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湿性舞蹈病

风湿性舞蹈病又称小舞蹈病(chorea minor)、Sydenham舞蹈病(Sydenham's chorea),1864年Thomas Sydenham首先描述。常发生于链球菌感染后,为急性风湿热的神经系统症状。病变主要影响大脑皮层、基底节及小脑,由锥体外系功能失调所致。临床表现为面、手和足快速舞蹈样不自主运动,伴肌张力降低,肌力减弱及精神症状为特征的疾病。本病多见于儿童和青少年。尤以5~15岁女性多见。青年期后发病率迅速下降,偶有成年妇女发病,主要为孕妇。脑炎、白喉、水痘、麻疹、百日咳等感染以及系统性红斑狼疮和一氧化碳中毒等偶可引起本病。西医学名

风湿性舞蹈病

英文名称

chorea minor

其他名称

小舞蹈病、Sydenham舞蹈病,

所属科室

内科 - 神经内科

主要病因

链球菌感染

疾病分类

舞蹈病(chorea)属锥体外系疾病,以舞蹈样不自主运动为特征。有风湿性舞蹈病(小舞蹈病)和遗传进行性舞蹈病等。风湿性舞蹈病(小舞蹈病)是舞蹈病的一种。

原因及发病机制

本病被认为是由A组β溶血型链球菌感染引起的自身免疫反应所致。部分患儿咽拭子培养A组溶血型链球菌阳性,血和脑脊液中可查到抗神经元抗体,该抗体与尾状核、丘脑底核及其他部位的神经元上的抗原结合。血清中的抗神经元抗体滴度随着舞蹈症的好转而降低,随着病情加重而升高。这些资料提示,机体针对链球菌感染的免疫应答反应中产生的抗体,与某种未知基底节神经元抗原存在交叉反应,引起免疫炎性反应而致病。

病理生理

病理改变主要为黑质、纹状体、丘脑底核、小脑齿状核及大脑皮质充血、水肿、炎性细胞浸润及神经细胞弥漫性变性,有的病例出现散在动脉炎、点状出血,有时脑组织可呈现栓塞性小梗死。软脑膜可有轻度炎性改变,血管周围有少量淋巴细胞浸润。90%尸解病例中发现有风湿性心脏病。

临床表现

1.多见于5-15岁,男女之比约为1:3。无季节、种族差异。病前常有上呼吸道感染、咽喉炎等A组β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史。大多数为亚急性起病,少数可急性起病。

2.舞蹈样症状 可以是全身性,也可以是一侧较重,主要累及面部和肢体远端。表现为挤眉、弄眼、撅嘴、吐舌、扮鬼脸,上肢各关节交替伸屈、内收,下肢步态颠簸;精神紧张时加重,睡眠时消失。患儿可能会用有意识地主动运动去掩盖不自主运动。不自主舞蹈样动作可干扰随意运动,导致步态笨拙、持物跌落、动作不稳、暴发性言语。舞蹈症常在发病2-4周内加重,3-6个月内自发缓解。约20%的患儿会复发,通常在2年内。少数在初次发病十年后再次出现轻微的舞蹈症。

3.肌张力低下和肌无力 可有明显的肌张力减低和肌无力。当患儿举臂过头时,手掌旋前(旋前肌征)。检查者请患儿紧握检查者的第二、三手指时能感到患儿手的紧握程度不恒定,时紧时松,称为挤奶妇手法(milkmaid grip)或盈亏征(wax-waning sign)。有时肌无力可以是本病的突出征象,以致患儿在急性期不得不卧床。

4.精神障碍 患儿常伴某些精神症状,如焦虑、抑郁、情绪不稳、激惹、注意力下降、偏执-强迫行为等。有时精神症状先于舞蹈症出现。

5.其他 约1/3患儿可伴其他急性风湿热表现,如低热、关节炎、心瓣膜炎、风湿结节等。

诊断及鉴别诊断

辅助检查

1.血清学检查:白细胞增多,血沉加快,C反应蛋白效价升高,抗链球菌溶血素"O”滴度增加。由于本病多发生在链球菌感染后2-3个月,甚至6-8个月,故不少患儿发生舞蹈样动作时链球菌检查常为阴性。免疫功能检查:IgG、IgM、IgA可增高;

2.咽拭子培养:可检出A组溶血性链球菌。

3.脑电图:为轻度弥漫性慢活动,无特异性。

4.影像学检查:多数患儿的头颅CT显示尾状核区低密度灶及水肿,MRI显示尾状核、壳核、苍白球增大,T2加权像信号增强,随临床好转而消退。PET显示纹状体高代谢改变。

诊断

主要依据儿童或青少年起病、有风湿热或链球菌感染史、亚急性或急性起病的舞蹈症,伴肌张力低下、肌无力和(或)精神症状应考虑本病。合并其他风湿热表现及自限性病程可进一步支持诊断。

鉴别诊断

对无风湿热或链球菌感染史、单独出现的风湿性舞蹈病(小舞蹈病)须与其他原因引起的舞蹈症鉴别,如少年型亨廷顿病、神经棘红细胞增多症、肝豆状核变性、及各种原因(药物、感染、脑缺氧、核黄疸)引起的症状性舞蹈病。还需与其他疾病的类似症状,如抽动症、扭转痉挛鉴别。与其他病因舞蹈病及类似症状疾病鉴别要点:

1.习惯性痉挛也称习惯性动作,多见于儿童,无风湿病典型症状。特点是动作刻板式重复,局限于同一个肌肉或肌群,无肌力、肌张力异常及共济失调等。

2.先天性舞蹈病舞蹈样动作可作为脑瘫的一种表现形式,多在2岁前发病,较小舞蹈病早,常伴智能障碍、震颤和痉挛性瘫痪等。

3.抽动秽语综合征(Tourette syndrome) 见于儿童,表现快速、刻板的反复不规则多发性肌肉抽动,常累及头面部、颈肌群和咽喉肌,还有发怪声或吐脏话。

www.yihu.com舞蹈病多见于中年以上,除舞蹈动作,常有遗传史和痴呆,少数儿童期发病者多伴肌强直。

5.扭转痉挛常见于儿童期,有时扭转痉挛动作较快速可误认为舞蹈样运动。儿童期扭转痉挛常持续存在,无自限性,肢体扭动时肌张力增高,停止时正常。

6.肝豆状核变性:有家族遗传史,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多在青少年时起病,起病缓慢,进行性加重虽也可表现有舞蹈样不自主动作,往往伴有震颤,肌张力增高。角膜K—F环阳性以及血清铜蓝蛋白、血清铜均降低,尿铜增高,青霉胺治疗有效等可资鉴别。

疾病治疗

运动症状的治疗

对舞蹈症状可用地西泮5mg,硝西泮7.5mg,或丁苯那嗪(tetrabenazine)25mg,每口2-3次曰服;氯丙嗪12.5-25mg,每日2-3次;亦可用氟哌啶醇0.5-lmg,每日2-3次。后两种药物易诱发锥体外系不良反应,需注意观察,一旦发生,需减少剂量。

精神症状的治疗

对症治疗。

抗感染治疗

在确诊本病后,无论病症轻重,均需应用抗链球菌治疗,目的在于最大限度地防止或减少小舞蹈病复发及避免心肌炎、心瓣膜病的发生。一般应用青霉素80万U肌注,2次/日,l-2周为一疗程。以后可给予长效青霉素120万U肌注,每月1次。如果不能使用青霉素,可改用其他链球菌敏感的抗生素,如头孢类。

免疫疗法

患儿患病期间体内有抗神经元抗体,故目前仍然认为尽早采用免疫治疗。可应用糖皮质激素,用血浆置换、免疫球蛋白静脉注射治疗本病,可缩短病程、减轻症状。

疾病预后

本病为自限性,即使不经治疗,3-6个月后也可自行缓解;适当治疗可缩短病程。约1/4患儿可复发。

疾病预防

由于本病发病与链球菌感染后引发的自身免疫反应有关,因此积极锻炼身体,增强易患群体健康体质提高免疫力,可减少或消除链球菌在中小学及高中等易患人群的感染,从而减少小舞蹈病的发病率,对如果出现咽喉部或皮肤链球菌感染者应积极给予抗感染治疗。

疾病护理

急性期应注意卧床休息,生活规律,保证充足睡眠,保持心情舒畅。选择清淡饮食、避免食用辛辣、煎炸、油腻食物。服用糖皮质激素期间尽量少吃海鲜、牛羊肉等。有精神症状时需要家人陪护,防止意外事故发生。

相关医生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