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炎夏季,儿童谨防脓疱疮

脓疱疮是一种什么样的疾病?脓疱疮(Impetigo)俗称“黄水疮”,是儿童最常见的细菌感染性皮肤病,具有高度的传染性,可通过直接接触传染,也可通过接触病人的污染物,如梳子、刷子、玩具或图书等被感染,因此在托儿所、幼儿园、中小学校常可导致小流行。

在托儿所,如果一个患脓疱疮的幼儿未被及时发现、及时隔离,很可能使多名甚至所有的幼儿都传染上脓疱疮。这些幼儿回到家,又可能将脓疱疮传染给同龄儿。因此,一旦发现脓疱疮患儿,家长应做好患儿的隔离工作,以免传染他人。

脓疱疮的致病原因是什么?本病的病原菌主要为金黄色葡萄球菌、A组β-溶血性链球菌或二者混合感染。因为幼儿皮肤娇嫩,皮脂腺发育不成熟,皮肤表面缺乏脂质膜保护,所以对细菌的抵抗力差,加上夏季气候温热潮湿,皮肤多汗,细菌容易繁殖,而且皮肤经汗液浸渍之后容易受伤,而导致细菌侵入。因此,儿童在夏季容易罹患本病。在我国,脓疱疮高发于7~9月,全年均有散发。

脓疱疮的表现类型主要有哪些?1.非大疱型脓疱疮又称接触传染型脓疱疮或寻常型脓疱疮,是脓疱疮最常见的一型,约占70%。可发生于任何部位,但以口周、外鼻孔、耳郭和四肢等暴露部位为多。皮损初起为红色斑点或小丘疹,迅速转变成脓疱,周围有明显的红晕,疱壁薄,易破溃、糜烂,脓液干燥后形成蜜黄色厚痂。自觉瘙痒,皮损线状分布常提示与患者搔抓有关。陈旧的痂一般于6~10天后脱落,不留瘢痕。

2.大疱型脓疱疮,主要由噬菌体Ⅱ组71型金黄色葡萄球菌所致,多见于儿童,成人也可以发生,特别是HIV感染者。

皮损好发于躯干和四肢,初起为散在水疱,在1~2日内迅速增大到直径2cm以上的浅表性大疱,疱液开始为淡黄色,清亮;约经1日后,疱液变混浊,疱壁松弛,由于重力作用,脓汁沉积,形成特征性半月积脓现象。

由于疱壁薄,脓疱常很快破溃,通常见到的皮损多为疱破后遗留的表浅糜烂面,糜烂面干燥后形成淡黄色脓痂,痂脱落后可留有暂时性色素沉着或色素减退。还有一些少见类型的脓疱疮,如新生儿脓疱疮,就是发生于新生儿的大疱型脓疱疮。致病菌与其它年龄组的致病菌相同,其传染源主要来自婴儿室的工作人员、产妇本人或家属等;其次为污染的尿布或床单等导致。此外,营养不良,气候湿热,过度包裹以及其它使皮肤易发生浸渍等因素,对引起本病也起着一定的作用。新生儿由于皮肤薄嫩,免疫功能尚未发育完善,尤其是早产儿或IgG水平低者,感染后易全身泛发,可并发肺炎、脑膜炎、葡萄球菌性烫伤样皮肤综合征、败血症等而危及生命。

另外一种少见类型脓疱疮即深脓疱疮,又称臁疮,主要由溶血性链球菌所致,多累及营养不良的儿童或老人。好发于小腿或臀部,也可发生于其他部位。皮损初起为脓疱,渐向皮肤深部发展。典型皮损为坏死表皮和分泌物形成的蛎壳状黑色厚痂,周围红肿明显,去除痂后可见边缘陡峭的碟状溃疡。患者自觉疼痛明显。病程约2~4周或更长。

相关医生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