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苗:种,还是不种?

疫苗恐慌是个历史问题,值得细细梳理。



4年前有幸为人父母,为了这个小生灵的加入我做了很多准备工作,由于职业关系,我工作的重心主要放在了如何科学地保障孩子的健康成长上。疫苗接种是首当其冲也必须直面的问题,值得细细梳理。 疫苗恐慌是个历史问题,早在上世纪70年代英国医生就宣称百日咳疫苗会损伤神经,90年代法国流出乙肝疫苗可致肝硬化的传闻,而影响最为深远的恐怕是在1998年英国王家自由医院几位医生在《柳叶刀》上发表的一篇论文,意指麻风腮疫苗接种或可导致自闭症,虽然随后有更系统严谨的研究否定了这一论断,且始作俑者被吊销执业执照、《柳叶刀》进行了撤稿处理,但该事件已造成无可挽回的影响,遗毒深远。这里有医疗工作者的不严谨,有媒体的大事渲染,还有公众人物的推波助澜。 那么疫苗究竟安不安全,该不该接种? 回答这些问题之前我们有必要了解一下疫苗接种的原理:人为地接触无毒或减毒的病毒从而使身体对该病毒产生免疫力,一旦免疫成功就不会再得该病毒所致的疾病。而这种接触(口服或注射)一般不会造成人体伤害。我们现在并不熟悉的麻疹和天花在疫苗接种发明之前几乎是每个孩子必过的两道生死关口,病死率、致畸率极高,而人是这两种病毒的唯一宿主,如果全人类都接种了这两类疫苗,那么它们将永远消失。目前天花已被消灭,而通过强免计划美国在2000年宣布消灭了麻疹。这是疫苗的发明给人类带来的直观深远的意义。 目前在免疫接种计划内的疫苗都是非常安全的,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极低,其中常见的如轻度发热、注射部位胀痛等反应通常是轻微、暂时的。冷链流程的成熟、细致的监测和调查的跟进,出现严重健康事件的情况变得极为罕见。时有传播于社交平台的疫苗严重致残致死事件最终调查结论均表明与疫苗接种几乎没有任何关系,甚至连不良反应都算不上,都属于偶合事件。偶合,即两件先后发生的事件没有因果关系,纯属巧合。由于我国人口多,疫苗受众广泛,总有在接种前后恰巧发作了某种严重疾病,不应简单地与疫苗接种产生因果联系。    2016年3月发生的“山东非法疫苗案”带来了新一轮的疫苗恐慌。事实上,事件中未经严格冷链存储运输的疫苗会减效甚至失效成为无效疫苗,最多也只是造成了无效接种,加强对倾销区域这段时期接种者的监测必要时进行相应补种即可,并不会形成如一些社交平台所流传的那样会带来诸多不良反应和重大风险的“毒疫苗”。 民间还流行一种说法,认为通过疾病获得的免疫比通过疫苗获得的要更自然、稳定。这是个误区。虽然二者在机体免疫系统中的作用过程类似,但疫苗不会导致疾病,且避免了由此带给机体的潜在并发症的威胁,而通过自然感染获得的免疫往往需要付出高昂的代价,如b型流感嗜血杆菌会导致精神发育迟缓,风疹会导致出生缺陷,乙肝病毒可致肝癌。退一步说,即便有些疫苗可能带来轻微的不良反应,但相对于其所要预防的疾病所带来的危害,这些反应可忽略不计,如脊灰能导致瘫痪,麻疹可并发脑炎致智力障碍,当儿童营养不良时,致死率可高达10%。 国家按照卫生财政投入制定的一类二类疫苗划分标准也让不少人产生了二类疫苗不重要的误解。事实上这两类疫苗同等重要,唯一的区别在于:一类的费用由国家承担,而二类疫苗价格相对较高,需要自行买单。如果经济条件许可,应尽量把二类疫苗也接种完全。 假如停止了免疫接种计划,许多如今已不常见的可导致严重后果的疾病将卷土重来,如脊灰炎、麻疹等,它们会通过便捷的传播途径轻易地跨越地理疆界在全球肆虐,感染着缺乏保护的人群。为了保护自己和身边亲近的人,我们应该毫不迟疑地接受疫苗接种,也只有这样,才能有效遏制疾病的传播,实现人类的福祉。
相关医生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