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解疱疹性咽峡炎的治疗和预防

一、什么是疱疹性咽峡炎?    

疱疹性咽峡炎是一种由肠道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特征为急起的发热和喉痛,在软腭的后部、咽、扁桃体等处可见红色的晕斑,周围有特征性的水疱疹或白色丘疹(淋巴结节)。大多数为轻型病例,有自限型(1-2周)。

感染性较强,传播快,呈散发或流行,夏秋季为高发季节。潜伏期3-10天,一般病程4-6日,重者可至2周。该病有流行趋势,常见于婴幼儿。

二、发病机制     

病毒自鼻咽、口腔侵入至呼吸道及消化道局部黏膜,在黏膜上皮细胞以及咽部或肠壁淋巴组织居留和增殖。病毒由原发灶经淋巴通道扩散至局部淋巴结,或进入血循环产生病毒血症,到达全身各脏器,引发各种病变。

三、流行病学    

1、病原体:本症由为柯萨奇A组病毒及埃可病毒所引起,常见为柯萨奇A组9型(以及1、2、3、4、5、6、8、10、22),其他柯萨奇A组、B组病毒及9、16、17型埃可病毒等。EV71病毒感染的疱疹性咽峡炎也可见病重患者。2、传染源:感染者和无症状的带菌者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源。3、传播途径:以粪口或呼吸道为主要传播途径生活密切接触也可传播。 4、易感人群:主要侵袭1-7岁儿童,4岁以下年龄发病率最高。

四、症状体征    

临床特征为骤起高热,24-48小时可达高峰,升至39-41℃,伴有头痛、咽部不适、肌痛等。婴幼儿常有呕吐、拒食、甚至发生高热惊厥;起病2日内咽部出现灰白色小丘疹,24小时发展为水泡和溃疡,其周围绕以1-5 mm的红晕为特征性的病变。皮损常现扁桃体前柱、软腭区缘和腭垂。经1-5天溃疡愈合,一般3天内退热,症状消失。本病并发症少见,预后良好。由EV71病毒感染的疱疹性咽峡炎也可出现病重患者。

五、疱疹性咽峡炎与手足口病    

疱疹性咽峡炎与手足口病均为肠道病毒感染引起,疱疹性咽峡炎病原体为柯萨奇A组病毒,手足口病病原体以柯萨奇A组16型、肠道病毒71型(EV71)多见,重症手足口病多由EV71感染引起,可出现脑膜炎、脑炎、脑脊髓炎、肺水肿、肺出血、循环障碍等,致死原因主要为脑干脑炎及神经源性肺水肿、肺出血。

仅于口腔咽腭部位、悬雍垂的黏膜上或口腔其他部位出现疱疹,诊断为疱疹性咽峡炎,如手、足、口、臀、膝关节、肘关节等部位出现斑丘疹、疱疹,诊断手足口病。

六、疱疹性咽颊炎护理与治疗    

 1.尽量在家治疗,能不去医院就不去医院

注意隔离(要求2周),避免交叉感染,适当休息,多饮水(可适当同时加入糖和盐),清淡饮食,多给孩子吃一些富含维生素的青菜、水果等,尽可能少吃煎、炸类的油腻食品。忌食刺激性食物,如酸、甜、辣、咸、热、硬等,尤其要注意不吃过热、过冷的食品,避免刺激口腔破溃部位引起疼痛。可取适量绿豆、苦瓜、薏米、大米等煮粥或汤,放凉后适量给患儿饮用。

2.时刻观察孩子提问,避免抽搐症状

疱疹性咽峡炎起病急,得病后提问迅速升高,容易导致高热抽搐。如果抽取要立刻就医。同时在迅速送往医院的过程,要防止在抽搐时咬伤舌头。

3.不要应用抗生素

对疱疹性咽峡炎的治疗,常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主要以中药治疗为主。治疗并不复杂,由于没有特效的抗病毒药物,抗细菌类药物对病毒也无效,治疗以口服中药、抗病毒、对症处理为主。

七、疱疹性咽颊炎的预防    

1.与患病宝宝隔离

由于疱疹性咽峡炎具有很强的传染性,一定注意不要让宝宝和患儿接触,同时患儿的家属和玩具等都要隔离(2周)。

2.消毒宝宝的玩具和餐具

将宝宝的玩具和餐具采用沸水煮沸的方式进行消毒,防止感染其他宝宝。

 3.不要随便亲吻宝宝

成人在亲吻孩子过程中很容易将病毒传染给孩子,容易导致宝宝感染疱疹性咽峡炎

  4.保持室内卫生与通风

夏季天气炎热,空气中细菌和病毒急剧繁殖,一旦进入呼吸道就会引起疾病发生。平时要经常打扫卫生,清洗衣服和床单等,每天开窗通风保持室内凉爽与空气流动。

 5.给室内环境进行杀菌消毒

建议要经常给家居环境进行杀菌消毒。不建议使用消毒剂,腐蚀性太强,而且污染残留容易中毒。推荐大家使用目前杀菌效果最好,也是最安全的紫外线杀菌灯进行消毒。

相关医生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