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甲状腺微小癌的现代观点 作者:关海霞 滕卫平



甲状腺微小癌(thyroid microcarcinoma)是内分泌系统的老话题。近年来由于检查手段的迅速更新和健康检查的频度增加,甲状腺微小癌的发现率明显增加,造成一定程度上的"恐癌症"流行;美国学者更是将甲状腺微小癌的增加形象地比喻为"海啸(tsunami)"。以下从甲状腺微小癌的流行病学、临床特征和治疗方式等方面,介绍该疾病诊治领域的相关进展。

一、甲状腺微小癌的患病率

所谓甲状腺微小癌,是指直径≤1.0 cm的甲状腺恶性肿瘤;鉴于绝大多数甲状腺癌为乳头状甲状腺癌,故甲状腺微小癌多指乳头状微小癌(papillary thyroid microcarcinoma, PTMC) 。Harach等总结了美国、日本、加拿大、波兰、芬兰和哥伦比亚等国家的尸检资料发现,生前未发现的甲状腺癌的患病率高达5.6%~35.6%,其中微小癌占到67%。Lee等于2014年发表的荟萃分析中也提到尸检中甲状腺癌的发现率为11.5%,且多数为1~3 mm的微小癌。这些研究一方面说明甲状腺微小癌是恶性程度相对较低的肿瘤,是人癌共存的典型实例;另一方面也揭示了甲状腺微小癌的高患病率。

近些年对SEER数据库的分析显示,甲状腺癌的患病率显著增加,并以甲状腺微小癌的增加为主,但是其死亡率并没有增加。结合Harach等和Lee等的报告,我们认为甲状腺微小癌在人群中的固有患病率即是很高的,只是以往受到健康意识、检查手段和检查频度的限制而没有显露出来。

二、甲状腺微小癌的临床特征

几篇临床综述和荟萃分析有助于我们认识甲状腺微小癌的临床特征。

2008年,Roti等纳入17篇文章、9 300余例甲状腺微小癌患者资料,得到下述临床特征:(1)女性患者比例为82.9%,远高于男性的17.1%;(2)乳头状甲状腺癌比例为65%~99%;高度恶性的病理类型(包括高细胞亚型)比例为0.8%;(3)诊断时15.0%的患者伴有淋巴结转移,0.37%的患者已出现远处转移。2012年,Pacini综述了6项甲状腺微小癌研究,证实超过20%的甲状腺微小癌为多灶性,确诊时平均11%出现腺外侵犯,28%存在淋巴结转移。2014年,Mehanna等的荟萃分析则比较了意外发现的微小癌与非意外发现的微小癌的临床差异,结果显示,意外发现的甲状腺微小癌癌灶更小、淋巴结转移风险更低。同年,另一篇综述发现超过半数的甲状腺微小癌患者存在BRAF基因突变,后者是与乳头状甲状腺癌发生、进展相关的基因突变之一。

不过,尽管部分甲状腺微小癌表现为高危病理亚型(如高细胞型等)、癌灶腺外侵犯、伴有淋巴结转移和远处转移等的临床特点,但总体而言,甲状腺微小癌长期预后良好。Roti等的荟萃分析显示,甲状腺微小癌在经过治疗后,随访期间局部复发率为2.4%,远处转移发生率为0.27%,癌症相关死亡率仅为0.34%。Hay等对Mayo Clinic的900例平均直径7 mm的甲状腺微小癌患者进行了甲状腺手术后平均17.2年的随访,结果显示20年和40年复发率分别为6%和8%,仅3例患者最终死于甲状腺癌。中国香港学者完成的一项回顾性研究纳入1964—2003年间的185例甲状腺微小癌和443例非微小癌患者,平均随访时间8.2年,生存曲线提示甲状腺微小癌的术后生存率显著高于非微小癌患者。

三、甲状腺微小癌的治疗方式

鉴于甲状腺微小癌的高发性和上述临床特征,我们应当看到,相当一部分甲状腺微小癌具有惰性进展的特点,对生存几乎不构成威胁。因此,如何对甲状腺微小癌进行"合理"的治疗,引起了学界和公众的关注和争论。

1.手术方式:

长时间以来,甲状腺全切/近全切除术是甲状腺癌的主流手术方式。但是,越来越多的研究提示,对于低危甲状腺癌(多数甲状腺微小癌属于低危甲状腺癌)而言,甲状腺切除范围一味扩大并未带来显著的临床预后获益。在Bilimoria等对美国国家癌症数据库1985—1998年间52 173例甲状腺癌患者的分析中,发现甲状腺全切术比腺叶切除术轻度改善甲状腺癌的复发和病死率,但该研究未排除影响预后的某些混杂因素(如腺外侵袭等)。随后,Adam等对同一数据库中1998—2006年进行甲状腺癌手术治疗的61 775例患者进行了分析,发现校正甲状腺癌临床病理特征后,甲状腺全切术与腺叶切除术对
相关医生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