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功能性便秘百分之五十可能延续到成人
儿童功能性便秘疾病早期容易治疗,但由于症状较轻,易被家属忽视,常常是发病很长一段时间后才开始就诊,这给治疗带来了很大困难。儿童功能性便秘发病年龄高峰为2—4岁,在儿童中持续时间长,如果未经过系统治疗,几乎50%的便秘可延续至成人阶段。儿童便秘可导致坚硬便块形成,致使直肠扩张或粪块嵌塞,最后因液体绕过粪块流出而致大便失禁,易误诊为腹泻。腹部检查常可扪及粪块,若能取得患儿及家长的配合可做肛门指诊。
儿童功能性便秘中45.5%为慢传输型
对于儿童便秘,由于儿童语言表达能力差,医生只能凭借患儿父母对患儿的观察描述进行分析。儿童功能性便秘根据便秘的症状和检查分为结肠慢传输型便秘(STC)、出口梗阻型便秘(OOC)和混合型便秘。
慢传输型便秘 慢传输型便秘是功能性便秘的常见类型,约占45.5%,与结肠运动障碍有关,应注意功能性便秘慢传输型与器质性便秘慢传输型的鉴别。根据曼谷胃肠动力疾病新分类,由肠神经病、肠肌病、帕金森病、内分泌疾病或脊髓损伤等导致结肠传输延迟引起的便秘为器质性慢传输型便秘。功能性便秘慢传输型的临床特点为排便次数减少(<3次/周)、无便意、排便困难和粪质坚硬。
出口梗阻型便秘 出口梗阻型便秘系肛门括约肌功能不协调或排便反射感阈值异常引起,患者常主诉排便费力、肛门下坠感、排便不尽感、排便量少、粪便质地较硬或成形软便。
混合型便秘 具备上述两者特点。
儿童功能性便秘主要表现为排便次数及性状的改变
儿童功能性便秘主要临床表现为排便次数减少或粪便坚硬、排出困难,粪便多呈Bristol 1——3型(见图1)。
排便时肛门有痛感,严重者可致肛裂、痔疮及直肠脱垂。有时因粪便擦伤肠黏膜使粪块表面附着少量血液或黏液。便秘日久可见精神差、食欲不佳,且因摄食不足发生营养不良,进一步加重便秘。
长期便秘者因粪便中含有酚类、胺类、吲哚等有毒物质,会导致头晕、乏力、纳差、烦躁、口苦、口臭、口腔溃疡、睡眠不安、腹部胀痛等不适。便秘是引起肠绞痛的常见原因。
诊断参照国际通用的罗马Ⅲ标准
新生儿/婴幼儿功能性便秘罗马Ⅲ诊断标准(G7) 新生儿至4岁幼儿,至少出现以下2条症状,时间达1个月即可诊断。①排便2次/周或<2次/周;②在自己能控制排便后至少有1次/周失禁发作;③有大便潴留病史;④有排便疼痛和费力史;⑤直肠内存在大量粪便团块;⑥巨大的粪便足以阻塞厕所。
伴发症状包括易激惹、食欲下降和(或)早饱。随着大量粪便排出,伴随症状可很快消失。
儿童/青少年功能性便秘罗马Ⅲ诊断标准(H3a) 年龄>4岁的儿童,至少出现以下2条症状,且不符合肠易激综合征(IBS)的诊断标准,并且发作至少1次/周,确诊前至少2个月时间满足以下标准。①排便≤2次/周;②至少有1次/周大便失禁;③有大量粪便潴留,或有与粪便潴留有关的姿势;④有排便疼痛或困难病史;⑤直肠内存在大粪块;⑥巨大的粪便足以阻塞厕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