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什么是血栓性外痔?

  血栓性外痔是外痔中常见的一种。外痔位于齿线以下,血栓性外痔以疼痛、肿块为主要症状,肛门周围长有大小不等、形状不一的皮赘。因直肠下静脉丛的静脉炎症导致血管内血栓形成,或由于排便和用力活动使肛门边缘的静脉破裂血液渗至皮下组织,使其局部组织形成肿块。

治疗

  血栓性外痔的治疗概要:

  血栓性外痔患者休息,禁食辛辣及饮酒。栓性外痔有手指挤压摘除术和分离摘除术两种方法。分离血栓时勿夹持栓体,以免包膜破裂。出院患者一般情况良好,正常饮食。


  血栓性外痔的详细治疗:

  【治疗】

  (1)非手术疗法:患者休息,禁食辛辣及饮酒,便秘时口服麻仁滋脾丸,使排便通畅,便后用硝矾洗剂熏洗,可使括约肌松弛,减轻疼痛,血栓小,直径不超过0.5cm者,常在48h内肿块张力减小,肿块缩小,然后血栓吸收消散。直径超过0.5cm以上者,可用麻杏石甘汤早晚水煎服(系日本中医山本岩的经验),1周内血栓可溶解吸收而治愈。

  (2)手术疗法:经非手术治疗1周,血栓尚未溶解和吸收反而增大、症状加重者,可及时行血栓摘除术,能立即减轻疼痛,血栓性外痔有手指挤压摘除术和分离摘除术两种方法。

  ①手指挤压摘除术:适用于血栓单纯孤立与周围无粘连者,局麻成功后,在血栓痔体正中做一梭形小切口,用剪刀切开血栓顶部皮肤,即可见暗紫色的血栓,用手指由切口两侧挤压血栓使其排出。切口用凡士林纱条覆盖,无菌纱布压迫包扎。

  ②分离摘除术:适用于血栓较大且与周围粘连者或多个血栓者。常规消毒,局麻成功后,在痔体正中部做梭形切口,剪开血栓表面皮肤,用组织钳提起创缘皮肤,用尖剪刀或小弯钳沿皮下血栓外包膜四周分离血栓,完整游离出血栓。摘除血栓后,修剪创缘皮肤成梭形创口,以免术后遗留皮垂。油纱条嵌人创口,外敷纱布包扎。也可缝合1~2针,一期愈合。

  术中注意事项:分离血栓时勿夹持栓体,以免包膜破裂,剥出不全。若血栓大,皮赘多,可切除部分皮肤,以免术后遗留皮赘。术中必须仔细操作,特别对小血栓更不能遗漏,以防止复发。

  术后异常反应处理:

  (1)疼痛处理:酌情选用镇静药、止痛药、患者自控镇痛泵等。

  (2)术后尿潴留的预防及处理:理疗、针灸、局部封闭、导尿等。

  (3)伤口渗血处理:换药、出血点压迫,使用止血剂。

  (4)排便困难:软化大便药物口服,必要时诱导灌肠。

  (5)创面水肿:使用局部或全身消水肿药。

  (6)术后继发性大出血的处理。

  (7)其他情况处理:呕吐、发热、头痛等,对症处理。

  出院标准:

  1.患者一般情况良好,正常饮食,排便顺畅,无明显排便时肛门疼痛,各项实验室检查结果正常,体温正常。

  2.肛门部创面无异常分泌物,引流通畅,无明显水肿、出血。

  (3)烦躁不安:可适量应用安定、巴比妥,水合氯醛等镇静剂。

  (4)有肠穿孔时,应禁食。用抗生素治疗腹膜炎,并及早手术治疗。

临床表现

  【临床表现】

  肛门不适、潮湿不洁;发生血栓时,肛门局部剧痛,起病突然。多在肛门两侧单发,偶有多发。小者只有灼热痛,触痛敏感。大者剧痛,肿块越大,疼痛越重,排便活动时加重,妨碍行走,坐卧不安。有时经2~3d血栓溶解吸收,肿块变软,疼痛减轻。如未发炎肿块可在4~5d完全消散,不留痕迹,可以自愈,如果感染可形成小脓肿,自溃排脓,破口二期愈合。如有的渗血广泛,皮肤紧张,可以溃烂,血栓自然排出,伤口自愈。既未感染又未溃烂的,最终会血栓机化。

病因

  【病因机制】

  常因大便干燥,排便用力过猛,用力举起重物,剧烈活动,大力咳嗽使肛缘静脉破裂,血液外渗到皮下结缔组织内凝固成球状形血栓,为血管外血栓,有人称为血肿。切开时血栓无包膜,凝血块自动挤出常常只有一个。因肛缘静脉受摩擦挤压充血(如骑车,骑马过久),血液缓慢常凝结成栓子,形成血管内血栓,切开时血栓有包膜,破裂后血栓才排出。如果不慎切破包膜也有凝血块自动挤出,但常有多个大小血栓尚有包膜。1993年刘汉章等对89例进行病因调查及微循环研究,认为主要病因与饮食、情绪、吸烟、排便习惯不良、肛门不洁和久坐久立有关,这些因素影响血流动力学,使血液黏稠度增高,微循环改变,外痔血管丛形成血栓。89例中微循环异常者78例,占87.6%.其中血液流速及流态异常者63例,少数有血球凝集和襻顶淤血现象。随机抽测10例全血和血浆,黏稠度均属正常。

诊断

  【诊断检查】

  体格检查:肛门直肠指检,必要时行直肠、乙状结肠硬镜或纤维肠镜检查。

  必需检查项目

  (1)血常规、尿常规。

  (2)肝肾功能、电解质、凝血功能、血型、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肝、梅毒、艾滋病等。

  (3)心电图、X线胸片。

  (4)必要时行直肠、乙状结肠硬镜或纤维肠镜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