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月经周期中有卵泡发育及排卵,但黄体期孕激素分泌不足或黄体过早衰退导致子宫内膜分泌反应不良和黄体期缩短。

治疗

"1、促进卵泡发育:针对其发生原因,促进卵泡发育和排卵。 ①卵泡期使用低剂量雌激素:小剂量雌激素能协同FSH促进优势卵泡发育,可于月经第5日起每日服妊马雌酮0.625mg或17β雌二醇1mg,连续5~7天。 ②氯米芬:可通过与内源性雌激素受体竞争性结合而促使垂体释放FSH和LH,达到促进卵泡发育的目的。可在月经第5日开始口服氯米芬50mg,每日1次,共5天。 2、促进LH峰形成:在监测到卵泡成熟时,使用绒促性素5000~10000U一次或分两次肌注,以加强月经中期LH排卵峰,达到不使黄体过早衰退和提高其分泌孕酮的功能。 3、黄体功能刺激疗法:在基础体温上升后开始,隔日肌注HCG1000~2000U,共5次,可以使血浆孕酮明显上升,延长黄体期。4、黄体功能替代疗法:一般选用天然黄体酮制剂,自排卵后开始每日肌内注射黄体酮10mg,共10~14天,以补充黄体分泌孕酮的不足。 5、黄体功能不足合并高催乳素血症的治疗:使用溴隐亭每日2.5~5.0mg,可以使催乳素水平下降,并促进垂体分泌促性腺激素及增加卵巢雌、孕激素分泌,从而改善黄体功能。"

临床表现

一般表现为月经周期缩短。有时虽在正常范围内但卵泡期延长,黄体期缩短,一直患者不易受孕或孕早期流产。

病因

  黄体功能不足病因概要:

  黄体功能不足的病因主要分为4大方面:卵泡期失调,可导致以后形成的黄体功能异常;黄体期失调,与排卵前的LH峰和黄体期的LH持续分泌有关;早孕期失调,晚期黄体期随着LH和PG等局部因素的变化;子宫内膜因素。


  黄体功能不足详细解析:

  黄体功能不足的发病机制不仅因黄体期异常所致,尚可因卵泡期异常引起。

  1.卵泡期失调

  在卵泡生成过程中,某些失调可导致以后形成的黄体功能异常。曾发现在早期卵泡期和中期卵泡期FSH水平较低会导致黄体功能不足。在月经期注射GnRH-A导致卵泡期FSH低值,继而黄体期短,且黄体期孕酮水平低值。此实验证实了卵泡期FSH降低影响卵泡发育,继而对黄体功能的影响。但上述的FSH低值与正常对照组的FSH值之间有重叠。认为FSH低值影响颗粒细胞增生和功能,且不能诱导卵泡上生成足够的LH受体。

  卵泡期LH分泌的脉冲频率改变可导致黄体功能不足,LH频率增加或减少均会影响黄体功能。有作者指出LH频率增加常发生于年龄较大的不育症者,而LH频率减少常见于年轻者、运动员和营养失常者,LH脉冲异常可能因下丘脑或下丘脑以上的中枢功能失常。

  排卵期FSH和LH峰状分泌失常也是导致黄体功能不足的因素,据Strolh对7个周期黄体期短的FSH和LH的研究发现排卵期时FSH和LH的峰状分泌在生理范围,但FSH/LH的比值较正常低,提示此比值低与黄体功能不足的关系。

  PRL的高低影响LH脉冲的频率和幅度,临床上可见PRL过高或甲状腺功能减退时常伴有黄体功能不足,而药物引起PRL低下时也见黄体期孕酮值降低。有报道在围排卵期和黄体期出现暂时性的PRL升高(有时在睡眠时升高)均会抑制黄体功能。推测其作用系PRL影响下丘脑中多巴胺能和阿片类物质的分泌,改变了GnRH的脉冲分泌。

  卵巢局部因素亦影响卵泡正常发育。曾发现早、中卵泡期抑制素水平低则常有黄体功能不足,此可能是颗粒细胞对FSH反应不良,而导致抑制素分泌减少。尚发现排卵前优势卵泡较小者亦常伴有黄体功能不足,有报道卵泡期长(> 20天)时,虽有排卵,但黄体功能不足的概率较高。在无β-脂蛋白血症时,因LDL-胆固醇缺乏,影响卵巢中类固醇激素的合成,也可导致黄体功能不足。

  2.黄体期失调

  黄体的形成和黄体合成、分泌孕酮的功能与排卵前的LH峰和黄体期的LH持续分泌有关,实验证实在黄体期的中期用GnRH拮抗剂后孕酮突然降低,若加HCG则孕酮可回升。尚发现黄体功能不足时LH排卵峰和中、晚期黄体期的LH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正常黄体期LH脉冲分泌的特点是频率低、幅度高,当黄体期LH脉冲分泌的频率或幅度异常时,都会影响黄体功能。

  近年发现运动量过大和体重过轻均易发生黄体功能不足。强烈运动者常有黄体功能不足,且LH脉冲频率低,而慢跑锻炼者却无此现象。突然的强烈运动会影响卵泡生成,继而影响黄体功能,孕酮的合成减少。

  体重过轻会导致黄体功能不足,甚至闭经。尚发现以素食为主,低热量(每天4184kJ)时体重虽未降,但LH脉冲频率降低,黄体功能不足。

  在早、中期黄体期以大黄体细胞为主,分泌的孕酮2倍于小黄体细胞。在中、晚期黄体期大黄体细胞对LH反应日渐变差,此时的孕酮主要由小黄体细胞分泌,故大黄体细胞缺陷则导致早、中期黄体功能不足,而晚期黄体功能不足系小黄体细胞功能缺陷。有报道认为早、中期黄体期孕酮分泌不足,主要影响子宫内膜腺体;晚期黄体期孕酮分泌不足时主要影响子宫内膜的间质。

  虽黄体的主要功能足分泌孕酮使内膜成熟,但黄体分泌的雌激素具协同作用,若中期黄体期时雌、孕激素的比值升高或下降均影响子宫内膜,此事实已在IVF(体外授精)中被证实。在猕猴的实验中亦发现不同雌、孕激素的配比对子宫内膜的影响。

  3.早孕期失调

  晚期黄体期随着LH和PG等局部因素的变化,黄体溶解,月经来潮。若受孕、胚胎种植,则LH的促黄体作用由HCG所取代,HCG使处于衰退过程的黄体功能再度兴起。若因黄体功能不足。子宫内膜准备不良,或受孕后HCG的生物活性下降和分泌模式改变,则可导致孕酮分泌不足而引起早期流产。因晚期黄体中,孕酮主要由小黄体细胞分泌,若小黄体细胞缺陷亦可为孕酮分泌不足的原因。

  4.子宫内膜因素

  近年的研究发现表皮生长因子、胰岛素样生长因子和它们的结合蛋白(IGFBPs)和子宫内膜中的多肽类均影响子宫内膜的生长和分化。因此当上述因子失常时必然影响子宫内膜在黄体期的生长和分化。子宫内膜的性激素受体缺陷,导致孕激素在子宫内膜中不能起相应的生物效应,故虽孕激素水平正常但子宫内膜组织像落后于应有的组织学特征。促性腺激素受体与腺苷酸环化酶连接需通过鸟嘌呤核苷酸结合蛋白(G蛋白)激活腺苷酸环化酶产生第二信使。因此G蛋白缺乏会导致黄体功能不足。有作者将黄体功能不足分为孕激素不足和子宫内膜接受功能不良。将内膜因素者称为假性黄体功能小足。

  目前认为黄体功能不足是因为分娩后、绝经前或其他因素,引起下丘脑-垂体-卵巢的神经内分泌调节功能紊乱,导致:①卵泡期FSH分泌不足,使卵泡发育缓慢或不健全,雌激素分泌减少;②由于雌激素分泌不足,虽然LH排卵前达到高峰,但峰值不高,所形成的黄体发育不全,孕激素分泌减少;③LH/FSH比值异常,可造成性腺轴功能紊乱,使卵泡发育不良及黄体发育不全,或黄体维持时间短。以致子宫内膜分泌反应不足。

诊断

根据月经周期缩短、不孕或早孕时流产,妇科检查无引起功血的生殖器官器质性病变;基础体温双相型,但高温相小于11日;子宫内膜活检显示分泌反应至少落后2日,可作出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