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什么是颈内动脉海绵窦瘘?

  颈内动脉海绵窦瘘(carotid—cavernous fistula)又名搏动性突眼,是一对位于蝶鞍两旁的较大静脉腔隙,任何原因造成的该窦内颈内动脉破裂所致的病变称为颈内动脉海绵窦瘘,与海绵窦沟通的动静脉瘘引起眼静脉迂曲怒张、眼球突出搏动、颅内杂音等一系列的循环紊乱的病理状态。

治疗

  颈内动脉海绵窦瘘的治疗概要:

  颈内动脉海绵窦瘘治疗以手术为主。治疗原则为阻塞瘘口或减少瘘口的血流,同时不阻断供血动脉。部分或完全阻断进入瘘孔的患侧颈内动脉血流。闭塞瘘口,保持颈内动脉通畅。


  颈内动脉海绵窦瘘的详细治疗:

  颈内动脉海绵窦瘘的治疗:

  CCF自愈的可能性极小,所以治疗以手术为主。治疗原则为阻塞瘘口或减少瘘口的血流,同时不阻断供血动脉。常用方法如下。

  (一)部分或完全阻断进入瘘孔的患侧颈内动脉血流

  少部分病人在用颈内动脉压迫试验(Matas试验)评定患侧颈动脉结扎术的耐受性时,可达到好转甚至获得痊愈。

  1.颅外结扎患者颈总或颈内动脉。

  2.颅外与颅内患侧颈内动脉结扎术,即痿孔孤立术。

  以上手术要做以下术前准备:

  (1)压颈试验:经循序渐进训练压迫颈总动脉,确实能耐受完全阻断颈总动脉血流30分钟(即患者颢浅动脉搏动消失),不出现症状。

  (2)对侧颈总动脉造影,压迫患侧颈总动脉时,证实患侧大脑前及大脑中动脉亦充盈。

  (3)局麻下先试结扎颈总动脉,观察30分钟,无症状,则确实行结扎。若出现偏瘫应立刻拆除结扎线,拆前先切开结扎上方的动脉壁,冲出动脉血栓后缝合。若结扎动脉效果不明显,1~2周后开颅结扎颈内动脉床突上段及眼动脉。

  以上方法较简单,但效果不可靠,还可能引起脑缺血。

  (二)闭塞瘘口,保持颈内动脉通畅

  1.介入放射法:行可脱落气囊栓塞术为目前常用的治疗方法,应用Seldinger技术在左股动脉置放导管鞘,然后在电视或荧光增强屏监视下将末端带有可脱性球囊微导管(如Magic微导管)通过导管鞘送入颈内动脉直至球囊完全堵塞瘘孔,此时以混合液栓塞剂置换球囊内的造影剂,根据临床表现以及再次造影证实颈内动脉通畅,而瘘孔完全阻塞后,将球囊解脱,则手术完成。

  2.海绵窦铜丝栓塞术;经眼静脉插入铜丝或开颅直视下向海绵窦内插入多根细铜丝,连接直流电电凝后,拔除眼静脉内的铜丝,而颅内的铜丝,靠海绵窦壁剪断。

  3.开颅经海绵窦颈内动脉修补术:在上述方法效果不佳时,可采取本法,但手术相当复杂。

临床表现

  颈内动脉海绵窦瘘的临床表现:

  1.搏动性突眼:眼球突出于病侧多见,而双侧者约为10%。伴有与动脉跳动一致的搏动,手摸眼内眦或前额部的扩张静脉可感到震颤。在眼球及预部听诊可闻杂音。两者与脉搏一致,杂音显著者可使病人失眠。加压颈总动脉杂音减轻或消失。

  2.球结膜血管怒张、高度水肿。

  3.眼球外肌瘫痪:第Ⅲ、Ⅳ、Ⅵ脑神经麻痹引起眼球固定。

  4.视力障碍;由于视网膜水肿,眼静脉压增高,枧盘水肿、萎缩以及眼球高度凸出、角膜混浊所致,轻者视力减退,重者失明。

  5.其他:由于动静脉沟通。病侧半球供血不全可引起头痛,也可出现前额部麻木等。

病因

  颈内动脉海绵窦瘘的病因:

  CCF分为外伤性和自发性两种。外伤性CCF主要由颅脑损伤所致,尤其多见于颅底骨折和经面颅(如眼眶等)插入异物损伤,占全部CCF的80%;自发性CCF则多为动脉瘤破裂后形成的病变,其他原因尚有感染、动脉硬化和血管壁结构不良,约占20%。海绵窦内有颈内动脉,第Ⅲ、Ⅳ、Ⅵ脑神经及第Ⅴ脑神经的第一支通过。它接受来自眼静脉及大脑中静脉、脑膜中静脉经蝶顶窦回流的静脉血。当颈内动脉海绵窦内段因损伤有裂孔时,压力高的动脉血注入海绵窦导致海绵窦内压力增高,静脉回流障碍,而出现相应症状

  病理:

  随着颈内动脉的破裂,动脉血液直接进入海绵窦,导致窦内压力增高,使得动脉血直接进入静脉,从而导致与海绵窦相通的各静脉的代偿性怒张,临床上也出现相应的症状和体征。

诊断

  颈内动脉海绵窦瘘的诊断:

  一、检查与诊断

  CCF临床表现较多,但根本取决于瘘口的大小、动脉血流动的方向、是单侧还是双侧病变,如向前则以眼部症状为主,向后则表现为脑部缺血症状,主要表现如下:

  1.颅内杂音和震颤:为大多数病人就诊的原因,压迫患侧颈内动脉可使杂音明显减弱或消失。

  2.搏动性突眼:为患者就诊的主要原因之一,常诉眼球向前突出并有与脉搏一致的眼球跳动。

  3.头痛:早期可出现头痛。

  4.视力和眼球运动障碍:主要为缺血和压迫所致。

  5.颅内出血及鼻出血:怒张静脉破裂出血,后果常较严重。

  二、诊断标准

  1.外伤病史。

  2.搏动性突眼、震颤及杂音。

  3.CTA、MRA或DSA证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