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脏是什么?

在你的体内有个约重 1.4 kg 的工厂每天运行 24 小时,这是你的肝脏,它是你体内分量最重的器官同时也是最重要的器官之一。它就像一座大型的工业场所同时包含着仓库、制造中心和燃料加工厂,这座勤劳的建筑物囊括了很多重要的功能,把我们进入身体内的药物进行处理就是其中之一。

药物通过两条途径进入肝脏。口服的药物经肠道吸收后首先被肠道系统的血液运输到肝门静脉,然后进入肝脏。在数千个名为肝小叶的微型内部处理厂的帮助下,有些药物被部分灭活(常称之为「首过效应」),于是进入体循环的原形药物量减少,药效也随之减小。经其他方式(比如静脉、肌注、经皮等)进入体循环的药物通过另一条途径——肝动脉,输送进入肝脏。

肝细胞是处理厂的功能单元,里面有一种蛋白质叫做细胞色素 P450 酶,药物在它的作用下结构发生改变,成为极性和水溶性较高而活性低的代谢物,再与葡萄糖醛酸、硫酸等基团结合通过肾脏和肠道排出体外。当然如果肝脏不生产产品,我们就不能把它认作一个工厂。

这个器官制造各种各样的产品,其中血浆蛋白对药物的药效有着重要的意义。血浆中的药物以一定的比率与血浆蛋白结合,在血浆中常同时存在结合型与游离型,而只有游离型的才具有药物活性发挥药效。这个工厂还生产另一种重要的产品——胆汁,它就像工厂的生态污水处理系统,将代谢产物等副产品一起排出身体。

那么如你所见,肝脏是一个非常有效率的工业场所,各部门相互协调有条不紊的工作着。但当它受到病毒、自身免疫、药物等的有害攻击,发生损害时,那么各部门工作能力降低,不能像健康状态时那样完成各自任务。比如肝硬化发生门静脉高压时,侧支循环建立,来自肠道的大量血液未经过肝脏直接进入体循环,血液中携带的药物也随之进入体循环,首过效应减少,到达体内的药物量就增多了。

除此之外,肝细胞内代谢酶活性的降低,肝脏生产白蛋白能力的减小,胆汁清除的减少等都影响着药效。如果我们按照正常的剂量给药,将超出肝脏的能力范围,使得体内药物量增多(前体药除外),不良反应增加。为了使药物发挥应有的疗效,减少不良反应发生,我们在谨慎选择药物的同时可能还需要调整剂量。抗菌药物在治疗感染性疾病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甚至决定着患者的生死。

当我们同时遇到一个受损的肝脏和侵蚀我们身体的细菌时,是顾此失彼还是不负如来不负卿,抗菌药物的选择及可能需要的剂量调整至关重要。

下面我们来理一理哪些抗菌药物要避免使用?

哪些使用时不需要调整剂量?哪些需要调整?怎么调整?. 尽量避免使用的抗菌药物红霉素酯化物、四环素类(替加环素除外)、抗结核药(利福平、吡嗪酰胺)、磺胺类、甲硝唑。

吡嗪酰胺在权衡利弊后如果不得不使用,那么剂量减少 50%。利福平亦如此。甲硝唑在轻、中、重度肝功能不全时剂量都可调整为 500 mg q 12~24 h。

2. 不需要调整剂量的抗菌药物

氨基糖苷类、青霉素类、氟喹诺酮类(左氧氟沙星、诺氟沙星、莫西沙星、环丙沙星);

头孢菌素类(第一代、第二代头孢菌素;大部分第三代头孢菌素;头孢吡肟以及新型头孢菌素-头孢洛林);

阿奇霉素、克拉霉素、替加环素、利柰唑胺。

相关医生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