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后交通动脉瘤一例
导读:颅内动脉瘤是指脑动脉内腔的局限性异常扩大造成动脉壁的一种瘤状突出,颅内动脉瘤多因脑动脉管壁局部的先天性缺陷和腔内压力增高的基础上引起囊性膨出,是造成蛛网膜下腔出血的首位病因。Hunt及Hess将颅内动脉瘤病人按照手术的危险性分为五级:Ⅰ级:无症状,或轻微头痛及轻度颈强直。
Ⅱ级:中度至重度头痛,颈强直,除有脑神经麻痹外,无其他神经功能缺失。
Ⅲ级:嗜睡,意识模糊,或轻微的灶性神经功能缺失。
Ⅳ级:木僵,中度至重度偏侧不全麻痹,可能有早期的去皮质强直及自主神经系统功能障碍。
Ⅴ级:深昏迷,去皮质强直,濒死状态。
后交通动脉动脉瘤:约占动脉瘤总数的25%以上,完全位于后交通动脉者很少见,仅占4.4%,一般位于与颈内动脉相接处或与大脑后动脉相接处,占95.6%,其左右分布无明显差别,性别分布女性显著多于男性,并且还有对称发生的倾向,小型后交通动脉动脉瘤可刺激三叉神经眼支引起前额痛,眼眶痛,或出现动眼神经麻痹,并较易破裂出现颅内出血的症状,大型后交通动脉动脉瘤常引起动眼神经麻痹,是后交通动脉动脉瘤最有价值的定位症状,病人出现复视,眼睑下垂,眼球外展,瞳孔散大,光反射消失等,还可压迫视神经和视交叉而引起一侧视力障碍,视神经萎缩,同向性或双颞侧偏盲等。
治疗:1.颅内动脉瘤非手术治疗 主要目的在于防止再出血和控制动脉痉挛等。
2.手术治疗包括开颅夹闭(图1)和介入栓塞(图2)治疗。
病例详情:
1.患者女性,68岁,主因突发头痛3天于2016-10-31入院。
2.既往有糖尿病、脑梗死、高血压等病史。
3.查体:神清,诉头痛,颈抵抗,四肢活动正常,动脉瘤分级Ⅰ级。
4.化验凝血四项等基本正常。
5.头颅CT:见环池侧裂池密度增高(图3)。
诊断:1.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 2.动脉瘤破裂。
治疗:1.严格卧床、控制血压、预防脑血管痉挛。2.查头颅MRA(图4)。3.行全脑血管造影术,术中证实为右侧后交通动脉动脉瘤,宽颈,大小约5*7mm,大脑后动脉从瘤颈发出(见DSA造影三维图5)。
方案:因动脉瘤为宽颈,并且大脑后动脉从瘤颈发出,可选择开颅夹闭或支架辅助动脉瘤栓塞术。最后家属选择介入治疗。
手术过程:全麻成功,导引导管进入右侧颈内动脉内,将微导管送入后交通动脉瘤腔内,在一枚支架(Solitaire6-20)辅助下,推入七枚弹簧圈(5mm*15cm,4mm*8cm,3mm*10cm,3mm*10cm,2mm*6cm,1.5mm*4cm,1.5mm*4cm)进行栓塞,在保留后交通动脉情况下,将动脉瘤腔大部分栓塞,释放支架。造影见右侧颈内动脉、大脑前动脉、大脑中动脉及后交通动脉通畅,远端血管显影良好(见图6)。撤出各级导管,结束手术,穿刺点用血管闭合器封堵满意。麻醉清醒,四肢活动良好。
术后继续应用抗脑血管痉挛药物,并加用双抗防止支架内血栓形成。目前患者神清,语利,四肢活动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