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什么是隐球菌性脑膜炎?

  隐球菌性脑膜炎是由新型隐球菌感染脑膜和脑实质所致的中枢神经系统的亚急性或慢性炎性疾病,为神经系统条件性致病真菌感染。

治疗

  隐球菌性脑膜炎的治疗概要:

  隐球菌性脑膜炎需联合用药和多途径给药。脱水降颅压、止痛为最主要的对症治疗。维生素B族可助长隐球菌繁殖,治疗期间应禁用。


  隐球菌性脑膜炎的详细治疗:

  治疗:

  1.抗真茵治疗

  需联合用药和多途径给药,当临床症状消失和脑脊液检查正常后,仍需连续3次检测脑脊液无菌才可考虑停药。

  (1)两性霉素B:为治疗隐球菌脑膜炎的首选药物,多采用静脉滴注,也可鞘内注射。静脉滴注:首次0.02~0.1mg/kg,加入5%葡萄糖液500ml中避光缓慢静脉滴注(20滴/min),每日或隔日1次,以后根据患者耐受情况每次增加5mg,当增至1次0.5~0.7mg/kg时可暂停增加剂量,总疗程一般在3~6个月,累积药物总量3.0~4.0g。鞘内给药,首次0.05~0.1mg,以后渐增至每次0.5mg,最大量一次不超过1mg,每周给药2~3次,总量15mg左右。鞘内给药时宜与小剂量地塞米松或琥珀酸氧化可的松同时给予,并需用脑脊液反复稀释药液,边稀释边缓慢注入以减少不良反应。

  (2)5-氟胞嘧啶:多与两性霉素B联合用药,口服或静脉滴注剂量每日0.05~0.15g/kg,口服分3~4次给药,静点分2~3次给药。

  (3)氟康唑:开始0.4g,每日1次加入5%葡萄糖液250~500ml中缓慢静脉滴注,直至病情明显好转,然后每日0.2~0.4g,分别1~2次,用至脑脊液培养转阴后至少10~12周。治疗效果不佳可改用两性霉素B,由于两者作用部位相同,故不宜联合使用。

  2.对症支持治疗

  脱水降颅压、止痛为最主要的对症治疗。药物降颅压效果不佳时,为防止脑疝形成,可采用去骨片减压术或侧脑室引流术等手术治疗。由于维生素B族可助长隐球菌繁殖,治疗期间应禁用。

临床表现

  临床常见亚急性或慢性起病,早期有不规则低热,体温一般为37.5~38℃,慢性头痛为最常见的症状,40%有恶心、呕吐,逐渐出现脑内压增高和脑膜刺激征,但脑膜刺激征的体征如颈强直较少见。约1/3患者有脑神经受损,以视神经受损最为多见,动眼神经、展神经、面神经。听神经亦可受累。约10%患者有癫痴发作、精神异常、偏瘫、共济失调等脑实质损害表现。少部分患者可能出现急性病程,迅速发展至昏迷。腰穿脑脊液压力明显增高,常>300mmH20,细胞数和蛋白含量均增高,葡萄糖通常降低(0.555~2.22mmol/L),氯化物正常或轻度降低。

病因

  本病多发生在机体抵抗力低下的正常青壮年和免疫功能缺陷患者。例如患有AIDS、淋巴增殖性疾病、糖尿病、结核病、结节病以及长期接受抗生素、糖皮质激素及免疫抑制治疗的患者容易罹患。30%的隐球菌病发生于无已知危险因素的患者。该病可见于任何年龄,但以30—60岁发病率最高,在我国各省、市、自治区均有散在发病。

诊断

  诊断检查:

  1.影像学特点影像学表现多样,缺乏特异性,早期无特征性改变,中、晚期可显示双侧基底节或丘脑散在低密度病灶,提示真菌性脓肿形成,注射造影剂亦可出现瞄膜强化表现。MRI可以发现CT检查不能显示的小病灶和轻度脑膜强化,中、晚期多可出现脑积水表现,MRI可见轻至中度对称性脑室扩张,分析原因系因脑膜炎性粘连引起脑脊液循环障碍所致,其MRI表现与结核性脑膜炎相似,但脑池的狭窄、闭塞程度较后者轻,脑膜增厚、强化的程度亦不如后者明显。部分病例的MRI平扫未见异常,若高度怀疑新型隐球菌感染,应及时进行MRI增强扫描。

  2.病理特点大体可见脑肿胀、脑膜广泛增厚及充血;蛛网膜下腔可见胶冻样渗出物,沿脑沟脑池可见小肉芽肿、小囊肿或者小脓肿,有时在脑深部组织可见较大的肉芽肿或脓肿。

  镜下以化脓性病变和炎性肉芽肿性病变为主。主要表现为脑膜淋巴细胞浸润、肉芽肿形成、脑实质炎症反应较轻微。脑脊液墨汁染色和培养可以找到新型隐球菌。

  鉴别诊断:

  该病与结核性脑膜脑炎在临床、脑脊液及影像学改变方面有一定差异,但很难鉴别,如果病理不能找到新型隐球菌,会给诊断治疗带来很大困难,相对来说,该病颅内压的增高和脑脊液糖的降低更为显著,而视神经受损也较结核性脑膜炎更为早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