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什么是结肠梗阻?

  结肠梗阻(colonic obstruction)可分为急性完全梗阻和慢性不完全梗阻。一般以机械性肠梗阻为主,麻痹性结肠梗阻相对少见。结肠梗阻是常见外科急腹症之一,也是老年人肠梗阻的常见原因,其原因多为肿瘤或肠扭转。肿瘤多发生于左半结肠;肠扭转中以乙状结肠扭转多见,约占90%,其次为盲肠扭转。对于瘫痪、重病等体虚无力排便和习惯性便秘的病人,积存的粪块堵塞也可造成机械性结肠梗阻。麻痹性结肠梗阻病变多限于盲肠、升结肠和横结肠,多与腹腔感染、外伤、腹膜后感染、血肿、腹部手术、肠道炎症等有关。

治疗

  结肠梗阻的治疗概要:

  结肠梗阻改善病人的全身情况。保守疗法常用的治疗措施包括禁食、胃肠减压、维持水电解质平衡、营养支持。结肠支架置入术可以缓解结肠内压且创造机会进行临床支持治疗及充分的肠道准备而行择期手术。内镜治疗。手术治疗等。


  结肠梗阻的详细治疗:

  治疗:

  一、治疗原则

  要根据梗阻的原因、性质、部位、梗阻的严重程度以及病人的牟身情况选择保守疗法和手术治疗,尽早解除梗阻,改善病人的全身情况。

  二、治疗方法

  (一)保守疗法

  主要适用于无肠绞窄存在的不完全性粘连性肠梗阻、早期肠套叠、麻痹性或痉挛性肠梗阻以及蛔虫或粪便等造成的肠堵塞。常用的治疗措施包括禁食、胃肠减压、维持水电解质平衡、营养支持。有效的胃肠减压可以吸出吞咽下去的气体以及肠腔内产生的气体和消化液,减轻膜胀,改善呼吸和循环功能。由于结肠梗阻时肠腔内细菌迅速、大量繁殖,肠粘膜屏障功能受到破坏,易导致腹腔内及全身感染,故应及早使用针对需氧菌和厌氧菌的抗生素。常用头孢菌素类和氨基糖甙类抗生素联舍抗厌氧菌的抗生素(如甲硝唑等)治疗。必要时可经胃管灌人 100—200mL。的石蜡油或食用油,这种方法对于轻度不完全肠梗阻多能奏效,但这种方法的缺点是较为被动,且对于重症肠梗阻往往无能为力。

  在保守治疗中,有2个重要的问题须加以注意:①在保守治疗过程中须严密注意病情的变化,注意病情是加重还是减轻;②严格掌握手术时机,不能因为保守治疗而延误了手术时机。保守治疗的持续时间以病情而定,只要病情不加重,只要不出现绞窄性肠梗阻,就可以考虑进行保守治疗。

  针对造成肠梗阻的不同原因而采取的对症治疗也是保守疗法中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对于蛔虫性肠堵塞可采取氧气或药物驱虫治疗;中医药治疗则对粘连性肠梗阻和麻痹性肠梗阻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手法辅助空气、0.9%氯化钠溶液或石蜡油等灌肠是治疗急性肠套叠的有救手段,其成功率可达80%以上,并与病程、套叠部位以及患者的全身情况有关。通过B超监测复位过程,可提高治疗的安全性,并减少医师和病人可能受到的x线损害。

  (二)结肠支架置入术

  结肠支架置入术的适应证和禁忌证:这种技术适用于任何结肠梗阻的病人,特别是对于年迈衰竭不能手术者,可以缓解结肠内压且创造机会进行临床支持治疗及充分的肠道准备而行择期手术。有人提出此项技术可用于肿瘤已经扩散、高危等不能手术病人的姑息治疗。同时。结肠支架置人术也适用于那些无法手术或拒绝手术病人的姑息治疗。对于姑息治疗的病人,通过2-9个月的随访,经过结肠镜检查,大多数病例未见肿瘤因内向性生长造成的闭塞。指出这项技术惟一的禁忌证是并发穿孔的结肠梗阻。目前,结肠支架治疗结肠梗阻性病变存在的问题是病例数少,其安全性、疗效和并发症等有待进一步观察。因支架游走的发生率较高,故需开发一种形态、结构更适合的专用结肠支架,包括带膜支架防止肿瘤向支架内腔生长。以降低支架闭塞造成的肠梗阻复发的发生率。

  (三)内镜治疗

  通过钩拉和旋转镜身等技术,将内镜头端越过梗阻部,进行吸引减压可解除急性乙状结肠扭转性梗阻和假性大肠梗阻;用球囊导管扩张肿瘤狭窄部及插入减压导管治疗直肠、乙状结肠、降结肠肿瘤性梗阻等方法,可有效解除急性大肠梗阻。迅速缓解症状,终止肠梗阻,避免外科急症手术。

  (四)手术治疗

  施行右半结肠切除或回盲部切除一期吻合较安全。对不能切除的右半结肠肿瘤行回肠与横结肠吻合较好,回盲或回结肠套叠因大多有病理原因,易复发,一般不主张行还纳复位单纯固定术,还是行套叠部位切除并一期吻合为宜。

  对于左半结肠梗阻,过去主张分期手术,即将病灶或吻合口的近端行外置肠管造口,待4—6周后再进行二期手术。近年来,随着支持治疗改善、有效抗生素的应用、手术技巧的改善,特别是术中减压及结肠灌洗的开展,主张一期切除吻合的学者越来越多,一期根治性(或姑息性)切除吻合术可一次性解决肿瘤和梗阻的问题,避免肠造瘘和二期手术的痛苦,缩短住院时间,减轻病人的经济负担,避免本可切除的肿瘤因延误时间而增加扩散的机会,演变为不可切除的肿瘤而延误治疗。据国外学者统计,行二期手术者5年生存率明显低于一期切除吻台者。

  结肠梗阻未解除时,因静脉反流有障碍,故肠腔内毒素吸收少。但梗阻一且被解除,血液循环恢复后毒素被大量吸收会出现脓毒症、感染性休克。肠道灌洗可清除肠腔内积存的感染性肠液。对于全身情况较差,有贫血或低蛋白血症或心肺等重要脏器合并症,肠壁水肿明显者,也不要勉强行一期切除吻合,可行一期根治性切除肿瘤,然后行近、远端结肠造口或行Harlmann手术。这样既可达到早期根治性切除目的,又可避免一期切除吻台口瘘。病情许可时,可行二期手术闭瘘。莺建肠道连续性。对于全身情况极差或肿瘤浸润粘连范围大币能切除的病人,可行梗阻近端造口或捷径手术。

临床表现

  一般而言,急性结肠梗阻大多有典型的肠梗阻症状和体征:

  ①结肠梗阻的症状:腹痛多以腹部周边为主,盲肠厦升结肠病变腹痛常在右下腹和右侧腹部,乙状结肠和降结肠病变腹痛以左下腹左侧腹为主;呕吐出现晚,由于小肠逆蠕动,呕吐物常有粪臭味;膜胀出现在晚期,乙状结肠、左半结肠梗阻先以腹周围胀,盲肠及升结肠梗阻如回盲瓣功能好,腹胀以侧腹及上腹为著;

  ②结肠梗阻体征:早期结肠梗阻肠型为蹄铁型;回盲型、回结型肠套叠右下腹及右上腹可触及腊肠型包块;乙状结肠扭转可见以左侧为主的大半个腹部隆起,左下腹有恒定触痛;盲肠扭转晚期可膜胀,小肠可呈阶梯型;结肠梗阻大多可触及膜周边部包块。

病因

  (一)机械性结肠梗阻

  由于结肠肿瘤、扭转、炎症性病变、憩室、粪块阻塞等原因,使肠管的通畅性受阻,肠内容物不能正常通过,加上回盲瓣单向阀的作用,气体仅能向结肠灌注而不能反流至小肠,形成闭襻性肠梗阻,使肠管高度扩张,严重者并发结肠坏死或穿孔。并且扩张的晒壁分泌量增加,肠分泌又加重肠扩张而形成恶性循环。因结肠含有大量细菌,产生大量的肠毒素,可直接透过肠壁进入腹腔,或者通过门静脉和淋巴系统引起全身感染导致腹膜炎和感染性休克,治疗不及时者可造成病人死亡。

  (二)麻痹性结肠梗阻

  由于腹腔感染、腹膜后出血、腹部大手术等因素,抑制肠道神经或释放毒素,引起脑壁肌肉功能紊乱,使肠蠕动碱弱或消失,导致肠内容物无法通过肠道而发生结肠梗阻。

诊断

  结肠梗阻有以下特点:①结肠梗阻多为机械性肠梗阻,动力性脑梗阻极少见,缺血性肠梗阻多与小肠病变共存,并以后者为主;②结腑梗阻以肿瘤、粪块引起最为常见,所以多以慢性不全性肠梗阻的形式出现+粪块引起的常经对症治疗可缓解,肿瘤引起的多有慢性不全梗阻的过程;@急性完全性肠梗阻中,由肿瘤引起的病例多有长期不全梗阻、进行性加重的过程,而无慢性过程的急性结肠梗阻多为肠扭转和肠套叠引起。

  结肠梗阻的诊断同样要根据病史、体征和辅助检查作出判断。要求明确以下几个问题:病人是否有肠梗阻;是机械性肠梗阻还是麻痹性肠梗阻;是完全性肠梗阻还是不完全性肠梗阻;是单纯性肠梗阻还是狭窄性肠梗阻;肠梗阻的部位及原因是什么;梗阻后引起了哪些局部和全身的病理生理改变。

  结合腹部立、卧位平片,作出诊断并不困难。左侧结肠梗阻,右侧结肠将有充气;低位结肠梗阻时,左侧结肠可以有充气。但由于腹部立、卧位平片仅能显示肠梗阻的部位,而对梗阻病不能鉴别,肠梗阻病人可有阴性表现,故仅靠此项检查术前难以确诊结肠梗阻性质。除了作腹部平片检查外,结合B超、CT及钡剂灌肠可使术前确诊率提高。B超检查方便,病人无痛苦,但因肠襻胀气,影响诊断效果。CT诊断的准确性虽优于B超,但仅能诊断出明显的实质性肿块或肠腔外是否有积液。钡剂灌肠对左半结肠癌以及疑有肠绞窄、肠穿孔病人或病情严重不能耐受钡剂灌肠检查者不宜行钡剂灌肠检查。乙状结肠扭转时,钡剂灌肠检查可出现钡剂终止处呈鸟嘴或鹰嘴状。在病情许可的情况下,也可以行纤维结肠镜检查以明确诊断。事实上,在术前确定肠梗阻的病因也不是绝对必要的。真正的病因可以通过有时也只能通过手术探查后才能明确。

  各种类型的肠梗阻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是肠管的通畅性受阻,肠内容物不能正常地通过。因此,都有程度不同的腹痛、呕吐、腹胀和停止排便、排气等症状。单纯性结肠梗阻的腹痛可以不明显,但在绞窄性或闭襻型肠梗阻时,则可有剧烈腹痛阵发性加重。结肠梗阻时脾胀较为严重。在腹壁较薄的病人,常可显示倒u形位于腹部周围。呕吐发生较晚,呕吐物为积蓄在肠腔内并经发酵、腐败呈粪样带臭味的肠内容物。判断是否存在狭窄性肠梗阻极为重要,狭窄性肠梗阻预后不良,病死率高,必须及时诊断,早期手术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