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什么是拉沙热?

  拉沙热(Lassa fever)为主要发生于西非洲几个国家的急性传染病,病原已确认为拉沙热病毒。首例患者发生于1969年在尼日利亚东北部的拉沙镇教会医院工作的1名美国护士,很快传染给她的两位同事,其中2例死亡,并从她们血中分离出病毒。临床特征有高热、全身肌肉和关节痛、咽峡炎、口腔溃疡、出血倾向和皮疹,心、肺、肝、肾等多种脏器可受到损害。在1970~1974年4次流行中的100例住院患者,病死率为36%-67%,21名医务人员感染后10例北亡,因而引起了全世界医学界的极大关注。

治疗

  1.抗病毒治疗 在实验猴证明利巴韦林有抗拉沙热病毒作用后,McCormick等进行了临床治疗研究。在AST≥150IU/L病期6日内患者静脉注射利巴韦林10日,病死率从未用利巴韦林者的55%下降到5%。另一组高危患者病毒水平≥103TCID50/ml,治疗者病死率为9%,来治疗者为76%。病期7、8 日才开始治疗者病死率分别为26%和47%。所以应尽早进行利巴韦林治疗。剂量每日20~30mg/kg,分3次静脉给予,连用10日,副作用主要有溶血性贫血,应密切观察血红蛋白及红细胞,适当调整剂量。

  2.免疫血浆治疗 由于拉沙热病毒血症长选20日左右,中和抗体产生得晚且水平低,难以达到有效抗病毒水平,故疗效欠可靠。

  3.一般及对症治疗

  (1)隔离:由于患者具有一定的传染性,故应给予相应的隔离,20世纪70年代西非的尼日利亚和塞拉利昂,连续多次发生医院内感染的暴发流行,使不少医务人员受染死亡。造成了极大的恐惧。80年代数家医院进行了前略性研究.发现院内感染并无原来表现的那样严重。患者应收入单间病房,由于血液中含病毒量较大且持续时间较长,故医、护,技人员接触患者血标本时最好戴手套,穿隔离衣,严防直接接触血及其他分泌物和排泄物;戴口罩可防气溶腔羟呼吸道而传染。病人的分泌物、排泄物应予以消毒。数家医院采用这些措施后,医院的工作人员中无继发病例。

  (2)一般及支持疗法:应卧床休息.保证其必需的热量,液体及电解质和酸碱平衡。重症者可输少量新鲜血或血浆、白蛋白等。

  (3)对症处理:体温在39℃以上时可用物理退热.亦可用药物适当降温。由于患者血小板功能异常,应避免使用阿司匹林,以免增加出血的可能。血容量减少,血压下降甚至休克的患者,应快速补充血容量,纠正酸中毒,密切注意观察心、肺、肾等主要脏器功能状态,防止并及时诊治相关功能的紊乱。

临床表现

  潜伏期7~20日。

  从流行地区,以及患者周围接触者检查发现,有些人血中具有近期感染的抗体。但无临床表现,故可肯定有隐性感染存在。例如McCormick等做的前瞻性研究中发现,息病者仅为抗体阳性者中的9%~26%。

  据Mccormick等在塞拉利昂进行前睹性研究。对44l例住院患者进行了系统观察和随访追踪.结果显示,患者均有发热,常达40℃左右,多呈稽留型,伴全身不适,疲乏、衰弱感、肌肉和大关节疼痛。病期第3、4日时2/3的患者出现干咳,伴胸骨后或上腹部疼痛,可呈尖锐性或烧灼样疼痛,向前弯身可加重。第4、5日时绝大多数病人出现头痛,前额部比颞侧更明显.同时出现明显的咽痛,下咽时加重,致使患者口水外流而不撼下咽。此时患者可有中、下腹部痉挛性疼痛,伴恶心、呕吐及腹泻,重病人到病期6~8日时已因衰弱而卧床不起。检查可见患者急性重病容,焦虑状,1/3可有结膜炎,伴结膜出血。70%有渗出性咽蛱炎.咽峡部、扁桃体弥漫性充血、水肿,偶有出血点,半数以上有分泌物,可呈白色或黄色斑点、斑片粘连在扁桃体上,不易抹去,偶有溃疡形成。重症者可有牙龈和鼻出血。面、颈及上胸部皮肤榭红、水肿。约20%的患者出现间质性肺炎,可听到细小干啰音。部分尚可闻胸膜摩擦音,胸腔可出现謦液。退热期有的患者出现心包摩擦音及心包渗液亦可有充血性心力衰竭。半数患者出现全腹痛,但检查除肠鸣音活跃外,无其他异常体征。病情更严重者于病期6—10日时由于咽部高度水肿而呼吸困难呈喘鸣状,可呈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出现缺氧性青紫。血压下降,休克。但四肢皮肤仍潮湿。尿量减少甚至无尿,部分患者可出现耳鸣,耳聋、神志不清、昏迷、全身抽搐或震颤。死亡者多在病期第2周。作者还分析出,稽留型高热、剧烈的咽痛,呕吐伴有黏腰出血等症状为预后不良的象征:轻症患者则多于病期10日开始恢复,热退、头痛、咽痛、胸痛等缓解。但头晕、咳嗽则晚2~3日好转,疲乏无力感则需更长的时间逐渐消失。

病因

  【病原学】

  拉抄病毒(lassa virus)为沙粒病毒科中一成员,具有沙粒病毒的共同特点。病毒直径为70一150nm,基因组亦由2个单负链RNA(L RNA、S RNA)组成,有包膜,上有刺状突起,病毒内有20—25nm浓密的核糖体颗粒,大部来自宿主细胞。可在绿猴肾传代细胞Vero细胞中生长繁殖,组织培养4—7日后可分离到病毒,拉沙病毒主要感染啃齿类动物中的鼠类,现已知它的主要宿主为多乳鼠类(Mastomys natalensis)。

  【流行病学】

  1.传染源 主要为受染的Mastomys natalensis鼠。受染后可长期携带病毒,从粪、尿、唾液、鼻咽部分泌物中排出病毒。这种鼠生活在西非的平原及森林地带,但亦可活动在居民生活环境中、住宅周围、建筑物内。甚至于居室内。从住家处捕捉到的老鼠病毒感染率有的报告可高过80%。其排泄物和分泌物可污染食物、水源、用具、尘土和环境,成为人类感染本病毒的主要传染源。其次为病人。患者的血液中可分离到病毒,病毒血症可持续长达20多日,尿中排病毒可达32日,唾液及咽峡部分泌物中亦可分离到病毒,故病人亦可成为传染源,他们的血液、尿和分泌物及炎性渗出物对实验室工作人员和医护人员有传染的危险,曾数次引起医院内感染的暴发流行。

  2.传播途径 人直接或间接接触被鼠的粪、尿及其他分泌物污染的物品,或进食被污染的食物和水,亦可经呼吸道吸入被污染的坐土、气溶胶等而感染,密切接触重症患者,输注患者的血液,注射器、输液器以及手术器械消毒不彻底,医护人员皮肤有损伤者易引起人-人的传染。

  3.易感人群 人群普遍易感,无年龄、性别及职业等差别。感染后可获特异性抗体,但有人可再次受染,表现为血清抗体滴度在原来水平上出现更明显的升高。其原因可能由于原来的抗体保护力不强.也可能由于再次感染的病毒抗原性与前次感染者不同所致.因已证明从塞拉利昂、利比里亚和尼日利亚分离到的病毒之间有所不同。

  4.流行情况及特征 拉沙热主要流行于西非的尼日利亚、利比里亚和塞拉利昂等地区,从津巴布韦、莫桑比克、几内亚、中非共和国也分离到了拉沙病毒。尼日利亚部分人群调查,拉沙热抗体阳性率为21.3%(357/1677)。NcCormich等在塞拉利昂的4个不同的村庄进行调查的结果。居民的抗体阳性率分别为19%、37%、31%和15%,抗体阳性者中疾病的发生率分别为26%、10%、20%和9%。死亡者为感染者中的1%~2%。敏感人群中每年有5%一22%抗体阳转。据此推算,西非地区每年可有30万左右的新病例.如不及早治疗,可有5000例死亡,所以本病成为西非地区一种重要的传染病,而且也是引起死亡的重要原因。本病的流行无明显的季节性,全年均可发生,多雨期似较多发,亦无年龄、性别的明显差别。社区发生的病例多呈散发流行表现,偶有一个家庭出现2—3例患者的报道。暴发流行则主要发生在医院,住院的重症患者引起其他住院患者以及关护他们的医生、护士及其他密切接触者继发感染。拉沙热可通过人员来往,特别是旅游向其他地区传播:欧洲、加拿大、以色列、日本和美国已有这样的病例报道。1976年有一位和平志愿工作者从非洲乘飞机回到华盛顿后出现了拉沙热。1989年已移居美国11年的一位黑人工程师,回尼日利亚为其死于拉沙热的母亲选葬返回芝加哥后出现了重症拉沙热,由于未能及时诊断,来不及进行特效治疗而死亡。

  【发病机制和病理】

  病毒通过呼吸道、消化道或皮肤黏膜进入人体后.可进入单核巨噬细胞和内皮细胞中,进行生长和复制而不引起细胞损伤。有实验认为也不刺激TNF-α、IL-B的表达。对炎症促进因子cxc有抑制作用,可能为本病患者缺少明显的炎症反应的原因。由于其受体α-DG广泛存在于各组织中,故拉沙病毒可侵犯多种器官和组织,引起多脏器功能衰竭而死亡。如同质性肺炎和肺水肿,心肌炎,肝细胞坏死,脾坏死,肾小管损伤,间质性肾炎,胸、腹水等。中枢神经中很少能分离出病毒.或仅有低水平的病毒。Guuther等从一发热、定向力障碍并有抽搐的尼日利亚患者的脑脊液中分离出拉沙热病毒,血中未检出,从3,5kb小RNA段测序得知,与原型病毒有20%一24.6%的不同,提示有部分毒株可侵犯中枢神经系统。此外,可有俏化道出血、休克、神经元受损等表现。病毒持续高水平的复制最终可能导致全身性炎症综合征,INF一γ和TNF一α升高常呈死亡的先兆。

诊断

  【实验室检查】

  1.血象 外周血白细胞正常或稍减低,分类亦正常。由于脱水血细胞容积可增高。患者多有轻度贫血表现,血红蛋白可减低到100g/L。

  2.尿检查 尿蛋白阳性.可有多少不等的红细胞,有时甚至可呈血尿。

  3.生化检查 肾功能可不正常,尿素氮(BuN)多呈中度增高。肝功能可明显异常,ALT、AST、ALP、GGT均可增高。AST常较ALT增高的更为明显,提示除肝脏而外,还有心肌及全身其他肌肉受损的影响。临床观察还证盟,AST水平≥150IU/L为预后不好的指标之一。Holmes等报道,1例死亡的拉沙热患者,ALT曾高达3450IU/L,AST 11 520IU/L,LDH 11 27OIU/L。

  4.凝血功能检查 血小板计数无明显的减少,但体外的凝聚功能明显减低(实验猴的结果).而且其他凝血因子亦未见明显异常。

  5.血清免疫学检查 据Jahrling等对几例住院患者系列血清标本进行检测的结果显示,患者入院时(多为病期4、5 日),血中抗原即可检出,随着病毒含量的增多抗原滴度也增高,其后逐渐减少.到病期13日时测不出。病期8—9日时,用ELISA法检测,IgM抗体出现阳性,第16日时IgG抗体阳转。许多患者尽管IgM和IgG抗体己出现,但血中病毒仍存在,最初多用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IgM和IgG抗体,其后采用ELISA法检查更为简便和敏感。

  6.病毒核酸检测 Demby等试用逆转录多聚酶链反应(RT—PCR)检测患者标率中的RNA并与病毒组织培养进行比较,结果显示,29个病毒培养阳性者和32个阴性者RT-PCR的结果与之完全一致,129名健康人全部阴性。含有其他几种沙粒病毒(Mnpeia、LCMV、Tacaribe和Pichindc)的标本亦全阴性。患者入院时RT-PCR的阳性率为79%,间接免疫荧光抗体21%阳性。住院3日时,PCR的阳性率为100%,荧光抗体为52%,说明PCR法更敏感,特异性也好,早期诊断的意义更大。补体结合抗体迟至病期18日才阳转,不能用于早期诊断。

  7.病毒培养 组织培养多用绿猴肾传代细胞Vero进行。病期14日以内的血液、口咽含漱液、胸腔渗浦、尿液等均可作为病毒培养标本,血培养阳性率最高。培养的结果须在4~7日后才能检出病毒。

  【诊断和鉴别诊断】

  1.诊断 在流行地区凡遇到发热、咽痛、呕吐、尿蛋白阳性的患者即应考虑到拉沙热的可能。非流行地区遇有类似患者,应详细了解近20日有无到非洲旅行的历史.有无与类似患者密切接触的历史,特别是医、护、实验室的工作人员等应高度警惕由流行地区感染而到别处发病的可能;患者可有持续性的发热.一般抗生素、扰疟疾药物治疗无效,出现头痛,全身肌肉、关节疼痛.渗出性咽峡炎,胸痛、咳嗽.胸膜炎等呼吸道症状,厌食、恶心、呕吐、腹泻等消化道症状.血白细胞正常、尿蛋白阳性、肾功能受损以及肝功能异常等,都是拉抄热患者常出现的异常症状。确诊可用间接免疫荧光法,或ELISA法查特异性IgM抗体,有条件者应用ELISA法检测血清中的拉沙热病毒抗原,或用RT-PCR法(5小时即可出结果)检测病毒RNA。检测抗原和病毒核酸具有早期诊断价值.为早期治疗、改善预后提供依据。

  2,鉴别诊断 拉沙热流行的西非地区,同时存在着许多其他急性发热的传染病,如疟疾、伤寒、黄热病、结核病等。这几种病外周血白细胞均不增高或轻度减低。疟疾是每个发热的患者均应考虑的病,血涂片寻找疟原虫可协助诊断.应用当地敏感的抗疟药可较快见效。一般疟疾患者亦不伴有咽峡炎等呼吸道症状。伤寒起病稍缓,可伴有明显的消化道症状,亦可并发呼吸道感染症状。但一般不会有面、颈部潮红,结膜充血、出血,渗出性咽峡炎等表现,血培养及肥达反应可协助诊断,氟喹诺酮类药物治疗有救。结核病近年来发病率又有所上升,严重感染如粟粒型肺结核可以持续高热、咳嗽、全身中毒症状明显,至今缺少快速的特异性病原学诊断方法,须在病期2周后,胸片才能显示出粟粒样病变。在不能除外本病可能时,可尽早用链霉素等抗结核菌药,可改善预后。此外尚应注意和流感、肺炎及胃肠炎等相鉴别。

  【并发症和后遗症】

  有人报道患者中有17%发生黏膜出血并发症,除有鼻出血外。尚有呕血、便血、尿血及阴道出血,少数人可有多处出血。有人统计53例有出血并发症者中20例死亡,故认为出血系预后不良的指标之一。部分患者在疾病后期(病期2周时)发生第8对颅神经损害引起的耳聋.可为单侧性,也可为双侧性。程度可为中度到重度丧失对高音频的听力。恢复期听力可有部分好转,但多为不可逆的后遗症。孕妇感染拉沙热后容易发生流产和阴道出血,死亡者亦较其他患者多。

推荐科室

  • 暂无推荐科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