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长发育与钙质关系之二
因此,如果饮食中长期缺钙,或者肠道无法吸收足够的钙,负责调节钙质代谢的激素,便会从骨头中取出钙,即使牺牲骨头本身的形态和功能,也必须确保血液中钙的浓度。据分析,腹泻和过度饮酒、服用肾上腺皮质激素,缺少维生素D、过量摄入磷质等,都会影响肠道对钙的吸收。
青春发育期是预防
骨质疏松的关键时期。过去一般认为,人的骨量在20~30岁达到最大值。而日本冈山大学的一项最新研究表明,人的最大骨量出现在17~20岁。来自美国、法国、瑞士、澳大利亚的研究报告,也得出了同样的结论。据研究,女性骨量的增加以11岁时最为显著,因这时正值初潮,雌激素分泌旺盛,身体明显长高,18岁达到顶峰。因此,从预防角度来看,处于发育期中的骨质形成阶段,是预防
骨质疏松最为重要的时期。
然而,孩子们整天忙于学业,加之都市内高楼林立,车水马龙,很少有机会在户外阳光下做各种游戏。皮肤经适度阳光照射后,可在皮下生成维生素D。人体缺少维生素D,可使肠道吸收钙的能力下降,而为补充体内钙的不足,就只能从骨头摄取钙了。另外还需要指出的是,这一年龄段的女性为追求身材苗条,往往盲目节食减肥。不正常的饮食生活会造成月经紊乱,从而为骨质形成投下阴影。
为有效抑制伴随着年龄增长出现的骨量减少,应特别注意发育期的骨质形成,尽量提高青年时代的最大骨量,为预防
骨质疏松打下牢固的基础。除了在饮食方面均衡保证各种营养,保证钙的摄入量外,还必须从青少年时代起就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经常参加户外体育活动。对于预防骨折来说,拥有健壮的肌肉也十分重要。肌肉的生长,与骨量成正比。肌肉发达,一旦跌倒也可起到保护骨头的作用。从小喜欢运动,有助于运动神经和反射神经的发育,并增加关节的柔韧性。即使跌倒,也可避免出现大的伤害。
人体的钙主要存在于骨骼中,血中的钙可以作为一种调节机制,几乎全部存在于血浆中,但是含量很少,其浓度比较稳定,正常值为2.25-2.75mmol/L,但是会随着血液PH值的影响而有变化。PH值升高时,钙离子浓度则降低,血钙有离子钙和结合钙两种形式,能直接起生理作用的是钙的离子形式。血钙的异常变化对人体是有影响的,比如低血钙会出现手足抽搐,跟维生素D摄取不足有关,慢性肾炎也会导致血钙降低,治疗是静脉推注钙制剂,而血钙升高会影响肺功能,如果持续升高会导致肺功能衰竭。大量摄入维生素D也会导致血钙增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