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外耳道炎

一  外耳道炎临床表现:

       外耳道灼热、发痒、疼痛、呈弥漫性充血、肿胀、表皮糜烂,先为浆液性分泌物,继而变为浆液性或脓性分泌物。皮肤肿、遮蔽鼓膜,产生传导性耳聋及耳鸣。重者耳周淋巴结肿大并可出现全身发热、不适等症状。耳道红肿溃烂。常见病变为外耳道疖和弥漫性外耳道炎,中医分别称之为耳疖和耳疮。前者表现为局限性红肿,疼痛明显,突起如椒目或顶现脓点,后者则为弥漫性红肿、溃烂,黄白色分泌物较多。

       迁延为慢性者,主要为耳部不适和痒感,常有少量分泌物,听力稍减退,外耳道皮肤充血或增厚,或覆有痂皮,痂皮伴随少量脓液或碎屑。有时揭去痂皮可致出血,鼓膜可浑浊、增厚,或因鼓膜上皮受损,其表面有少量肉芽形成。

       外耳道异物。而且这种症状表现多见于小儿,成人也可发生。多因挖耳或外伤遗留,及虫类侵入而造成。异物可分为非生物类、植物类和动物类。若异物小而无刺激者,可久存而无症状。异物大者可阻塞耳道引起听力下降及发胀感。有时引起眩晕、耳鸣和耳痛,或造成皮肤破损。 

二   鉴别诊断:

     外耳道疖肿 需要和急性乳突炎鉴别。急性乳突炎者多有急性或慢性化脓性中耳炎病史,发热较明显,无耳廓牵拉痛,而有乳突部压痛;有鼓膜穿孔或鼓膜明显充血,脓液较多;X 线乳突摄片示乳突气房混浊或有骨质破坏。 

三    可能的致病原因:

       细菌感染:常见致病菌为金黄色葡萄球菌、链球菌、绿脓杆菌和变形杆菌等。诱因:全身性疾病,如糖尿病、贫血、内分泌功能紊乱等也易诱发本病。生活习性因素:游泳或洗浴的水液浸渍造成上皮软化、肿胀、破裂、角质层破坏,使致病微生物侵入而造成感染。最常见的诱发因素是挖耳。真菌感染:外耳道皮肤损伤后的渗液加上中耳分泌物的存留刺激或者再加上述因素的存在常合并真菌感染,表现为耳痒,耳闷痂皮堆积较多,病程长易反复发作。

四   治疗:

       早期局部热敷或作超短波透热等理疗;严重者应用抗生素控制感染。服用镇静、止痛剂;弥漫性炎症主要是用无菌生理盐水清洗局部,彻底清除外耳道内的炎性渗出物,清洁消毒后给予含抗生素和激素的药物局部应用,真菌性的应用含抗真菌的药物。疖肿型的有脓液形成的应切开引流;积极治疗感染病灶如化脓性中耳炎,诊治全身某些有关疾病如糖尿病等。合并过敏性因素的同时给予抗组胺药应用。

相关医生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