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管胃静脉曲张二

二、治疗急性出血EGVB病情急、变化快,是肝硬化患者致命性的并发症,一次急性出血事件的6周病死率高达20%。因此,对于急性EGVB患者,首先应采取积极有效的治疗措施进行抢救。目前推荐的一线治疗为血管活性药物联合内镜治疗。

1.一般急救措施:患者应卧床休息,保持呼吸道通畅,避免呕血时血液吸入引起窒息;应迅速建立静脉通道补充血容量,严密监测患者生命体征及出血情况,必要时给予输血,但输血量不应使血红蛋白高于8 g/dl,如果过量输血,可能会引起门静脉压力迅速增加,导致静脉曲张再次出血,增加患者的死亡率。由于多数患者在失血的同时伴有肝脏功能障碍及凝血功能障碍,因此也要及时补充新鲜冰冻血浆和血小板。

2.血管活性药物:血管活性药物可以直接或间接收缩胃肠道血管,减少流入门静脉内的血流量,使门静脉压力降低,从而达到止血的目的。因此,一旦怀疑患者为EGVB,应尽快给予血管活性药物治疗。特利加压素是一种长效血管加压素,是目前唯一一种可以改善生存的血管活性药物。如果条件允许,应尽快应用特利加压素;若无条件,则依据当地医院条件和医生的经验用药。诊断明确后,血管活性药物应持续用药2~5 d。

3.预防性使用抗生素:约20%的EGVB患者入院前已存在细菌感染,如果入院后未使用抗生素,还将会有半数的患者新发细菌感染,主要表现为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自发菌血症、泌尿系感染和肺部感染。预防性使用抗生素不仅能够降低患者的感染率和再出血率,还可以降低患者的死亡率。因此,急性EGVB患者也应尽早使用抗生素治疗,短期(7 d)应用氟喹诺酮类药物(如环丙沙星或诺氟沙星)为其首选,但由于院内喹诺酮耐药菌的增加,建议首选短期静脉应用头孢三代类抗生素。

4.内镜治疗:经过抗休克和药物治疗后,血流动力学稳定的患者应尽早行内镜检查,以明确出血原因及出血部位。EIS治疗和EVL治疗均为控制急性EGVB的有效方法,止血成功率在80%~90%。一项Mata分析结果表明,EVL治疗后患者的再出血率和不良事件的发生率均低于EIS治疗者,死亡率组间无明显差异。有研究表明,EIS治疗和EVL治疗均可引起患者HVPG升高,但EVL治疗后患者的HVPG在48 h内回到其基线水平,而EIS组患者的HVPG值在120 h内仍未降低。由此可见,EIS治疗可能导致门静脉压力维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这也许是EIS治疗后患者再出血率较高的一个原因。因此,EVL治疗仍然为急性EGVB患者的首选治疗方法,不能行EVL治疗时可以考虑EIS治疗。

所有静脉曲张出血事件中,仅10%~30%为胃静脉曲张破裂出血。但其出血量大,难以控制,预后多不佳。内镜下注射组织粘合剂为其首选治疗方法,止血成功率可达90%。一项长期随访的研究表明,内镜下注射组织粘合剂后10年累计未出血率为48.2%,10年累计生存率为55.5%。

5.气囊压迫术:尽管药物联合内镜,以及抗生素治疗对急性EGVB患者有一定的疗效,但仍然有10%~20%的患者出血不能得到有效控制。对于这部分患者可以使用三腔二囊管压迫治疗,但压迫时间不能超过24 h,否则将会导致食管黏膜糜烂,甚至坏死、穿孔。三腔二囊管的止血率可达80%~90%,但其再出血率可达50%。这项暂时性的止血措施,可以为急救治疗赢取时间,也可以为进一步内镜治疗或者其他治疗创造条件。

6.经颈静脉肝内门体分流术(transjugular intrahepatic portosystemic shunt,TIPS):TIPS被认为是急性EGVB患者的救命治疗而非一线治疗,尽管其能有效控制患者出血,减少静脉曲张再出血的发生率,但是并不能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反而增加了肝性脑病的发生率。对于顽固性出血,血管活性药物与内镜治疗均无效的患者应考虑行TIPS治疗。近年来有研究指出,对于存在高风险治疗失败的患者,如HVPG≥20 mmHg、肝功能Child-Pugh分级C级或B 级伴内镜下活动性出血者,应尽早行TIPS治疗,最好于入院24 h内进行,能够有效提高止血率,并且改善患者的生存情况。

7.外科手术:外科手术治疗仅用于药物和(或)内镜治疗无法控制的出血,以及技术或解剖原因(如完全性门静脉血栓)无法行TIPS治疗的患者。手术治疗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不同的分流手术来降低门静脉压力;另一类是阻断门奇静脉间的反常血流,达到止血目的。外科手术治疗一般适用于肝功能Child-Pugh分级A级患者,而对于B级或C级的患者,术后并发症多、死亡率高(高达80%),所以应尽量避免。

相关医生 更多