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什么是失血性贫血 ?

    失血性贫血是由于血液丢失量超过了造血器官的代偿而产生的贫血。可分为急性和慢性两大类。急性大量失血可导致机体迅速出现严重缺氧、缺血、血容量减少,甚至出现休克,各脏器功能亦受到缺血、缺氧损害。贫血的表现依赖于失血的速度、数量和出血到发现所经历的时间而不同,其特征是正细胞正色素性贫血。慢性出血所致的贫血多为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

治疗

  治疗

  失血性贫血的治疗首先应止血,恢复血容量和治疗休克,对精神紧张的患者给予镇静剂苯巴比妥、氯丙嗪。注意全身保暖,头低卧位以增进脑血循环。

  止血要针对出血的基本原因采取相应的措施尽快止血。

  紧急处理之后可供给高蛋白、高维生素(维生紊C、B类及P)和高糖饮食,井给予铁剂。治疗过程中应定期检查血象(网织红细胞),观察疗效。

  慢性失血性贫血,主要是去除出血病因。血红蛋白50g/L以上者一般不需输血,给患者补充铁剂等造血原料和中药治疗,促进贫血早日恢复。

病因

  病因

  1,急性失血性贫血 引起急性失血的原因很多,常见的有:①各种外伤及外科手术时的出血;②上消化道大出血;③产科意外出血如宫外孕、前置胎盘或分娩时的出血{④大量肺或支气管咯血;⑤内脏破裂,特别是脾、肝等脏器破裂;⑥各种出血性疾病,如血友病;⑦炎症、肿瘤等腐蚀血管壁引起的大量出血。

  2,慢性失血性贫血 长期慢性失血常引起铁丢失而造成缺铁性贫血,如:①慢性消化道出血如胃十二指肠溃疡、慢性胃炎、消化道肿瘤、消化道息肉、痔出血、钩虫病等;②月经过多如月经失调、子宫肌瘤、宫内放置节育环等;②肺或支气管咯血如肺结核、支气管扩张、肺癌、肺含铁血黄素沉着症、肺出血一肾炎综合征等;④反复血红蛋白尿如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冷抗体性自身免疫性溶血、行军性血红蛋白尿等;⑤其他如遗传性出皿性毛细血管扩张症、多次献血等。

诊断

  诊断依据

  l,病史 有短时间内大量失血史或长期反复少量失血史对诊断至关重要。尤其是慢性失血性贫血,需详细了解有无可能引起长期反复少量出血的疾病史。

  2,临床表现 症状的轻重决定于失血的多少、速度、失血前的健康状况等多种因素。急性失血常导致全身血液总容量减少,失血越多,症状越严重。当血液总容量减少超过20%~30%时,出现血压下降或显著下降,逐渐出现休克症状;当失血量超过全身血液总容量的40%时,常很快发生休克,如不及时纠正,可发生肾小管坏死、心肌梗死等,死亡率极高。慢性失血患者因机体发挥一系列生理性调节功能,如心血管、血容量、红细胞增生、红细胞中2,3一GPD含量增高,使红细胞氧释放能力增加等代偿作用。一般不产生症状或症状较轻,即使贫血已达重度,患者可能还能自理生活。

  3,实验室检查 急性失血早期血液未稀释时,血红蛋白、红细胞和血细胞比容下降不明显,但当血容量得到补充时,贫血才开始明显。网织红细胞在出血24~48小时后上升,4~7天后可达高峰。红细胞形态起初多属正常,数天后外周血中可出现有核红细胞和嗜多色性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数增高常最早出现,在出血后数小时,白细胞计数可上升至(10~30)x lO9/L,增加的白细胞主要是中性粒细胞,并有核左移现象。慢性失血性贫血早期红细胞形态可呈正常,贫血在中度至重度以上时,则可呈小细胞低色素型。骨髓象显示各系造血细胞增生活跃,红系细胞增生尤为显著,粒红比例降低。骨髓中细胞外铁和铁粒幼细胞减少或消失。血清铁含量降低。

  4,诊断失血性贫血后应进一步明确出血的原因: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可引起出血性贫血,检验可见血小板明显减少、出血时同延长及血块收缩不良;血友病引起出血者可问出阳性家族史,检验可发现凝血因子的减少和凝血时间的延长;白血病弓l起的出血可通过骨髓检查确定白血病类型。如为胎儿先天输血进入母体而造成先天性出血性贫血者,因母胎红细胞显然不同,可于分娩当天在母体血液中找到相当数量的胎儿红细胞;钩虫病引起者可在大便中查见钩虫卵。即除出血性贫血外有引起出血性贫血的原发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

推荐科室

  • 暂无推荐科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