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微量营养素缺乏防治建议---锌缺乏



锌缺乏的流行病学

锌是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几乎参与人体内所有的代谢过程。锌缺乏或不足时可导致儿童生长迟缓、免疫功能下降以及神经心理发育异常等。

近十几年,一系列在不发达国家中实施的大型前瞻性随机双盲对照锌补充研究,揭示了补充锌对促进儿童生长,减少腹泻和肺炎等感染性疾病,以至降低儿童死亡率的有效性;同时也提示在不发达国家中儿童轻中度锌缺乏的普遍性。

人体锌的代谢与调节

锌广泛分布于人体内不同的组织器官。锌在小肠内以主动转运方式吸收,膳食锌摄入和肠道锌排出两者调节着体内锌的代谢平衡。植酸是影响膳食锌吸收的主要因素。锌与铁代谢关系密切。

儿童锌的来源和需要量

动物性食物的锌含量高,且具有高生物活性。牛肉、瘦猪肉、肝脏等是最容易获得的富锌食物,鱼类的锌含量不及瘦肉的1/2,牡蛎等贝类食物的锌含量高但不易获得。植物性食物的锌含量低,且因植酸含量高而影响锌的生物活性。强化锌的食品也提供部分锌。目前对于儿童锌的需要量有很大争议。

锌缺乏诊断儿童锌缺乏至今尚无统一的定义和诊断标准,可依据高危因素、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査结果等综合判断。

高危因素

长期摄入不足是导致锌缺乏的主要原因。2岁以下婴幼儿,因生长快速,对锌的需要量相对较高,是锌缺乏高危人群。

母初乳的锌含量高,但随后逐步下降。4~6月龄后的婴儿,母乳锌已无法满足其需要,必需从辅助食品中获得足量的锌。如辅助食品以未强化锌的植物性食物为主,则容易造成4~6月龄后婴儿锌缺乏。

母亲妊娠期缺锌、早产/低出生体重、双胎/多胎致使胎儿期储存锌不足,而追赶性生长又使锌需要量增加,造成婴儿出生早期即出现锌缺乏。

膳食以植物性食物为主、缺乏肉类等富锌的动物性食物、膳食锌摄入不足而植酸摄入过多,是造成贫困地区以及素食儿童锌缺乏的重要因素。

长期、反复罹患腹泻、呼吸道感染,使锌丢失增加而吸收减少,也是造成锌缺乏的重要因素。

临床表现

儿童轻中度的锌缺乏可表现为:生长缓慢、反复感染、轻微皮疹、食欲下降等,但上述症状均缺乏特异性,临床识别困难。除疾病因素所致外,儿童严重锌缺乏少见。

实验室检査

血清锌可部分反映人体锌营养状况,但该指标缺乏敏感性,轻度锌缺乏时仍可保持正常。目前建议 10岁以下儿童的血清锌水平正常值下限,10.07?mol/L。尿锌、发锌的临床应用价值有待证实。

儿童生长迟缓(按年龄身高的Z评分<-2)发生率可作为评估人群锌缺乏的代用指标。锌缺乏使儿童身高增长缓慢。在长期随访儿童生长过程中,如发现儿童身高增长速度变慢而偏离正常水平时,且存在锌缺乏高危因素,则怀疑锌缺乏可能。必要时可常规剂量补充锌治疗1、2周,如症状明显好转,则回顾性诊断为锌缺乏。

锌缺乏的预防提倡母乳喂养,母乳不足或不能母乳喂养时,强调选择强化锌的配方奶。婴儿4~6月龄后,应及时添加辅助食品。建议首选强化锌的婴儿食品或肉类、肝脏等富含锌的动物性食物。增加肉类、肝脏等富锌食物摄入是预防锌缺乏的重要措施。强化锌的食品也有助于增加锌摄入,预防锌缺乏。

研究证实,腹泻时补充锌,有积极的预防和辅助治疗作用。WHO大力推荐:腹泻患儿在继续口服补液盐治疗的同时口服补充锌。补充剂量为6个月以下婴儿元素锌10mg/d;7个月~5岁 20mg/d,持续10~14d。另有专家推荐,存在锌缺乏高危因素的下呼吸道感染患儿,在抗生素治疗的同时补充锌。以药物或强化食品预防性补充锌时,必须考虑铁、锌、铜等各种矿物元素之间的相互平衡。有证据表明,常规剂量补充锌,即可造成铜缺乏,并继发贫血。铁和锌之间的相互干扰则更为明显。

锌缺乏的治疗调整饮食,增加膳食锌摄入。积极査找导致锌缺乏的高危因素和基础疾病,并采取有效干预措施。治疗锌缺乏的口服锌剂量为,元素锌1mg/(kg?d),疗程1~2个月。如锌缺乏高危因素长期存在,则建议小剂量长期口服,元素锌5~10mg/d。

锌中毒急性锌中毒很少见。过量口服锌可造成铜锌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降低。目前WHO对儿童口服锌的最大可耐受剂量设定为元素锌23mg/d。

以上全文摘自《中华儿科杂志》2010年7月第48卷第7期

相关医生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