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知识 如何保卫我们的大脑?(二)
2017年年底,CNSRⅢ期完结。至此,我国卒中登记在10年内顺利完成了3期。据了解,基于疾病登记的队列研究是探索疾病规律的一种重要研究手段。通过CNSRⅠ期和CNSRⅡ期,研究者找到了我国卒中的一些临床规律和问题,例如轻型卒中和TIA病因与预后、缺血性卒中患者肾功能与预后等。CNSRⅢ期则旨在建立中国缺血性脑血管病研究队列以评价缺血性脑血管病预后、危险因素以及医疗服务现状、社会经济学效益。
我国医疗质量研究成果也亮相国际舞台。今年6月30日,国际顶级期刊《美国医学会杂志(JAMA)》正式发表了王拥军质控团队开展的“脑血管病急性期诊疗技术规范化应用和医疗质量评价与持续改进技术研究”论文。这项研究结果显示,通过多重质量改进干预工具和质量反馈技术,脑卒中患者医疗质量综合指标提升3.4%,1年新发血管事件下降2.7%,1年致残率下降2.0%。
“这是国际顶级医学杂志发表的第一篇脑血管医疗质量的文章,也是国际临床指南写入医疗质量条款的关键证据。”王拥军说,它充分证实了在不增加新技术、新方法的情况下,仅通过低成本的综合性多重干预就可显著降低急性脑梗死患者的复发率和致残率。也告诉临床医生,医学创新不仅仅是一项具体技术,有时也是一种临床管理体系,一个系统解决方案。
当时,这项创新性研究的国际反响不亚于当下火爆的“人机大战”,国际上该领域的著名专家纷纷发来贺信,JAMA杂志专门请加拿大加尔加里大学的教授为这项研究写了两页的述评。
今年,坐落于天坛医院的国家神经系统疾病医疗质量控制中心正式成立。在这之前的2013年,原国家卫生计生委医政医管局正式将“卫生部国家脑卒中医疗质量控制中心”升级为“国家神经内科医疗质量控制中心”。王拥军表示,此次更名后服务范围扩大了,将重点围绕神经重症监护及神经介入等进行质量控制,同时推动全国神经系统疾病医疗服务质量监测和持续改进。
据悉,截至2017年,我国已成立国家级医疗质控中心36个,基本涵盖了临床主要专业,各省(区、市)成立相应的质控中心1200余个。而原国家卫生计生委自2015年起连续3年组织编写《国家医疗服务与质量安全报告》,其中2015年度、2016年度报告在行业内发布,2017年度报告今年已经向全社会公开发布。不仅让我国医疗质量的整体面貌越来越立体地展现在世人面前,也在促进医疗治疗持续改进的道路上越走越稳健。今年,《柳叶刀》发布最新全球医疗质量和可及性排名,中国医疗质量和可及性排名从2015年的全球第60位提高到2016年的第48位,进步12名,是社会人口学指数中等国家中进步最大的国家之一。
“大夫的观念不容易转变”
“现在讲医疗质量,大家已经很容易接受。但是,最初做的时候,虽然大家都在喊质量,但跟临床大夫、专家等沟通起来还是有难度。”2000年,王拥军回国,一心想在医疗体系、医疗质量上做出点名堂。
为了建一个新系统,他跟很多人较上了劲。这个系统就是“卒中单元”。据了解,卒中单元最早起源于欧洲,并不是一种单纯的疗法,而是一种理念,大致可以理解为病房管理体系。其基本理念体现在规范化的治疗、多学科的合作、对医务人员和病人及其家属的教育培训及康复的早期介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