源、切缘状态及与邻近脏器的关系。近年,英国和瑞典病理医师提倡从近端胆管切缘开始,沿十二指肠纵轴横向切片,然后检查每一切片进行采样。此方法虽然费时,但易操作、易采样,切片方向与CT或MRI断层方向相同,因而易于进行影像-病理相关研究。此外,可以很容易找到关键解剖结构,因而很方便准确地找到癌肿起源中心及紧邻脏器关系、淋巴结、切缘、切缘状态与癌肿的距离等[9,16],这也是我们目前所采用的方法。如肿块距离壶腹部较近,第一个蜡块应尽量包括胆管、胰管、肠壁、十二指肠乳头、胰腺及肿块,以帮助判断肿瘤起源。文献报道Whipple术后5年生存率,以起源于十二指肠的壶腹癌最佳,其后依次为起源于胰胆管的壶腹癌、远端胆管癌、胰腺导管腺癌[17],因此有必要区分肿瘤来源。

  2、手术切缘阳性的定义。一般认为在染色切缘上找到癌细胞,即为阳性切缘,也就是R1切除。现在认为这样定义胰胆管癌是不完全的。国际抗癌联盟(UICC)对R1的定义为“显微镜下残留癌变”。这包括阳性切缘、阳性淋巴结、脉管-神经转移、腹腔与远端转移等。可致局部区域和远程复发。因此R1切缘是由三大因素所决定:癌肿范围、癌肿位置、病理检查质量。根据报道,按标准化采样,R1阳性率可增加50%~70%,甚至更多。这不能说明手术质量低,而只是证明病理检查质量高。因为胰胆管癌和低分化癌的黏附性差,染色切缘上找不到癌细胞不能保证R0阴性切缘。有研究认为胰胆管癌切缘阴性范围应扩大到0畅15cm以内[18],但大多数专家采用阴性范围在0畅1cm以内,这与直肠癌阴性切缘标准相一致[9,16]。在实践中我们发现,因为胰胆管癌与低分化癌多呈浸润性生长伴有慢性炎症、纤维化、胰腺萎缩等改变而致巨检无法准确确定肿瘤边缘与实际大小。因此,对最重要的后腹膜切缘因当至少采取3个蜡块做镜检,以镜下最远的癌细胞浸润点作为确定癌肿大小的依据。此外,在报告中列出癌细胞至最近切缘之间的距离,以供临床参考。

  3、位于切缘上、肝脏、腹膜、大网膜上的结节均应在术中做冷冻切片检查,一旦发现癌变,则不能进行根治术。因为这类R2手术切除患者预后显着比R1患者要差。但肝脏结节冷冻切片诊断很难与胆管增生相区别。此外,常常在术后标本中发现这些癌变结节。我们则报告癌变累及,而非标本切缘阳性。因为R2手术切除的决定是由手术医师而不是病理医师来做的。

  4、累及手术区的癌主要分为:十二指肠癌、壶腹部肠型腺癌、壶腹部胰胆管型腺癌、远端胆总管癌和胰头导管癌。其他还有神经内分泌瘤、胰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胰腺泡细胞癌等。我们常规结合HE染色特点选用适当抗体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检查以作出最终准确诊断,以助临床进一步随访处理。目前实施胰胆管癌根治术是患者生存的唯一希望。病理医师应义不容辞地积极和影像、消化、外科及肿瘤专业同道竭诚合作。在术前,利用细胞病理学技术明确良/恶性、黏液/浆液性、低度/高度异型增生的区别;在术中,谨慎进行冷冻切片检查,组织科内会诊,尽量准确帮助手术医师决定手术方案;在术后,规范化检查处理根治术标本,正确报告各切缘状态,及与邻居脏器的关系,准确诊断癌和病理分期,以指导患者术后处理和愈后随访,提高患者术后生存率。

相关医生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