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痛逐瘀汤应用

身痛逐瘀汤2013-07-14  |  佛天海心  |  转藏(48)

  主题:身痛逐瘀汤

关注 ≡ 收起全部文章

-

身痛逐瘀汤加减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40例

【摘要】  目的探讨以口服中药身痛逐瘀汤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方法将80例经过CT或MRI检查确诊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0例。治疗组应用身痛逐瘀汤加味治疗,对照组单纯口服双氯芬酸。结果经过1~3个疗程治疗后,治疗组治愈23例,显效12例,有效3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5.0%;对照组治愈16例,显效11例,有效4例,无效9例,总有效率77.5%。两组综合疗效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身痛逐瘀汤加减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优于双氯芬酸。

【关键词】  身痛逐瘀汤;腰椎间盘突出症;中医药疗法

2006年1月—2011年12月,笔者以身痛逐瘀汤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40例,取得显著疗效,且复发率低,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同期满足该病标准的本院门诊就诊患者80例,按照就诊时间先后顺序随机分为两组,其中治疗组40例,男24例,女16例;年龄最小25岁,最大68岁,平均49.5岁;病程最短6天,最长8年,平均2.6年。对照组40例,男25例,女15例;年龄最小24岁,最大69岁,平均48.6岁;病程最短5天,最长7年,平均2.8年。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经统计学处理(均P>0.05),差异均无显著性,具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法

1.2.1治疗组予身痛逐瘀汤加减。药用:牛膝10g,桃仁、红花、川芎、当归各10g,羌活15g,白芥子6g,元胡15g,麦芽30g,地鳖虫10g,地龙10g。腰腿痛如刺,痛有定处。舌质紫黯或有瘀斑者酌加丹参、五灵脂、黄芪;腰冷痛,受寒及阴雨加重者,酌加独活、术瓜、细辛;每日1剂,水煎2次,共取药汁500ml,分2次服。14天为1个疗程,间隔3天后,再开始第2疗程。一般最多3个疗程,年龄≤30岁的患者每味中药酌减剂量。

1.2.2对照组双氯芬酸50mg,每次1粒,每日2次口服。14天为1个疗程。

1.3疗效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的《中医药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中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标准判定。痊愈:腰部活动功能正常,腰痛及下肢放射痛消失,下肢肌力、皮肤感觉、腱反射恢复正常,直腿抬高70?以上,能恢复原工作;显效:腰部活动功能明显改善,腰痛减轻,下肢放射痛消失,对原工作影响轻微;有效:症状体征减轻,能下床行走,对原工作生活有影响;无效:症状、体征无改善。

2治疗结果

见表1。表1两组疗效比较

3讨论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指腰椎间盘出纤维环破裂。髓核突出压迫或刺激相应水平的一侧或两侧神经根所引起的一系列症状和体征。它是骨科的常见病、多发病,是腰腿痛最常见的原因。目前,西医治疗除了手术以外多使用非甾体类抗炎镇痛药,虽有一定疗效,但肠道反应等副作用较明显。即使手术,术后复发亦为常见。因此,某种程度上可以说非手术疗法是治疗该病的基本疗法[2]。腰椎间盘突出症在中医学方面属于腰腿痛范畴,总结其机制不外血瘀、寒凝、湿阻、气虚肾亏等[3]。因本组患者年龄相对不大,故主要病理因素以血瘀、湿阻为主。而临床实践证明,活血化瘀法能有效缓解神经根水肿,改善微循环障碍,降低炎性介质浓度等作用[4]。身痛逐瘀汤出自《备急千金要方》,能够祛风湿、止痹痛、益肝肾、补气血,主治痹症日久,气血不足所致的腰膝疼痛,肢节屈伸不利或麻木不仁。在本组病例中则突出活血化瘀、化湿祛风为主,以桃仁、红花、当归、川芎养血、活血;地鳖虫、地龙通络、止痛;羌活、白芥子祛风除湿;牛膝引经;元胡止痛;麦芽护胃。临床使用中该方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急性期及慢性期均有疗效,且不良反应轻微,能持续使用,相比西药在疗效及不良反应方面均更可靠。

【参考文献】

1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S).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201.

2马晋生.独活寄生汤加味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40例.山西中医,2011,27(11):23.

3梁倩倩,梁茂新,王拥军,等.古今中医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比较研究.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2007,15(2):68-71.

4范中旗,魏明坤,李瑞玉.活血化瘀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机理.中医正骨,2008,20(6):74-75.

日期:2013年2月26日 - 来自[2012年第12卷第6期]栏目

身痛逐瘀汤治腰痛

身痛逐瘀汤出自《医林改错》,由秦艽、川芎、桃仁、红花、甘草、羌活、没药、五灵脂、香附子、牛膝、地龙、当归组成。功效活血行气,祛瘀,通络止痛,主治气血痹阻经络所致的肩腰腿痛,或周身疼痛经久不愈者。近年来...即将发布

日期:2012年4月7日 - 来自[中医养生]栏目

临床运用身痛逐瘀汤的经验

【关键词】  临床运用 身痛逐瘀汤 经验

1 方药组成及加减法

1.1 方药组成 身痛逐瘀汤由秦艽、川芎、桃仁、红花、甘草、羌活、没药、当归、五灵脂、香附、牛膝、地龙组成。全方具有活血袪瘀、通经止痛、袪风除温的作用。常用于痹症疼痛剧烈、痛有定处、痛如针刺、肌肤青紫、脉象迟涩、舌质青紫或有瘀点等有瘀血者。

1.2 加减法 若关节红肿热痛、身体重着、舌苔厚腻等湿热偏重者,可于上方中加苍术、黄柏以清热燥湿;若病久气虚,症见面色白光白、眩晕耳鸣、心悸气短、动则汗出、语声低微、倦怠乏力等,可于方中加黄芪以扶正气;若大便干燥者,可于方中加熟军,既能通腑,又加强活血化瘀之作用;若瘀血之症严重突出,如肌肤青紫或有瘀斑,痛如针刺者,可于方中加入三棱、莪术、虫等以加强活血破血之功;或有口干者,可加天花粉、生地以生津止渴;若全身肌肉或关节疼痛剧烈难忍,夜不能寐者,可加之元胡、乳香、生蒲黄、荜茇等,以加强行气活血止痛的效果;若风湿痹痛较为明显,如疼痛游走不定,肌体沉重、麻木者,可加独活、伸筋草、木瓜、桑枝等,以加强袪风胜湿,通络止痛之作用。

2 典型病例

2.1 坐骨神经痛 患者,男,72岁。2008年10月2日初诊,主诉右下肢后外侧持续性疼痛3年余,加重1个月。患者3年前开始无明显诱因出现右侧腰部持续性疼痛,经用多种西药,针灸等,效果不佳,至1个月前,沿坐骨神经出现放射性针刺样疼痛,不能下地活动,致夜眠不佳,但饮食、二便正常、舌质暗红、苔薄白、脉弦细,直腿抬高试验<30?;腰椎片提示:腰椎3、4椎间隙变窄,腰椎2、3、4椎体侧缘可见骨质增生,腰椎小关节及软组织影未见异常。诊断为“坐骨神经痛”,予以活血化瘀、通络止痛、袪风除湿,以身痛逐瘀汤加减。处方:秦艽15g,川芎15g,桃仁15g,红花10g,乳香10g,没药10g,五灵脂15g,香附15g,牛膝15g,地龙12g,当归12g,羌活15g,独活15g,元胡20g,伸筋草30g,木瓜20g,桑枝30g,荜茇30g。服第3剂后,右腰腿部疼痛明显减轻,7剂后疼痛大减,再进14剂后,疼痛麻木完全消失。嘱其再服14剂以巩固疗效,随访6个月,未曾发作。

2.2 全身肌痛 患者,男,60岁。2008年12月3日初诊,主诉全身肌肉疼痛1年余。缘患者既往饮酒20余年,每日饮用白酒250~500ml。1年前开始出现记忆力减退、注意力涣散、判断能力亦下降。更使患者感到痛苦的是全身肌肉疼痛,尤以四肢肌肉为甚,如烧灼样和针刺样的疼痛,如果饮酒则疼痛可以暂时缓解,但过后疼痛更剧。同时伴有双下肢沉重无力、活动不便,需扶拐而行。头晕头胀,大便干燥,睡眠不佳,目涩口渴,舌质暗红,边有瘀斑,脉弦滑。曾到过多家医院诊治,做过脑脊液、肝肾功能、心肌酶谱、心电图、肌电图、B超肝胆胰等检查均属正常,也查血、尿、便常规、血沉、电解质、血糖、红斑狼疮细胞、类风湿因子等均未见异常。疑系慢性酒精中毒引起,但治疗效果不佳,鉴于患者瘀血之症明显,又以全身肌肉疼痛为主症,所以以活化瘀、理气通络止痛为原则,投以身痛逐瘀汤加减。处方:秦艽15g,没药10g,川芎12g,桃仁10g,红花10g,羌活12g,乳香10g,当归15g,五灵脂10g,香附12g,牛膝15g,地龙15g,天花粉30g,荜茇30g,元胡20g,蜈蚣4条,三棱10g,莪术10g,熟军10g,虫10g,服10剂后,全身肌肉疼痛大减,原来服用布洛芬停用而疼痛未见加重,14剂后,身疼之症基本消失,仅存小腿部胀麻之感,双下肢发沉,但走路已不用扶拐。再服20剂后,症状基本消失,嘱其继服30剂,以巩固疗效,随访6个月,未曾复发。

2.3 肩关节周围炎 患者,男,52岁。2009年10月8日初诊。因左肩关节疼痛1年余而就诊,症见左肩关节疼痛发麻,活动患肢可使疼痛加重,并向颈部和整个左上肢放射,得寒则剧,得热则减,日轻夜重,夜间影响睡眠,但饮食、二便正常,左肩关节活动受限,外展<90?、前屈<30?、后伸<30?,不能自己穿衣,左手不能摸到头部,左肩关节周围有明显的压痛,但无红肿现象。摄片示:关节结构未见异常,周围软组织未见异常。诊为“左肩关节周围炎”。虽然其瘀血之症不明显,但仍守活血化瘀,理气通络止痛之法,用身痛逐瘀汤加减。处方:秦艽15g,川芎15g,桃仁10g,红花10g,乳香10g,没药10g,五灵脂10g,香附10g,地龙12g,当归12g,羌活15g,独活15g,元胡20g,伸筋草30g,木瓜20g,桑枝30g,荜茇30g,片姜黄15g,服7剂后,左肩关节疼痛明显减轻,关节活动有所改善,再进7剂,左肩关节疼痛大减,夜间能安静入睡,关节活动明显改善,并能自己穿衣,再服14剂,左肩关节疼痛消失,关节周围压痛不明显,关节活动范围基本正常,外展>90?,左臂并能上举至头顶以上,后伸>40?,前屈>90?,并能上抬至头顶以上。嘱其继续服用30剂,以巩固疗效。

2.4 类风湿性关节炎 患者,女,48岁。2009年12月10日初诊。主诉双后指掌关节疼痛5年余,变形1年。经西药治疗后,病情仍不断发展,关节疼痛加重,并出现变形,尤以双手指掌关节明显,晨起出现关节发僵,摄双手关节正位片提示:类风湿性关节炎改变。查类风湿性因子阳性,血沉30mm/h,诊断为“类风湿性关节炎”。治以活血化瘀,袪风通络止痛,仍以身痛逐瘀汤加减。处方:秦艽15g,川芎15g,桃仁10g,红花10g,没药10g,五灵脂12g,乳香10g,地龙12g,当归12g,羌活15g,独活15g,元胡20g,伸筋草30g,木瓜20g,桑枝30g,荜茇30g,蜈蚣4条,海桐皮15g,服14剂后,关节疼痛明显减轻,晨起关节僵亦有所改善。再服14剂后,关节疼痛基本消失,晨僵也不明显。嘱续服30剂,以巩固疗效。

3 体会

历来医家认为,痹证是由风、寒、湿之气乘虚侵袭肌表经络和骨节,引起肌肉或关节疼痛、肿大等一类疾患,临床上分类主要有行痹、疼痹、着痹和热痹。治疗多用疏风、散寒、燥湿、清热等法。但王清任认为痹症用湿热发散药不愈,用利湿降火药无功,用滋阴药又不效者,是因为风寒湿热之邪入于血脉,致使气血凝滞之故。所以提出逐瘀活血,通经袪邪之法,把逐瘀活血与袪风除湿之法合用而获效。据临床观察,身痛逐瘀汤不仅对上述疾病有显著的疗效,而且对风湿性关节炎、风湿热、痛风、骨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等亦有较明显的临床效果。

日期:2011年6月29日 - 来自[2010年第10卷第4期]栏目

身痛逐瘀汤等治疗颈椎性浮肿30例

【关键词】  身痛逐瘀汤 颈椎性浮肿

颈椎性浮肿是一种疑难顽症,是颈椎结构改变激压邻近的神经血管引起的浮肿,常伴头痛眩晕、颈肩痛、肢体疼痛麻木乏力等颈椎病症状。中医属“痹症”范畴,该病教材及杂志提及甚少,临床医生对该病缺乏认识,往往误诊误治,长期对症治疗无效,1989年1月—2008年12月笔者用身痛逐瘀汤等治疗颈椎性浮肿30例,收到良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30例中男13例,女17例。其中文秘干部10例,教师8例,农民7例,工人5例。病程2个月~11年。入院前均曾误诊为心、肝、肾性水肿及特发性水肿,长期强心、利尿、护肝等对症治疗无效。

1.2  临床表现  本组30例全部有眼脸面部浮肿,伴双下肢浮肿16例,伴全身浮肿5例,头身紧束感23例,头昏痛26例,颈肩痛28例,耳鸣或耳聋15例,视雾19例,咽痛不适9例,呃逆腹胀痛21例,肢体疼痛麻木乏力27例,高血压18例,失眠17例,仰头压颈试验阳性25例,叩顶试验阳性28例。

1.3  实验室资料  30例血尿常规、肝肾功能、生化全套、血清甲状腺素、心电图、心、肝、脾、肾、甲状腺B超等检查均在正常范围内。颈椎X线片示生理曲度变直28例,颈椎骨质增生24例,椎间隙变窄21例,椎间孔变小19例,脑血流图示脑供血不足26例,CT示颈椎间盘突出19例。

2  治疗方法

中药治疗:方药身痛逐瘀汤:秦艽5g,羌活5g,川芎15g,桃仁10g,红花10g,没药5g,五灵脂8g,牛膝10g,当归10g,香附5g,甘草5g。方解:秦艽、羌活祛风湿,川芎、桃仁、红花、没药、五灵脂、牛膝活血化瘀是主药,配当归和血,使祛瘀不伤血,香附舒肝理气,甘草协调诸药是辅药。此外,颈肩痛重者加葛根10g,羌活10g,灵仙10g;头身紧束感者加楝子、小茴香;气血不足者加黄芪10g,熟地10g;阳虚者加肉桂10g,鹿角胶10g;肢体麻木者加木瓜10g,鸡血藤10g。上药每日1剂,水煎服5天为1个疗程。配合坚持抬头挺胸不勾头、头后伸缩颈活动、仰卧枕颈部、不枕头部;以恢复颈椎生理曲度及颈椎按摩、颈椎间盘突出复位、纠正错位。

3  治疗结果

治疗1~2个疗程后症状缓解、浮肿消退属显效23例,占76.7%。治疗1~2个疗程后症状明显减轻,浮肿基本消退属有效7例,占 23.3%。随访20例,6个月内疗效巩固者17例,1年内疗效巩固者14例,2年疗效巩固者11例,浮肿复发者再按原方案治疗有效。

4  典型病案

患者,68岁。反复头痛、眩晕、耳鸣、视物模糊、呃逆、失眠、颈肩腰痛,双下肢酸麻乏力、全身紧束感浮肿8年,常在低头伏案工作劳累或受风寒后复发加重,1989年7月2日第一次入院,经各种检查诊为特发性水肿、肾阳虚,长期利尿剂、真武汤治疗无效,出院后求治各家名医,经抗风湿、气功等治疗亦无效,症状逐渐加重,于1998年5月17日第二次入院。体查:颈椎旁压痛,握拳伸不利,双下肢散在瘀斑,麻木不仁,凹陷性浮肿,叩顶试验阳性,脉弦,舌质紫暗,舌苔薄白。X线片示颈椎生理曲度变直,C4~6颈椎间隙变窄,CT示C4~6颈椎间盘突出,诊断颈椎间盘突出,颈椎性浮肿,辨证风寒湿痹,气血瘀滞型,治则祛风除湿,活血化瘀。用身痛逐瘀汤加减中药水煎服,每日1剂,坚持抬头挺胸枕颈恢复颈曲,颈椎按摩复位、纠正错位等治疗1周后症状明显好转,15天后症状消失,浮肿消退治愈出院,随访至今无复发。

5  讨论

5.1  发病机制〖1,2〗  颈椎结构改变激压邻近的神经血管引起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引起血管舒缩功能失调,交感神经功能亢进,促使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活动加强,醛固酮分泌增加,造成水钠潴留而出现浮肿。交感神经功能亢进,促使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活动加强,血管收缩加强,使血压上升,致毛细血管内流体静压增高,使组织间液生成增多亦引起浮肿,因浮肿随颈椎病症状加重而出现,亦随颈椎病症状好转而消失,二者关系密切,因而称颈椎性浮肿。中医属“痹症”范畴〖3〗,因风寒、痰湿、外伤、劳损,导致“骨错逢,筋出槽”,关节错位,筋骨脉络损伤,经络受阻,气血瘀滞,“不通则痛,不通则肿”,“阳络伤则血外溢”,因而出现浮肿。临床表现为颈肩肢体疼痛浮肿,气滞血瘀,经脉失去濡养,则头昏、肢体麻木、无力、活动不便。气血瘀滞,内脏缺乏气血濡养,则“气伤痛,形伤肿”出现全身各个内脏器官病症,患者的一切症状都是气血瘀滞所致。

5.2  治疗方法  因该病是气血瘀滞所致,因而治则活血化瘀,行气止痛,方剂:身痛逐瘀汤加减,能活血行气,祛瘀通络,利痹止痛消肿。活血化瘀的治疗机制在于通,通则经络气血通畅,面骸、脏腑、四肢都得以荣养,阴平阳秘,痛安何来,因此“通则不痛,通则不肿”。肺脏的宣降,脾脏的运化,肾脏气化水液等各内脏功能恢复,浮肿消退,肢体疼痛消失,因而一通百通,诸症消除。同时配合坚持抬头挺胸不勾头、头后伸缩颈活动、仰卧枕颈部、不枕头部;以恢复颈椎生理曲度及颈椎按摩、颈椎间盘突出复位、纠正关节错位,纠正“骨错逢,筋出槽”,而且按摩还有活血祛瘀,疏通经络,解痉止痛,亦有活血消肿的功效,因而取得良好疗效。

5.3  体会  颈椎病可引起包括浮肿在内的全身各个内脏器官病症,因此,临床遇到浮肿的病症在排除心、肝、肾性浮肿及甲状腺功能低下、营养不良性浮肿、特发性浮肿,要想到颈椎性浮肿,及时颈椎X线或CT检查,以免误诊误治。颈椎性浮肿临床并不少见,笔者收治颈椎病615例中有该病者22例(3.6%),因医学教材未见提及,临床医生对其缺乏认识,往往误诊为心、肝、肾性浮肿及特发性浮肿,长期利尿等对症治疗无效,而按颈椎病活血化瘀治疗显效,因此,提高对该病的认识非常必要。

【参考文献】

1 黄云胜.颈脊源病615例临床分析.中华脊柱医学,2005,2(5):64.

2 周华清,谢锦祺.颈椎性浮肿15例分析.中国临床医学,1999,6(1):47.

3 何添旺.中国传统医学专家健康论.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2006,598.

(编辑:石 岚)

作者单位:422900 湖南新邵,新邵县红十字医院

日期:2009年8月24日 - 来自[2009年第9卷第4期]栏目

身痛逐瘀汤

秦艽一钱 川芎二钱 桃仁三钱 红花三钱

甘草二钱 羌活一钱 没药二钱 当归二钱

灵脂二钱炒 香附一钱 牛膝三钱 地龙二钱去土

若微热,加苍朮、黄柏;若虚弱,量加黄耆一、二两。

【方歌】

身痛逐瘀膝地龙,羌秦香附草归芎,

黄耆苍柏量加减,要紧五灵桃没红。

 

来自:佛天海心  >《佛天海心》

转藏到我的图书馆献花(0)

分享到:

更多精彩,关注微信号:360doc

相关医生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