晕厥,是一种突然发生的、短暂的意识丧失现象,往往让人猝不及防,甚至可能引发意外损伤。了解晕厥的相关知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预防、识别和应对这一健康问题。
一、什么是晕厥
晕厥是由于大脑一过性血液供应不足,导致全脑功能短暂性障碍而引起的意识丧失。其特点是发作迅速、持续时间短(通常为数秒至数分钟),且能够自行完全恢复。
在晕厥发生时,患者会突然失去意识,瘫倒在地,同时可能伴有面色苍白、出冷汗、脉搏减弱等症状;恢复后,患者对发作过程通常没有记忆,且一般不会遗留明显的后遗症,但部分患者在恢复后可能会感到虚弱、头晕。
二、常见病因
神经介导性晕厥
这是最常见的晕厥类型,多由身体受到某些刺激引发反射异常导致。比如血管迷走性晕厥,常在情绪紧张、疼痛、长时间站立、闷热环境等情况下发作,刺激通过神经传导使血管扩张、心率减慢,血压骤降,造成脑供血不足引发晕厥。
还有情境性晕厥,在咳嗽、排尿、吞咽等特定动作时发生,机制与神经反射调节异常有关。
直立性低血压性晕厥
当人体从卧位、坐位快速变为站立位时,血压不能及时调整,血液无法充分供应到大脑,就会发生晕厥。老年人、长期卧床者、服用某些降压药或抗抑郁药的人群容易出现这种情况。
此外,一些疾病如糖尿病引发的神经病变,也可能破坏血压调节的神经机制,导致直立性低血压性晕厥。
心源性晕厥
心脏疾病导致的心输出量突然减少,是引发这类晕厥的关键。心律失常,如快速性心律失常(心跳过快)或缓慢性心律失常(心跳过慢),会扰乱心脏正常的泵血节律;结构性心脏病,像严重的瓣膜狭窄、心肌病等,会影响心脏的正常功能,使心脏无法有效将血液泵出,从而造成大脑缺血缺氧,引发晕厥。
心源性晕厥相对较为危险,可能预示着严重的心脏问题,甚至危及生命。
脑血管性晕厥
脑血管病变影响脑部血液供应也会引发晕厥。例如,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脑部血管因动脉硬化、狭窄或痉挛,导致局部血液供应暂时中断;还有锁骨下动脉盗血综合征,因一侧锁骨下动脉近心端狭窄或闭塞,血液会从对侧椎动脉“盗取”,导致脑部供血不足,进而引发晕厥。
三、应对与预防措施
如果发现有人晕厥,应立即将其置于平卧位,头部略低,松开领口和腰带,保持空气流通,同时检查呼吸和脉搏,若情况严重需及时拨打急救电话。
在患者意识恢复后,不要让其立即站立,应休息片刻,待身体状况稳定后再缓慢起身。
预防晕厥,需针对不同病因采取措施。对于神经介导性晕厥高危人群,要避免诱因,如避免长时间站立、闷热环境,保持情绪稳定;直立性低血压患者,改变体位时动作要缓慢,可穿弹力袜辅助改善血液循环;心源性晕厥患者需积极治疗心脏疾病,严格遵医嘱服药;老年人要定期体检,关注血压、心脏功能和脑血管情况,及时发现和治疗潜在疾病。
同时,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规律作息、适度运动、合理饮食,有助于增强身体素质,降低晕厥发生风险。
晕厥虽然常见,但背后的原因复杂多样。了解晕厥的相关知识,掌握正确的应对和预防方法,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守护自己和他人的健康。一旦频繁发生晕厥或伴有胸痛、呼吸困难等其他严重症状,务必及时就医,明确病因并进行针对性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