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复医学科普知识

康复医学渊源可追溯到古代,在2000多年前的春秋战国已应用“引导”(呼吸训练和医疗体操)、按摩等方法治疗肌肉萎缩、行动不便、瘫痪等疾患。在出土的古希腊时代的古壶上,人们还发现有原始的假肢图案,说明当时已经知道应用假肢。当今,康复医学已成为预防医学、临床医学之后的第三医学。然而,人们对“现代康复”的理解却存在这样那样的误区。随着临床疾病谱的改变,愈益增加的常见慢性心脑血管疾病、肿瘤、脑和脊髓损伤等引起的偏瘫、截瘫、认知障碍等功能障碍并非康复无望,患者通过各种治疗和训练措施,适当选择应用辅助器具,获得最大限度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重新参与正常社会生活是完全可能的。
       据资料统计,心肌梗塞后存活的患者参加康复治疗的死亡率比不参加者低36.8%;脑血管意外存活病人进行积极康复,90%的病人能重新步行和自理生活,30%的病人能恢复一些较轻的工作。
       世界卫生组织(WHO)医学康复专家委员会将康复(Rehabilitation)定义为:“采取一切措施以减轻残疾带来的影响并使残疾人重返社会”。“康复不仅是指残疾人适应周围的环境,还包括调整残疾人的周围环境和社会条件以利于他们重返社会”。因此,康复是综合协调地应用各种措施,以减少病伤残者的躯体、心理和社会功能障碍,发挥病伤残者最高潜能,使其能重返社会,提高生活质量。
       康复医学(Rehabilitation medicine)是具有独立的理论基础、功能测评方法、治疗技能和规范的医学应用学科,旨在加速人体伤病后的恢复进程,预防和(或)减轻其后遗功能障碍程度,帮助病伤残者回归社会,提高其生存质量。
       康复医学始于20世纪初。一战期间,英国著名骨科专家Robert Jones首先对伤员进行职业训练,以使他们在战后能重返工作岗位,那时康复医学尚不完善。二战期间及战后,美国医学家、康复医学之父Howard Rusk教授 ( 1901-1989 ),对受伤军人的治疗采取一种综合的、积极的功能训练方案,进一步阐明了康复的原则,即:不但要使伤者在身体上康复,而且要使他们在精神上康复。治疗的对象应该是整个人,而不仅是疾病。战后康复医学逐步成为了一门独立的学科。目前,康复治疗的整体功能恢复和功能重建的独特作用已越来越受到医学界和病伤残者的重视,康复医学已是现代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医学模式、疾病谱及人们对健康认识要求的变化,康复医学的产生、发展成为顺应这种转变的历史必然,也只有康复医学才能担负起全面提高病伤残者生存质量这一重要的使命。     
       Rusk教授认为:“应当使康复的观点和基本技术成为所有医院医疗计划的一个组成部分,同时,也应当使之成为所有医师的医疗手段的一个组成部分”。Rusk教授还说:“康复不仅是康复专科医师的事,而且也是每个医师的事”。
 从上个世纪80年代初开始,我国以独特的中西医结合的康复医学,与世界现代康复医学的潮流相汇合,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康复医学是一门以功能障碍为主导、以恢复功能、提高生活质量为目的的医学学科,康复医学的工作包括康复预防、康复评定和康复治疗。
康复对象:
       急慢性疾病、损伤、老龄所致的功能障碍者,先天发育障碍的残疾者。主要有:脑血管意外(偏瘫等)、脊髓损伤(截瘫)、颅脑外伤、脑瘫、骨折、运动器官创伤、截肢和手外伤后功能障碍、腰腿痛、颈椎病、肩周炎、类风湿、骨关节炎、骨质疏松症、强直性脊柱炎、心血管和呼吸系统疾病康复、糖尿病、肥胖症、烧伤后疤痕、精神发育迟滞的康复等。
       随着经济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世界性的老龄化社会的到来,人们对康复的需求越来越大。在2009年4月国家卫生部发布的新医改方案中,明确提出了预防、治疗、康复三者并重,共同发展的方针,并逐步将康复医学服务纳入基本医疗的范畴。
       21世纪的医学发展趋势是:数字化、网络化、全球化、多元化,康复医学也不例外。人们对健康更加关注,康复治疗正是人们所寻求的对机体没有诸如药物副作用的治疗方法。

相关医生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