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规c反应蛋白与高敏c反应蛋白有啥不同?

常规 C 反应蛋白与高敏 C 反应蛋白有啥不同?2016-06-29 hzdlj 全科医学时间

经常会有问「高敏 C 反应蛋白」和「常规 C 反应蛋白」的区别,也有很多作出了较为科学的解释。但是总体来看,很多解释虽然正确,但用词太专业,导致难以理解。

为便于大家理解这两个概念,特此力争通过通俗易懂的语言来谈谈自己的看法。

超基础知识:C 反应蛋白

各位看官,我们首先来说说 C 反应蛋白,这是一个大家都很熟悉的指标,无论是诊断学的教科书,还是临床生化、临床免疫学的教科书,都将这个指标描述成「炎症指标」。

换句话说,外周血 C 反应蛋白增高,提示体内可能存在较为强烈的炎症反应。因此,C 反应蛋白常常用于很多感染性疾病和自身免疫性疾病的诊断和严重程度的评估。

C 反应蛋白与心血管疾病

好了,花开两朵,各表一支。

现在我们来说说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机制。长期以来,人们认为脂质沉积是导致心脑血管疾病(急性心肌梗死、脑梗赛、脑出血、冠心病等)的主要原因,因此采用了各种降脂药去防治心脑血管疾病。

然而,在预防心血管疾病的过程中,人们发现一个问题:单独降脂虽然可以很大程度上降低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但是并不能做到完全阻止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这就说明:脂质沉积学说并不能完全阐释心脑血管疾病发生的原因,肯定还有别的发病机制存在。

为此,人类进行了不懈的努力跟探索。近几十年来年,人们逐渐认识到:炎症反应与心脑血管疾病存在密切的关系,支持这一学说的一个证据就是很多研究发现外周血 C 反应蛋白水平与心脑血管疾病有关。

这些证据大多来自一些队列研究,也就说,研究者先找一些普通人来(当然是很大的样本),检测一下他们的 C 反应蛋白(此时的 C 反应蛋白暂且称为「基线(baseline)C 反应蛋白」),然后对这些人进行随访,分析是不是当初基线 C 反应蛋白水平越高的人,将来发生心脑血管事件的概率越高。

结果他观察到如果一个人平时的 C 反应蛋白水平很高,将来发生心血脑管事件的风险也越高。也就是说,C 反应蛋白是心脑血管事件的危险因子。

然而,在开展 C 反应蛋白与心脑血管事件的研究中,有一个问题令研究者感到很「不爽」:就是大部分健康人的 C 反应蛋白水平低于检测下限(10 mg/L),但是他们仍然会发生心脑血管事件。

这一现象一个可能的解释就是检测下限(10 mg/L)以内的 C 反应蛋白水平的变化,与心脑血管疾病仍然有关。

C 反应蛋白的检测下限问题

关于检测下限的概念,容我啰嗦两句。理论上讲,任何一种检测方法,只要你放标本上去,肯定能出一个数,报一个检测结果。但在实际工作中,对于低浓度的样本,检测结果的变异就十分巨大。

比如我们最熟悉的血红蛋白检测,如果患者的血红蛋白是 100 g/L,检测系统一不小心检测成了 101 g/L,变异才 1%,显然是无伤大雅,完全可以接受。但是如果一个标本的血红蛋白是 1 g/L,检验系统一不小心将其弄成了 2 g/L,误差就是 100% 了,显然是无法接受的。人们常把检测下限定在变异为 20% 时的浓度。

有些医院出的普通 C 反应蛋白报告,虽然浓度在 10 mg/L 以下,但结果可能就是不可靠的。当然,不同的 C 反应蛋白检测系统的检测下限略有差异,一般都在 5-10 mg/L。

高敏 C 反应蛋白

我们继续说检测下限的 C 反应蛋白水平与心脑血管疾病的关系。

举个例子来说明:如果患者 A 的 C 反应蛋白水平是 1 mg/L,患者 B 的 C 反应蛋白水平是 8 mg/L。如果用常规 C 反应蛋白检测方法去检测,他们的 C 反应蛋白都应该是
相关医生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